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10篇
时间:2022-11-09 08:42:49
导语: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面上问题,缺乏实效性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中听课或评课,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课堂提问次数繁多,提出的问题不用思考就可回答,有的问题只需回答是与否过于简单,看上去好似提问,实质是不假思索的无效问题,并且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形式上看学生进行了参与,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并没有给予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更不用谈给学生课堂提问和思考的空间。一节课下来教师的课堂提问只是用一些单一的一问一答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牵着小学生走,占用了学生课堂培养发展思考能力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动脑主动学习的行为,妨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当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如果有学生没有答到教师的思路上,教师就会出现不关注、不耐烦的表情,以至于后面教师不听学生的回答,或学生没回答完问题教师就打断学生的回答,另叫其他的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讲出正确的答案,那样,既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挫伤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再一种情形就是使用提问去变相惩罚学生,例如,对一些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问他们一些不可能知道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没有注意听课,从而会使学生自我感觉更差,使学生失去自信心,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学生更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严重者会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提问思考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方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设计清晰的问题,为了促进互动要优化提问形式,力求提问有效,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教师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要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好火候,选择比较准确的时机,巧妙地设置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题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题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题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题于教材的含蓄处。问题之间要有密切的联系,避免无目的无针对性、繁杂琐碎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考。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提问,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对学习能力普通的学生可以逐步升级问题的难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也就是课堂提问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使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常用的提问方法有开放式提问、突破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猜测式提问、启发式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平时多方面努力,特别是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提问环节绝不可忽视,鉴于学生的特点,多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从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尽可能给足学生思考和交流问题的时间,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想法,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给予评价,教师给予赞赏,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情,以便在愉快的心情下继续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手段,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就会逐步满足每位教师的心愿,即所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向丽琴 单位: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红花尔基镇学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 “五要”
一、课堂提问要体现一个“趣”字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是关键,但情境的创设是关键中的关键。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氛围中思考、探究,学生会更乐于参与,并积极思考。譬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套圈游戏,将学生分成六组,站在长方形四条边的不同点上,给中心的瓶子套圈,并进行积分排名。一轮结束后,老师要进行颁奖了。这时就有许多学生提出,这样站不公平,每个组与瓶子的距离不相等。“要怎样站才是公平的呢?”学生有的说正方形,有的说多边形。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如果全班56人或者更多的人同时套呢?”这时,学生明白了站成圆形最适合。在有趣的活动里却蕴含着数学问题,数学与生活关系就是这样的密切。这一活动使学生对圆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良好的数学情境是一种“意味无穷”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生活的情境中可以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学生乐学的心态,这也是数学教学活动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堂提问要讲究一个“准”字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具有启发性。例如,小数乘法是老师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等相关知识后进行教学的,通过简单的复习铺垫,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之后,提出“小数乘法可以怎样计算?”“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等问题;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让学生回顾体积的含义、已学过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之后提出“可以用已学过的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是联结新旧知识的纽带,精准、科学,富于启发性;在这个时段设问,把握了教学“火候”,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架设“摘桃的梯子”,体现课堂提问的价值。
三、课堂提问要把握一个“度”字
这里的“度”是指课堂提问要体现坡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要有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与思考,由浅入深,有层次性,使“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人人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要体现开放性,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课堂提问的坡度,可以体现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的把握程度,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把尺子。譬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设计如下问题:①把圆切拼成近似长方形后,两个图形有什么联系?②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圆面积可以怎样计算?③还可以将圆切拼成哪些图形?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一个问题,浅显易懂,只需认真观察、分析,就可以找到答案;第二个问题,通过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解决;第三个问题,具有开放性,需要动手操作尝试,需要调动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圆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的“度”还指提问的形式要合适;提问的内容要紧扣教材,要根据不同的授课类型使用不同的形式提问;提问的时机要把握,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诚如心理学家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能得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就会信心百倍。
四、课堂提问要突出一个“巧”字
