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原则分析
时间:2022-02-22 08:43:41
导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原则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个性化教学是适应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基础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获得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个性化教学,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的个性化言行,遵循个性化的教学原则;满足学生的学习意向,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教学是适应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基础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获得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机会,抓住学生思维的成长点,并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了解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逻辑思路更加清晰,让学生的数学潜能在教师个性化教学中被激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数学素养。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不同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创新探索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同一个班级中,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牢固,成绩优异,也有学生理解能力一般。对此,教师要接受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数学学习,找到自己的思维缺陷,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升,完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学中,学生的运算量增大,开始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或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把握数学规律,提高数学运算能力,教师会针对一些特殊数字的运算进行专题教学。但是在专题学习中,基础运算掌握不熟练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如探究十几与十几相乘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个性化数学教学,通过举例让学生体验并探索其中的规律。教师要求学生先计算12×15,学生通过列式后得到答案为180。教师提问:有没有不列式就能得出运算结果的方法呢?学生表示没有。教师让学生在11~19的范围内随机说出两个数,为同学演示自己对这两个数相乘的口算过程。在学生惊讶之际,教师揭示其中存在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对数字相乘的规律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制订有效的探究计划,教师可先给学生展示12×15的计算技巧,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可让学生组建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在学生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可进行简单的检测,邀请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口算16×13,11×14和11×17,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运算规律的同时,引出11与两位数相乘的这一特殊运算规律。教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路引导,使学生发现11与两位数相乘的规律,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促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运算能力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升。
二、把握学生的个性化言行,遵循个性化的教学原则
学生的认知虽然有一个大概的发展规律,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到了某个时期就一定会按照此时期的阶段性规律发展,这与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有很大关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后,再结合授课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个性化分析,促使教学过程更能体现个性化。学生的本身能力与教师期望的学生的能力区间间隔越大,教学效率就会越低。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适当调整教学节奏,修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合理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把握学生的个性化言行,并结合学生当下的认知发展基本规律,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教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特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堂小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可以随意说出一个数,教师立刻说出这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根据教师的准确判断,学生A提出自己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是3、6、9。该观点显然是学生根据学过的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而得出,对此,教师首先夸赞该学生爱思考,并结合学生A提出的观点继续提问其他学生是否有不同的观点,再根据学生A的观点将错就错,反问学生:“26是3的倍数吗?59是3的倍数吗?73是3的倍数吗?”进而促使学生发现,一个数字是否是3的倍数并不是根据它的个位数字来判断的。教师引导学生换个方向思考:3的倍数的数字到底有哪些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的个性化发言,结合当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促使学生总结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三、满足学生的学习意向,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
个性化教学提倡提高教学的适应性,教师要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倾向,通过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但由于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意向,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更愿意在小组中与他人讨论;有的学生喜欢从细节处入手认识理解新知,而有的学生更愿意先从整体角度感知知识的脉络发展,再分阶段、分模块地学习。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逻辑,有效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让不同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在带领学生复习几何应用题时,教师出示数学问题:现有一农户想要为自家制作一个新的羊圈,家中有四个孩子,老大希望新羊圈是长方形的,老二希望新羊圈是正方形的,老三希望新羊圈能够像书本上所画的那样,是一个圆形,老四则希望自家新羊圈可以与众不同,是三角形的。农户家中只有一块紧挨着4米长墙的方形空地,面积为64平方米,农户想靠着一侧墙做一个扇形的羊圈。教师询问学生:你会选择根据谁的想法来制作羊圈?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意向,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是自主思考还是与同学讨论,其次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如果按照自己的选择制作羊圈需要购买多少米的篱笆?羊圈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农户家中是否能够放得下?
四、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学情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教师需要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在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互动中,培养发散性思维,强化质疑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新知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规律,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在上述复习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了解哪些学生选择老大的制作想法,哪些学生选择老二的制作想法,又有哪些学生选择农户的制作想法。而选择其他制作想法的学生则需要在求解过程中考虑更多的限制条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筛选出最佳的制作方案。针对学生的选择,教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同一小组学生选择制作的羊圈形状是相同的。选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组要分析是否能够用篱笆制作一个面积为64平方米的羊圈,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进而求出羊圈的周长,再根据已知条件中“农户想靠着一侧墙做一个扇形的羊圈”这一信息进行思考:将羊圈靠墙,如果1米篱笆3元钱,农户需要准备多少钱?因8×8=64(平方米),所以正方形组的学生可最先计算出篱笆的长度,即8×3+(8-4)=28(米),28×3=84(元),所以需准备84元购买篱笆。针对长方形则需要探讨长和宽,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要求长宽均为整数,则可能的组合为1与64、2与32、4与16、8与8,排除正方形羊圈以及不符合实际的制作方案,学生可根据所得的长与宽,计算周长和购买篱笆所需要花的钱。综上所述,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个性化教学,以激发学生对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得到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
作者:郑雪影
- 上一篇:预算绩效审计结果运用现状和对策
- 下一篇:中职学校体育舞蹈现状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