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0篇
时间:2022-12-04 10:53:58
导语: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拓展思路,增强创新信心
对“创新”的理解,许多人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就是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成果,而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达不到,于是对创新失去了信心,对此要改变机械、严肃的教学状态,改变教师现将、学生后练得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创造。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把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作用。
二、抓好“双基”,为创新思维奠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创造思维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具有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使直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既肯定直觉思维,更强调理解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三、质疑问难,提出创造性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提出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问题,是具有创造性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和需要探究的问题,或许对某种结论提出质疑性问题。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课时,让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一样的三角板,告诉学生:这个三角板的三个角是分别为30度、60度、90度特殊角,一位学生感到有疑问,说:“老师,我这个三角板这么小,它的三个角应该比较小,怎么跟大三角板一样大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于角的的大小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我抓住契机,即使把潜在问题解决好。而新问题的提出,则需要注意对学生创造方法的培养,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一点一滴养成学生时时事事、天天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并注意把自己瞬间闪现的奇想记录下来,授课时应该注意从学生思维的广度、高度、力度、速度及思维空间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结合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不需要用统一的方法要求不同的学生,数学教学需要张扬个性并追求个体的内在体验,不求唯一,要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利,在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等习惯,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展。创新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容,那就是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这与数学课程标准改革是一致的。学生在数学课上,绝不应该只是学习书本的知识。而应当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促使他们在认识过程中获得“活化”的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二)”时,以学校春季运动会为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我们班有几名同学参加了运动会?占全班学生的百分之几?(2)开运动会这天,我们班的出勤情况怎样计算?(3)若参加比赛的同学有6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5%,全校有学生多少人?(4)让学生根据全班的得分情况自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这样结合实际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发展了创新能力。
五、动手操作,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俗话说: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十分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让学生眼看、耳听、动手操作,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思维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当导演,从教材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迸发出创新意识,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节课中,先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其中有几个组的同学拼成了与例题不同的、近似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从不同角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动手操作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面对多变的世界,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创新能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其创新能力,为其终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姜在林 徐孝敬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青乡小学
第二篇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数学是一门十分有用的、极有吸引力和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数学与现实世界、科学技术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全面联系的分析问题极有帮助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想法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尔斯特姆所说:创造性受到鼓励培养时,它就生长和扩充。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践证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时,行为的动机是自觉自愿的;行为的过程是自由的;行为的结果是独创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教师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7厘米,宽6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后,要求学生自己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果出现了以下不同的算法:(1)7×2+6×2,(2)(7+6)×2,(3)7+6+7+6。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学生就能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三、精心设问,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创新思维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支持下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问,巧妙构思,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让学生在参与探知的过程中体会创造性思维的快乐。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测出5角硬币、1元硬币、5元硬币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硬币的周长时教师提出:“求圆形花坛的周长能用这种方法吗?”迫使学生另辟蹊径。当学生想到花坛不能滚动,又想出“绳测”的方法。这时,老师再次设疑,将一块学生的橡皮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上面的方法吗?能不能想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然后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在教师的充分肯定中,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既学会了学习,又长了知识、长了智慧,产生了创造性的见解。
四、在动手操作中展开创新实践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在学生探索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研究学法,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应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则比提出问题有更要的意义。它能直接发掘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以后,让学生用圆规画出几种美丽的图案,根据圆的特点用纸板做圆筒或小货车等。在动手画一画、做一做、议一议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学生检验并应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尝到了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力留给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贺海 单位:永清县里澜城镇闸口小学
第三篇