有人说:“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思考的内容,才有思考的方向。教师要善于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去“牵引”学生,使学生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处在“愤悱”的学习心理状态,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我就有意识地把问题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出示课题以后,我问:“看到课题,你能用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吗?”在学生阅读了相关概念后,我又问:“你觉得你有办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试试看!”当学生探究出了一般方法以后,我再问:“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和同学讨论一下。”进入巩固小结阶段,我继续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是最快速、简单的,为什么?”一个个问题串起了整个教学课堂。学生因为问题而思考,因为问题而探究,因为问题而发展。
五、课堂提问要实现一个“悟”字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由教师的精心设问,转变为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所学所感,自然而然的“问由心生”。这些新问题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催化剂”。而学生的这些思考更多的是来源于教师平时的引导。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他们养成“自悟”的习惯:“我是怎么理解分析数学信息的?”“我解决问题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问题意识,逐步养成爱问、善问的好习惯。例如学习了最小公倍数后,就有学生问道:“求最小公倍数怎样才能做到又对又快?”从而为学生梳理出了两个数的三种关系,进而探究出求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方法。这种有价值的提问,既得益于学生对新知的一种理解、感悟,更得益于问题习惯的养成。总之,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也是课堂提问所要达到的境界。
作者:曹星海 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城关南区小学
第三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
(一)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单一提问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是最常见的。这种提问形式通常以教师为教学主导,教师授课讲到某一知识点时,以即兴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后继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大多限定于“正确”与“不正确”两个模块当中,其他学生既未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也未对被提问学生的答案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未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的解答思路。其次,问题的提出通常以学科内容为主,极少能延伸至课外知识,问题设计的单一性,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未起到促进作用。
(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通常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以正确与否对答案进行判断,而对答案是否有其它更科学合理的解答方案,教师与学生都未作出关注。这种单一的问题评价方式,仅以答案的正确性为评价标准,不能做到针对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分析,使问题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其次,数学教师课前准备不足,问题的提出过于表面与空洞,缺乏深度与延伸性,都使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不强。
二、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的提出,是否能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着重记忆,是问题设定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或知识的转折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定,以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对图形进行学习时,针对小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学习这一特点,可以通过进行剪纸活动,进行直观的操作。教师提问,纸是什么形状的?回答是长方形。那么如何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一个圆形,再将剪成圆形的纸又变为正方形?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剪纸,通过图形的变化,启发学生认识到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还可提问教室内各个物品是什么形状的,例如橡皮擦,学生会发现既有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学到新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学会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提问应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群体大都活泼好动,乐于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的设定应符合小学生这一群体特点,在问题的设定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时,对问题的设定,应将抽象的“时、分、秒”设定的通俗易懂。数学教师可以设定问题,钟先生有三位儿子,时钟、分钟、秒钟三兄弟,他们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所以走路的速度也不同。秒钟个高、细长所以走得快,他走完一圈以后,分钟才走一步,时钟比分钟胖和矮,分钟走了一圈,时钟才走完了一步。那么时钟走二步,分钟要走多少圈?通过一系列趣味性的问题设定后,教师可以自然的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钟。趣味性的问题,使课堂氛围也因此更生动,学生也因此对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记忆。
(三)提问应有层次性
问题的提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形式,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的提升与进步。具有层次性的提问首先应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最基础的知识点为台阶,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往上攀登。其次,提问过程应符合小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过程中,不会有一头雾水的挫败感,也能享受到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喜悦。环环相扣的提问才能带动学生循序渐进,使知识的梳理更具有条理性。
(四)提问方式应科学合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应进行充分的备课,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以简要的语言,紧扣知识点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定上不能太空洞,也不应在教学过程中频繁的提出问题。而应尽量在提问中涉及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记忆的知识点。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适当的进行提问,能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进行提升。提问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点名某位学生回答,还可采用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方式,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其他学生在听完答案后积极开动脑筋,是否还有其它思路,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都得到有效提高。总而言之,课堂提问环节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当认识到当前课堂提问中的不足,通过加强备课、在问题的设定,提问过程与评价等细节上,逐渐掌握与应用提问的方法及艺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秀花 单位:威县侯贯学区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概念界定
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从广义上讲,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语句,也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回答反应的刺激都是提问。”本文将课堂提问定义为: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联系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提出情景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探索、分析和整合,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以达到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等目的教学手段。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问。反之,凡是与数学教学内容无关的,没有针对性的,不能启发学生数学思考的问题都不能称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笔者通过大量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教师访谈,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很多不足,提问的“无效性”现象比较突出。
