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2-14 08:22:10
导语: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要发展创造力,就必须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笔者通过在应用题教学中注重求异创新,激发求异创新,引导求异创新,鼓励求异创新等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求异思维;创新能力;
一、引言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应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发展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注意求异思维的训练。
二、注重求异创新
教师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思路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一种有害的心理模式。小学数学第三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食堂每天需要9棵白菜,一个星期共需要多少棵白菜?学生一般都会这样想,一个星期是7天,可以列式为9×7=63(棵)。答案真就是这样唯一的吗?这时,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我就提示学生:“我们一星期上几天课?”,“周六周日的时候食堂还有人吃饭吗?”这时,学生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另外不同的答案。一个星期师生在校只有5天,那么食堂需要白菜的数量就可以列式为9×5=45(棵)。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教师只用一种“标准答案”评判正误,那将扼杀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有超越的本领,从习惯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另辟蹊径。遇到问题应多想一想:为什么非要这要做?换一种做法不行吗?换一个答案有没有道理呢?保持思考的独创性和独立性。牛顿也正是挣脱了“苹果为什么一定往下落而不往上飞”的习惯意识,才发现了地球引力。
三、激发求异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一题多变、一题多编、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第十二册数学应用题“某印刷厂计划24天完成装订10800本练习本的任务,前8天完成了总数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时,学生按一般的思路列出式子:24-10800÷(10800×2/5÷8)。我启发学生用解工程问题的思路,把工作总量“10800”用整体“1”代替,并提出问题:总数有多少个8天的工作量呢?工作总量有多少个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多学生从不同的思路想出其它的解法:24-8×(1÷2/5÷8)。又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工厂去年前三季度完成全年计划的9/10,照这样计算,全年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几?”一般学生列式为:(1)9/10÷3×4-1=20%;(2)9/10÷3/4=20%;(3)9/10×(4÷3)-1=20%;(4)9/10×4/3-1=20%。以上是分数解法的不同思路。这时我就问学生还能用其它方法解决吗?大家比一比看谁还有更好的解法?在笔者的激励下,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用比例解:设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为x,则9/10:3=x:4,x=120%,超额120%-1=20%;有的学生说用方程解:设超过x%,则1+x%=9/10÷3×4,x=20。同学们的群策群力,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教学时,经常这样设计问题,以此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四、引导求异创新
要使学生能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的关键取决于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分析应用题数量间的各种关系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基本数量关系“联想”。由于数学知识结构严密,数量间存在着各种内在联系,通过“联想”,一种关系可以转化为多种关系。例如,由“黑兔与白兔只数比是7:8”,可联想到:(1)白兔与黑兔只数比是8:7,(2)黑兔只数是白兔只数的7/8,(3)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8/7,(4)黑兔只数比白兔只数少1/8,(5)白兔只数比黑兔只数多1/7,(6)黑兔占兔子总数的7/15,(7)白兔占兔子总数的8/15。学生学会基本数量关系联想,在解应用题时就容易想出不同的解法。训练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中分析数量间的不同联系。训练中,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后思考回答: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有什么联系?一个数量与其它数量有哪几种联系?有哪些数量间的联系是隐蔽的?由于坚持这样训练,学生逐渐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题中种种蕴含的联系,这就为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开发不同的思路提供了先决条件。
五、鼓励求异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创新,求新,求奇,求异。应用题“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行进了全程的7/9,剩下的还要几小时完成?”一般的思想是:先求剩下的路是多少,再求剩下的要几小时行完。列式是:(1-7/9)÷(7/9÷3)。有的学生列式是3÷7/9-3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先求行完全程时间,把行完全程时间看作单位“1”,就用行全程时间×7/9=3时,得出3÷7/9再减去3时。有的学生列式是3×(1÷7/9)-3时,学生答:“先求全程中有几个7/9,就有几个3时,求出全程的时间,再减去3时就求出剩下的路程要用多少小时。”三种解法,后两种更具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保持旺盛的劲头,乐于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
六、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是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机会;二是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思维尽情表达出来,鼓励求异思维;三是教师要“导”,重点、难点巧妙点拨,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参考文献:
[1]周振.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求异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3(18).
作者:钱金戈 周丽叶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陶赖昭镇第二中心小学
- 上一篇: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探究
- 下一篇:浅谈民办高校师德建设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