一、创新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好的氛围,同样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需要轻松、积极、民主的教学环境。然而这一教学环境的营造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首先老师不要过于严厉地对待学生,要保证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只有在轻松的状态下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起问题来也比较多元化。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同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犯错误,真理都是从一个个错误中积累出来的。例如在遇到“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时,老师就要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不要局限于一种方法。可能这类问题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稍差或者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但是这类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出结果,是值得学生进行思考的,对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作用。之后老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说出来,可能有的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是得不出结果的,但是没有关系,老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想法漏洞加以分析、论述,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理念,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角色
老师在创新教学的理念下要保证课堂教学氛围的轻松、愉悦,其关键因素在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大多数老师总是严厉地对待学生。老师总是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特殊对待”,以至于同学们很害怕犯错误,思维慢慢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建议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做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们要保证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能够耐心地进行讲解,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要做到“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要轻易、草率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情境教学
情景教学法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才引入我国教育中的,情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进行情境的创设。其次,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情境创设,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但是很多地区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成了“摆设”,因此要想高效地进行情景教学还需要老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利用。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与应用这一课程时,很多学生会感觉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很容易理解,也不知道三角形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学习这一课程时,应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是很理想的。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从网上找一些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学生会看到钢结构的拱桥里边有三角形的存在,会看到高纵入云的埃菲尔铁搭里边有三角形的基本图形……也可以从网络上边找一些关于讲三角形稳定性的视频,通过受力分析的过程洞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创新趣味教学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习中有几大难点与困境,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是很好动,没有定性,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也记不住。相反对于一些有趣的、生动的东西有着较高的热情。所以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定,“投其所好”地进行教学。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动漫,还有很多的学生喜欢看韩剧,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爱好,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这些因素,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会大增。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老师就可以引入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进行问题的创设。首先在老师讲课之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懒羊羊一天想去买一个青草蛋糕,但是被各个商店的促销广告高昏了头脑,商店一说他家的青草蛋糕打九折,而商店二则说他家的青草蛋糕比原价便宜百分之九十。”老师说:“不想当懒羊羊这么笨的小羊就好好学习今天的课程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会大大提高。
3.创新合作学习
创新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有极其丰富的想法,不能思想僵化。但是课堂教学在考虑到时间、效率等问题时,不可能允许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发言,因此就需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之后得出较合理的答案。这就是创新合作的学习方法。老师可以将同学们按照学习成绩,同时兼顾就近原则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习好的同学,也有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在组内部将正确的想法选出来,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对于大家都否定的想法,要帮助那位同学弄明白,在不能帮助其弄明白的时候要告诉老师。
四、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为学生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吴惠英 单位: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
第四篇
一、引言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应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发展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注意求异思维的训练。
二、注重求异创新
教师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思路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一种有害的心理模式。小学数学第三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食堂每天需要9棵白菜,一个星期共需要多少棵白菜?学生一般都会这样想,一个星期是7天,可以列式为9×7=63(棵)。答案真就是这样唯一的吗?这时,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我就提示学生:“我们一星期上几天课?”,“周六周日的时候食堂还有人吃饭吗?”这时,学生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另外不同的答案。一个星期师生在校只有5天,那么食堂需要白菜的数量就可以列式为9×5=45(棵)。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教师只用一种“标准答案”评判正误,那将扼杀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有超越的本领,从习惯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另辟蹊径。遇到问题应多想一想:为什么非要这要做?换一种做法不行吗?换一个答案有没有道理呢?保持思考的独创性和独立性。
三、激发求异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一题多变、一题多编、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四、引导求异创新
要使学生能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的关键取决于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分析应用题数量间的各种关系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基本数量关系“联想”。由于数学知识结构严密,数量间存在着各种内在联系,通过“联想”,一种关系可以转化为多种关系。
五、鼓励求异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创新,求新,求奇,求异。六、结束语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是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机会;二是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思维尽情表达出来,鼓励求异思维;三是教师要“导”,重点、难点巧妙点拨,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作者:钱金戈 周丽叶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陶赖昭镇第二中心小学
第五篇
