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乡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时间:2022-02-03 03:57:40

导语:提高乡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高乡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延展和深入,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在不断追求创新与升级[1]。但客观而言,由于受经济等条件限制,乡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还是与城市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外,乡村小学生们普遍来讲个性较为内向、腼腆,不愿意与外人交流与沟通。因此,想要全面提升乡村小学生们的数学计算能力,教师就必须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最大化,并且通过多元化、丰富化的数学计算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乡村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全面提高乡村小学生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综合水平。

一、原因分析

(一)思维惯性的制约。所谓思维惯性是指,当个体的思想或思考问题的方式充分适应当前环境后,在突然进入新的环境时,无法立刻进入新的思想意识状态,仍然保持在前一种环境中。一般来说,心理素质较低的个体思维惯性会很大,小学生恰恰属于心理素质较低的群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意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小学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二)主观态度的被动表现。小学计算题常见错误的不断发生与学生做题时的态度有一定关系,但这种态度的表现更多是被动性的,也就是说,是题目本身使学生逐渐变得松懈下来。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要求小学生在做每一道计算题时,都能严格地按照解题流程一步步进行计算,就连老师自己也无法做到。主要原因在于,当我们习惯了用某种有效方法去解决问题时,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再次遇见相类似的问题,就会去机械化地照搬原有套路。特别当这些相同的题型全部集中在一起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某种程式化思考模式中,而在旁观者看来,学生的这种表现就是审题不认真、粗心大意。(三)速算及其相关概念的问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会要求他们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再好的脑筋和记忆力也会有遗漏,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经常使用的知识会被慢慢遗忘掉,数学计算中的笔算和口算关系与之刚好类似。比如计算100-12-8+16-27,如果用笔算方法会比较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用口算,从题目本身来说,用口算是能够被接受的,因为比较简单,但遇到乘法题就不一样了,比如16×15×5。在计算这道题时,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笔算,可当前的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口算速度,大量引入速算和简算的概念,并把这当成是一项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计算出错埋下了伏笔。学生接受教育,是要体验被教育的过程,而不是为了获得受过良好教育的称号;数学计算题的重点在于解题步骤和流程,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出正确结果,过分强调计算的速度和夸大速算、口算、简算的作用,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也是数学计算题常见错误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分析

(一)教师应“寓教于乐”有效培养乡村小学生计算学习兴趣。虽然乡村小学生们较为腼腆,不善言辞,不愿进行主动表达,但其普遍也对新鲜事物感到陌生又好奇,充满着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想要在乡村数学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小学生们的计算能力,首先就要做到“寓教于乐”,充分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学习兴趣[2]。由于当前阶段乡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普遍较为乏味、单一且枯燥,许多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结果导致小学生们的计算学习兴趣不断下降,且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要扭转这一教学窘境,教师应当采用一些较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让乡村小学生们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并且被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所吸引,才能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亲其师,信其道”。举例说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乘法》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关于如何计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式时,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乡村小学生们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的计算学习情境:“同学们,你们的家长平时带你们去超市买牛奶么?”显而易见,学生们都会积极回答,“带过。”接下来,教师进行继续提问:“那么每箱牛奶有多少袋牛奶?”当然这一问题学生们对针对自己所见过的不同牛奶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接下来提出这样一个教学问题:“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牛奶,某一品牌的牛奶一箱有16袋,小明和妈妈买回了2箱,每一袋牛奶3元钱,请计算出小明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毫无疑问,乡村小学生们结合本节课的所学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能够列出数学乘法算式16×2×3。但如何计算这一算式想必许多学生都会满头问号充满探究兴趣,接下来教师展开本节课的细致化讲解便会水到渠成,异常顺利。这种生活化极强且寓教于乐的教学体系下,乡村小学生们会深刻的理解和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买牛奶这件小事都蕴藏着如此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智慧。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必然会得到充分的激发,数学计算能力也会潜移默化的有效提升。(二)教师应全面引导乡村小学生养成数学计算各项良好习惯。1.指导乡村小学生养成认真的审题习惯在新时期的乡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小学生们养成各种各样的计算学习良好习惯。在计算审题过程中,教师应让乡村小学生们能够认真负责的反复读题、审题,不落下每一个细节和已知条件。具体来讲,面对一道计算题时,学生应当首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部分构成,接下来要认真思考这一题目按照一般计算方法应当进行如何计算;再确认一下此题是否还有别的某些特别的数学条件,是否能够用较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种认真、精细的审题习惯一旦养成,乡村小学生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准确度必然会得到迅速提升。2.教育乡村小学生养成耐心的检验习惯实事求是的讲,结合现阶段乡村小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案例不难发现,小学生们不是将数字抄错,就是将口诀背错,还有就是小数点位置点错等等,其实都是一些可以完全避免的小错误。想要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全面培养乡村小学生们养成耐心、细致的数学计算检验习惯。教师可以采取主动提示法和错题集整理法进行相应的指导。比如说,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疏忽或者马虎出现不应有错题时,教师可以进行语言上提醒:“仔细检查一下,看一看这道题究竟存在哪?”让学生们能够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进而在教师的提醒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在遇到一些经常出错的乘除法计算类型题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做错的习题进行整理和记录,形成一本“错题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计算错误以及让自己养成耐心的数学计算检查和验算习惯。(三)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增强数学计算逻辑教学力度。平心而论,新时期教育大背景下,乡村小学计算教学课堂中通常展现出这样一种教学趋势和现象,那就是教师普遍重视算法教学而轻视算理教学。这就导致了乡村小学生们虽然会做题,但却不知道计算过程背后隐含的深刻道理,其计算能力无法得到质的提升。鉴于此,教师应当结合乡村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同时开展和落实算理与算法教学,全面加强小学生们计算逻辑和应用水平。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算理,而后讲解算法。举例说明,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混合运算》一课教学过程中,针对“先乘除后加减”这一数学计算法则的渗透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举例子、讲算理、列算术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从计算法则中熟悉和掌握背后的“算理”,接下来教师全面展开具体计算过程讲解和实践练习。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也应当对乡村小学生们较为疑惑的重难点数学知识部分进行细致化的算理讲解和推敲,让整个逻辑清晰明了,小学生们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算理核心内容后再进行算术式的相关计算讲解和习题跟进。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计算教学体系必然会让小学生们的计算综合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乡村小学生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新时期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和水平教学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教师应当结合乡村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性格特点制定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方案和应用创新意识十足的教学方法。力争让乡村小学生们的数学计算能力能够全面有效的提高,让乡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曾玉梅.关于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6).

[2]王晓静.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3).

作者:唐春玉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潭下镇中心校(枣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