1.量多质差。有些教师认为师生互动就是要多提问,从而设计了大量问题,而忽略了问题的思考价值。一位教师在讲“认识角”时,共提了近45个问题,平均一分钟1个,且多为“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之类的问题,几乎没有质量。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趣。这种提问不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2.形式单一。最通用的形式是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在这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而回答问题也基本以集体回答为主,再者是抽答,而抽答也常常集中在少数几个优等生身上,个别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少。另外,所提问题的类型都以学科内容为主,很少提出能够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3.目标不明。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具有随意性,考虑不周全,表达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结果使学生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或者无从作答。
4.忽视反馈。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有些教师只给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求全责备,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和引申,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压抑。另外,教师评价语过于乏味,流于形式,方式单一,尤其在低年级段更明显。这种非真诚自然的评价往往使学生感受不到表扬。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往往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明确,对课堂提问的认识不够科学,对课堂提问的运用不够系统,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不够深入。为此,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注重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真正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理念。
2.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启发性通常指提出的问题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正确的点拨。而在课堂上,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倘若教师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则无须动脑,易于产生厌烦心理;而如果提问过难,则将导致学生无从动脑,产生退避心理。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提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他们进行自主思考。
3.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提问应该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使问题能问到点上,问到学生心里。有针对性的提问能够层层递进,使学生既理解了课堂,又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教师要提髙课堂提问的广泛性。首先是提问内容的广泛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内容的问题,使数学联系生活,可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是问答方式的广泛性。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学有所获。
5.教师要保证提问的评价性。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适时、恰当地给予评价,这样才会激发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一定要给予肯定或适当的表扬;对于回答中略显不足或考虑不够周全的学生,要指出其答案中所包含的正确之处,同时启发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再全面些;而对于那些回答完全错误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继续思考。
作者:钟春晖 单位:会昌县周田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课堂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形式过于单一,只是单纯由老师提问,学生答的形式存在,且提问比较频繁。大部分数学老师只顾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地提问,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知道,提问的方式学生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留了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大多数小学数学以学科内容为主要提问对象,其它的延伸知识或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少。另外,课堂提问的评价机制比较死板,只是单纯的以“数学问题的正确性”为标准,从不考虑学生答题过程评价,不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出现课堂提问针对性不强,提出来的问题窘况,根本引不起小学生的兴趣,最终造成“只问不答”的局面。
(二)“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育学理论,只是机械化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成“问题”,为了“提问”而简单地“提问”,“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大多数小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精髓,提问过于形式化,表面上看上去师生互动良好,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教师只是简单的针对学科的知识点提些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并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心理学应用不够理想,数学问题设计不够准确,不够科学,只是简单的、单纯的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具有随意性。通常只是从网上或教科书直接照搬现成教案,这样设计出的提问自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与启发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实现课程知识的宣讲。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反之,无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觉情绪低沉,无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迟钝,师生教学互动性不强。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组成了小学教学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如何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的现实意义与教学意义。只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才能保证小学生轻松快乐地接受小学数学知识;只有启发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才能体现新一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气氛融洽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仔细分析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课堂问题,在考核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积极运用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活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开展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设置具有启发式问题,直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置、讨论和寻找答案。启发式提问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智力。问答式提问,只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课堂提问应通俗易懂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理解问题时往往会表面化,或简单直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通信易懂的问题,不能太书面化或理论化,尽量做到通俗化、形象化。提问的方式应该游戏化,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答问题,尽量让小学生自我完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争着回答,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对于抽象思维难以接受,形象思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问题情境,尽量使用图片、演示等具体的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在参与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趁热打铁,由兴趣引出问题,及时引导和答疑,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课堂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这种针对性强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消化课堂知识。另外,课堂提问的针对性还应该保持连贯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思维,当然这种推断式的课堂提问也会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四、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反应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直接影响教与学的互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高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分析课堂提问效率的影响原因,深刻意识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性,反思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从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通俗性、针对性和情境四个方面,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就能够真正发挥课程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余静芳 单位:景德镇市第一小学