一、让学生自己创新发现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创新发现,因为这种创新发现最理解、最深刻,也最能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例如,教师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两个面积单位后,教师要学生用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模具去测量教室的面积,并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来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这时并没有让学生看书上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说这更大的面积单位由你们自己去创造,学生都在积极地动脑和动手,最后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出:平方米,这时教师马上鼓励学生,然后继续引导学生,不看书说什么是平方米,它有多大,这时学生的思维和气氛都特别活跃,由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迁移类比中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个新面积单位———平方米,这样就极大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基础学科,要想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巧设愉快开头。小学生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诱他们想学习,想知道,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利用了唐僧师徒西去取经的故事课题,有一天,天气非常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个西瓜回来,回来后悟空说,为了公平,我们每人吃1/4,猪八戒不干了,说:“不行,西瓜是我找回的,我得吃1/6。孙悟空听了哈哈大笑,赶紧给他切了1/6,贪吃的猪八戒看着别人的西瓜觉得不对劲,怎么1/6比1/4还小呢,我真是个傻瓜。到底是1/4大还是1/6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就这样学生在欢快中,带着求知的心理进入课堂,把教学推向了高潮。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简单运算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解换算过程,学生记,这样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时,我觉得小朋友已经有用钱买东西的经验和体会。于是,我把这节数学课设计成了一节活动课。上课了,我拿着准备好的玩具(布娃娃、小汽车等)还有学习用品等实物,并将每件东西标上了价格,让学生作为顾客来购买,学会付钱以及找钱的道理。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的提高,在些基础上完成了单位的换算和进率的概念。通过此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耳,做到动手、动脑、动口,多种组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能以生动的音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正方形和长方形,正方体和长方体一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6个面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正方形只有一面,而正方体则有6个面,从而让学生了解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想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学具操作,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念性、整体性、自由性、学具为开发和利用右脑提供有效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能促进学生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我让学生拼组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带来了很多学具:三角形、圆、扇形等学具。让学生动手拼组图形,结果他们拼组的比教师想象的还要多,拼组了各种各样的图形,还有的学生拼组了人的各种形态:如人走路的姿态,跑的动作,有的还拼组了古代建筑物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学生中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通过学生的操作,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位创造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积极为每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把学生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动口质疑,动脑思考,抓住创新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关键
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问题和存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小数性质时,我只出示下面一道题,比较0.1米、0.10米0.100米大小,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这三个数字到底谁大谁小呢,由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前面学过的知识加以思考,并动手独立解决问题。通过比较,此时学生会发现它们的大小与小数的末尾“0”无关,也就是说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此时学生通过思考,动手观察主动发现了这个新知识———小数的性质。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创新愿望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怎样才会使学生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学—提问—解疑”的方式组织学生自己学习数学。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是这样安排的:布置自学。就是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自学,对照目标看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本课的学习目标:A.能说出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的道理;B会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C概括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法则。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要转化成问题,自学后要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创新精神是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精神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用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和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霍邦更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白塔学区中关学校
第六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成功的先决条件。无数次的教学实践都证明了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性。唯有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它、接近它,才能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亢奋的精神状态,学生的探究是主动而快乐的,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地去发现、去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者形象,吸引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爱教师自然也会对他所任教的学科产生好感,主动参与探究;反之亦然。因此我们要努力成为学生心中所喜爱的教师。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的身着打扮、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赢得学生的尊重;还要拥有一颗爱生之心。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才能打动学生,只有让学生进入教师心中,教师才能进入学生内心,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尊重,从而实现情感的正面迁移,让学生喜爱上数学学科。
2.建立富有活力的课堂,感染学生。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开朗的鲜活生命,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活跃的心理,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为此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观念、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有活力、有魅力的数学课堂,这样才能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抽象枯燥的印象,感受到数学教学的活力所在,方能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如引入游戏、故事、音乐等,这些都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更有生机与活力,更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展开快乐学习。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主体参与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是机械而被动地接收经由教师咀嚼后所传递的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这只能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失去了思考与思维的机会。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积极调用自身的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展开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这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复制者、事无巨细的保姆,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学生的引路人,扶放有度,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拥有更多自主权,能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样可以使学生拥有更自由的空间和更宽广的舞台,可以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从固有的思维与模式中解脱出来,学生可以自主地展现个性,释放潜能。