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7-01 11:24:55
导语: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存在着不少问题。本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为本校或其他同类院校从思想政治工作视域探究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途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流传下来中国古代文化。这些中国古代文化对现在仍然存在较深远影响。既有以古籍与文物等载体保存至今,又有以伦理道德和精神风尚等主观思想流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等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理性地去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影响学生。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使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滋养内心的精神世界,将其与自身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较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基本职能,而当代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党的报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自信建立文化传承与实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源泉,从而凝聚民族精神。大学是积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重要阵地。而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先进文化和思想的主体,也是对文化传承与实践的核心力量。所以提升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对培养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地方高校是各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机构,具有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资源整合等平台优势,对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起到重要作用。发挥学科与专业特色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资源整合,可以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培养当地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保护家乡文脉,从而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建设家乡的热情。同时还能让更多外地人认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提高地方知名度,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减轻因人才和劳动力流失带来的留守儿童、耕地减少等问题的负面影响[2]。(三)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与特色。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与哲学思想,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重要讲话中曾多次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与哲学道理,来阐释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有较丰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大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与自身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高等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目标。(四)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大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经过多年的历史积累,凝聚无数先辈的智慧发展而来。对大学生而言,需要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对当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有用的积极成分同时也有消极的部分,需要我们理性地去看待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和对待历史,在传承与实践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影响、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使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文化观,做到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的中积极成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作用,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尊严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对抗外部多元文化对学生思想的侵蚀,从思想上来武装学生头脑。(五)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高等学校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并进行成果转化,课题研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古籍、古村落、传统手工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范畴进行探索研究,使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升,而所研究的成果也可为当地传统文化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在调查研究中,可开拓学生眼界、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吸收先辈的生产劳动经验与智慧结晶,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译制、演绎、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传承促学习,以学习促发展,达到学习与传承相辅相成的目的。
三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目前,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去看待,取长补短。有较强的文化自信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并有想法去进行这方面的学习。但是在我们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比较有限。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虽然广泛,相关知识较匮乏并缺乏深度,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较少有机会去接触该方面的知识与内容,缺少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虽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却没有进一步地了解与学习。从而较少主动去关注传统文化,阅读经典著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缺乏主动性。高校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自身在传统文化素质中的缺失,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着不愿学习或者是没有时间去学习和参与相关课程、报告和讲座,不愿因为学习传统文化占用课余时间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与精力主要用于考取各类资格证和提升专业技能中。出现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晚会参与度不高的现象。(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不足。艺术类专业学生接触或演绎传统文化活动频率较高,在文化的传承与实践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创作中国优秀传统作品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理论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作品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度不高。同时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则只有少数曾经学习过书法等传统文化技能,甚至还有不少同学没有接触过此类学习。(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度不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教育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当中,贯穿于高校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来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五)教师自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习不深。“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高校也应为相关课程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教师也应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汲取养分。
四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个人文化素质的提升。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学生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实用主义思潮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热情不高,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考各种证件等对就业有帮助的方面。(二)教育因素。1.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近年来,由于国家层面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视,高校陆续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些课程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学习与传承带来好的效果。大学的课程偏向于实用性、应用型学科,而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大部分都当做选修课,并不能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学生并没有从思想上转变看法,以为选修课随便学学就好。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未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形成体系,探索出适应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差强人意[3]。再次,相关课程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上课只为应付考试,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入脑入心,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应从课程设计与课程考核方式着手,以观摩、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2.校园文化氛围不浓课外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上课之外学生会主动报名去参加一些社团。高校的社团活动非常丰富,但较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即使有一些书法或者读书会之类的活动,其数量和影响范围没有其他社团大。因缺少参与平台,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课外活动选择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相关的社团和活动。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观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演出与作品的机会较少,很少有机会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而校外商业演出价格高昂,对于普通家庭经济条件的学生负担较重,几乎不会自费去观看传统文化演出与展览。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缺少展示平台,亦或只局限于传统的展示平台,如音乐厅、剧场等。而音乐厅、剧场使用成本较高,档期较满,审批严格。(三)社会环境影响。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智能手机的产生催生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手机APP应时而生,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社交信息和短视频等占用了大量课余时间,甚至直接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各种西方影视和文学作品、大牌奢侈品通过媒体的大肆宣传,备受当代大学生的推崇,价值观念在无形之中受到了冲击,这无疑加重了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难度。
五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的途径研究
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把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纳入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拓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4]。(一)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1.将当今时代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教材编写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时代特色,赋予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新鲜感、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将与时俱进与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2.将课堂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课程相结合。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弥补了上课时间短的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将教学时间进行有效延长。让学生走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课堂,自己去感悟,去演绎、去创作。3.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提升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开设多样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拓宽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方向,创新考核办法,从了解皮毛到传承与实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载体。1.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校园特色网站。以形式各异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教育主题,发表相关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即将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扩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范围。2.利用新兴的传播平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大众传媒,这些平台在高校学生中使用率高,定期推送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随时随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3.加强对电视、网络与书籍的主流核心思想的把控,弘扬社会正能量,把握青春主旋律,抵御消极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三)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资源建设。1.优选优秀传统文化纸质书籍资源。打造“校长推荐书目”等精选书单供学生进行阅览。与古代文人骚客进行思想的碰撞,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提高文化修养。2.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资源。打破地域的局限性,通过网络,观看戏曲、戏剧等经典剧目,阅读古代的历史故事。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开阔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眼界,从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科学性、针对性。(四)搭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与学习平台。1.设立校园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基金支持。为了激发对传统文化活动开展的热情,拟对申报的相关学院进行资助,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为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对教学场地与学生生活必经之地进行环境改造,建设传统文化活动宣传展板、古代名言警句等。2.拓宽展示平台。利用学生宿舍楼、食堂、广场等学生出入频率较高的场地进行作品展示与演绎,让传统文化活动做到“接地气”,提高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融进学生生活,让传统文化活动在学生心目中不再遥不可及,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去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带来的视觉享受与乐趣。3.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依托学校艺术专业优势,搭建演出与展览平台,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演绎与创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在过程中感悟古代文学与艺术之美,深层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6]。4.将优秀传统文化“迎进来”。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搭建学习与观摩的平台。不仅可以参加本校的传统文化活动,同时邀请文化馆、歌舞团、民俗艺人等在校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观摩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7,8]。
总之,结合专业特色与优势,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当代大学生创造学习和实践机会,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研究[9]。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为基础,引导当代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寄宛,王红.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06):69-70.
[2]许鹤.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的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4):34.
[3]薛俊武,冯艳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01):120-123.
[4]丁建军.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8):72-73.
[5]刘学申,王培敏.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72-174.
[6]肖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9):344-345,348.
[7]张慧.浅议以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引导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育现代化,2016,6(4):124-125.
[8]姜茹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6).
[9]倪佳琪,王秀丽,张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2016(10):24-26.
作者:刘颖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成长档案管理探索与实践
- 下一篇:创意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