这样整个教学才能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推动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创新。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就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生活是数学存在与发展的温床,割裂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只能成为机械的理论学习,失去生命活力。教师要全面钻研教材,深入了解生活,从丰富的生活中收集相关的数学素材,提炼出数学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用生活经验展开探究,在探究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实现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负数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如何记录温度,如何表示收支及如何记录高山、盆地的海拔等精心设计问题,以此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是机械记忆,而是能够带着心中的困惑主动探究,从而在探究中深刻理解这些知识。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这充其量就是学会了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这代表着学生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不唯书、不唯师,对任何事物都要持有质疑的精神,要展开深入思考。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在看似简单处、学生困惑处或新旧知识联结处以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多向的深入思考,这样学生才能透过纷繁的表面达到事物的本质,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此外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氛围,要让学生敢于表达心中的困惑与不解;而对于这些不同见解的评价要坚持“提问先于正确”的原则,不能只是就言论本身的价值来评判,而是要首先肯定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思考,不论是否有价值,都要让学生自行认知。这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激励与鼓舞,从而使学生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而是能够在深入思考之后有效提问。
五、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动手操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正是从动作开始的,而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学科优势。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带领学生制作教学具,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具展开探究,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学生手脑并用,在动手中动脑,在动脑中动手,让双手成为思维的工具与镜子。如认识基本图形,圆柱与圆锥的体积,长方体的特征与侧面积,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相关的学具,在课上运用自己所制作的学具展开探究,这样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学具制作中,在制作中形成空间概念,存储于大脑之中;同时又利用这些学具探究更多的未知,这样学生所学到的就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与思维,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王海平 单位: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徐家山小学
第七篇
一、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一项关于学生成绩的调查显示,班级中学生成绩的好坏与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以及班级学习氛围都有着很大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兴奋状态,学习时更容易进入状态;相反,不好的学习氛围会互相传染,直到班级里的学生对学习都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有信心学好数学,学生思维得到发散,最终才会去进行创新。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1、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太古板,要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心中的好朋友。在这种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下,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当学生提出一些奇怪想法时,不能一味否定,首先对学生这种肯想、敢想的情感给予肯定,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
2、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数学更多的是偏向于理解,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化学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用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的地摊去铺设长6米、宽4米的房间,有多少种选择的方法?那种方案铺设出来的地面最好看?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逐渐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保护了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合理使用新教材,唤起创新欲望
最新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不论是例题还是习题,更多的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主,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让学生尝试探索知识的过程。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自己完全有能力自学,教师要多留出时间,让他们去自主发现新问题,教师决不代替讲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不像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的学习,直接可以通过直尺量出具体的数字,最后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图形变得抽象化,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我准备了不同的圆形图案、直尺、布条,让学生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测出圆的周长?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有的用绳测,还有的用滚动法,课堂气氛瞬间高涨,气氛十分活跃。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我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存在一个比例,而比例值为л。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反复验证与检验,终于完成了教材中知识点的学习,不仅学生做到了手脑并用,而且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更加深刻。
三、培养思维能力,诱发创新灵感
1、树立学习信心,促进积极思维。小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的喜悦感,应该超出中学生很多,这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比较强烈,获得成功体验后很容易满足,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对学习保持新鲜感,这样才会去积极探索。
2、设计与小学生认知能力相近的问题。问题过于深,考察范围过于广,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发展区附近,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的猜想有很多种,如果一个个验证,只会消耗过多的时间,于是我对学生说:“能被2、5整除的数,个位都有一定的特点,能被3整除的数会不会各位也有特点”。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确认,最后终于找出了规律。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主动去思考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有关数学的事例,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究这些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六一儿童节,班级里要举办一次小规模的活动,借此机会把费用计算的工作交给了学生们自己。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确定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数量?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学生会更有兴趣去探索,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思考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场所,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自身还要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用自己的观念与思想去带动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直到显著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凤芹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西关小学
第八篇
一、重视小学数学基础教学
基础知识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例如,教会学生预习、复习,这样学生才能将基础知识熟记在心。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学生才能将基础知识拓展、延伸并加以创新。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质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只有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
三、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思考的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小学生需要教师去引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思考、质疑、尝试的机会,在不断地尝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数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
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教师自身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掌握更具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更新观念、更新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作者:张秀华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十小学校
第九篇
1教师教学方式的及时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教师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是要从自身创新能力与思维活跃学生的培养方面进行,将数学教学工作的创新性教育落实到课堂内外。
1.1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常言道:教师是园丁,为社会和国家辛勤的培育花朵。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劣关系到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与能力提升的快慢,所以,教师的重要性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国家站在宏观角度与实际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科教兴国”战略早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维模式僵化不前,日常教课过程中完全按照课本知识进行传授,不勇于创新,因此,所教学生大多也都是泛泛之辈。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国家培育出一支综合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师团队。由于小学数学创新性的要求,任数学教学的老师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学是最能开创学生创新思维的学科之一,如果教育前期限制学生的思想自由,那么会阻碍学生新思维的拓展,未来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就会遇到难题。根据实际情况粉刺,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较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注重听取学生的真心话,鼓励他们用创新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会活学活用,拓展解题思路,而不是局限于现有教材,忽视学生课堂外地的学习与交流。
1.2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挖掘。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有一著名论断“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学生家庭教育与身边事的影响,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循序善诱。通常同一个班级中,部分学生循规蹈矩,恪守规则,还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其自身特点,选取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此类学生的挖掘是结尾有利的,一般说来,此类学生课堂表现主动,思维跳跃,针对数学难点有探索精神。教师对于此类学生,可以着重留意,也可采取特殊方式进行培养,不可因为学生知识有限,就忽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整体发展阶段来看,小学生的知识不足以使其创造出深刻知识,不过学生的潜力无限,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史料所记事例:司马光五岁砸缸等广为流传的故事。无论史料记载或是潜力发展空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强有力的引导,方可慧眼识才。
2学生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
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为他们搭建有效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性考虑,最好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的特点就是贪耍爱玩,如果课堂氛围严肃,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以释放小学生天性,更有助于引起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刺激学生进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应该将传统填鸭式教育转变为让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让其能够在放松状态下将自身潜力发挥出来,进一步培养创新素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传统课堂的严肃氛围设计成为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能偶始终围绕如何解决问题而思考。另外,教师也要对所提出问题进行总结,适当时候通过创新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果问题缺乏较高价值,那么学生也就没有必要对其展开讨论。还有,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状态,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适当时候肯定其行为和想法,增强自信息。最后,就是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教师需要与学生角色互换,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理解学生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平台。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付出较多心血,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应该用于承担责任,将学生教学放在首位。为了能够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与数学逻辑的严密性结合在一起,方能使学生能力变得更优秀,这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有关键作用,所以,教师要恪尽职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作者:狄永武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前七号中心校
第十篇
一、创设问题式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运行之窗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认知实际,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催生其创新型思维拓展十分有益。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穿插互动,强化自身问题情境创设意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搭建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示学生在点滴成功中体验释疑的快乐,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如,在预讲授“小数的性质”章节时,在教学设计环节大做文章,设置多个情趣盎然的小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进行跃动。我在本节教学时,就做了大胆的尝试:谁能在1、10、100后填注合适的单位,且用等号将其串联起来?学生对这类问题表现得很有兴趣,纷纷投入到问题求解中,有的三一群俩一伙,有的按照日常小组的形式讨论,整个班级霎时陷入热火朝天的讨论中。看着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不禁哑然失笑,想不到平时调皮多动的小顽皮们做起研究来这么“中规中矩”。经过大家的讨论,我有针对性地抽取若干学生进行作答,有的说后面加上圆角分就是1元=10角=100分,有的说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1米=10分米=100厘米。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悬念激趣,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了,求知欲和探索欲空前高涨,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效果不言而喻。
二、重视推理训练,夯实学生基本的探究思维
推理训练一般在解析应用题时用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具有矫正和完善功能。如,一个筑路工程队,有员工10人,要为一家工厂修一条短途厂内公路,假设4人6天能铺设沥青240米,试问8人12天能铺设多少米?从结果处切入进行分析:结果问题是8人12天能铺设沥青多少米。由此首先要弄清每人每天能铺设多少米?带着问题顺杆爬,从已知条件4人6天能铺设24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铺设的公里数,理清思路后不难得出:240÷4÷6×8×12。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然成为小学数学教改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新课程改革重在催生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促进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作者:桂柳 单位:重庆彭水鹿鸣中心校
- 上一篇:城建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 下一篇: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