第六篇: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原动力。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只有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如此轻松快乐的事情。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突出问题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这样问学生:“平行的定义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呢?”很多学生都觉得加不加这个条件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但学生通过讨论后就发现了这个条件是必须加的。可见,提问时,适当的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很有必要。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仅严谨,知识之间更存在着很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以及相似的思维方式,教学时,教师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将各知识进行迁移。提问时,还要遵循着由浅入深以及以旧引新的提问原则,提高问题的效率。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一些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用割补的方法来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策略,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以及自主探索或者是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2.用两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是否能够拼成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呢?如何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3.学生可以动手测量数据,然后再填写实验操作的报告,最后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教师在使用迁移法进行提问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渗透,为接下来的迁移类推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内容。
三、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在提问时,要使得所提出来的问题“大气”,不能太小,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答案,一问一答的问题等要尽量减少。“大问题”必须要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指向明确的,问题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周末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者是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着小红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呈现之后学生的情绪也随之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数学教师提出“小红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需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者是数学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故此,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在学生间引起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四、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既要在每节课上为学生创造一些质疑的机会,还要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课堂提问的时间真正利用起来,真正地将提问的价值发挥出来。为了让学生会提问题且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对于教材中什么是角,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时候,我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吗?”很多学生都答道“没问题。”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提出一些问题来考验学生:“角的大小为什么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角的边主要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因此,角的大小是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可见,教师在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提高数学堂教学学质量,教师加强提问环节的设计,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这样才能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出数学课堂提问的价值。
作者:国占岭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白家寨中心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六个给”
一、给一定“范围”的问
例如:教学一年级“连加”一课时,有教师出示课件:上面有小猫,小狗,小兔等小动物,在小河边的树林里玩,有的还在摘鲜花,教师的问题是:小朋友们,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孩子的回答很多,如:“小猫在摘花,花是给大家看的不能摘”“小狗在桥上是想过去呢?还是想过来?“”小狗不能趴在桥上,不小心会掉下去的”……回答虽然很多,但都不是老师想要的,这是因为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说,老师的问题太大,如果把问题画上范围,你才能收得住,出现生成的偏差才会越小。
二、给一种“明确”的问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一年级减法时,北师大版教材呈现了小猫钓鱼的情境图,教师在出示情境图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小猫钓鱼吗?”这一问,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没见过小猫钓鱼、有的说小猫的爪子怎么拿鱼竿呢?有的说我家的小猫是白色的……而教师想要的答案是小猫钓了8条鱼,这就是教师的问题不明确,没有围绕问题的主题来问,因此,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学内容,有明确的目的、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三、给一个“支点”的问
提问是引发思考的起点,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那么数学课堂上如果提问脱离学生思维支点的问题,便无法撬起最精彩的思维。例如“,圆的认识”一课的课尾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是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但都要以学生知识经验的范围为支点,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有这个支点,这个问题便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给一个“适度”的问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运用算式对比后,该总结提炼运算定律时,教师一边总结一边问学生:大家看是不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学生回答:是,教师又问:那么它是不是就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它们的和加起来?学生回答:是。这样的问题和没问没什么区别,貌似是学生探索出来的,其实学生只是对老师的总结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没有主动地进行思考,这样的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当问题太深时,课堂要么出现“休克”状态,卡住了,要么回答完全跑题,成了一窝蜂。因此问题一定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思维发展规律。
五、给一次“适时”的问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例如:教学一年级《分类》时,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气房间情境图的画面,让学生作比较后,及时提问:看到淘气的房间你想说点什么?因为有笑笑整齐的房间做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淘气的房间太乱了。再适时地追问:那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呢?学生一定会顺着老师的预设回答:“帮他整理房间”。然后很自然地引到整理房间的话题上……。
六、给一个“有趣”的问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好动、爱玩,课堂上要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提出有趣的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富有拟人化,具有趣味性,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把握时机,讲求艺术。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要通过科学的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六个给”,这样,便会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作者:白淑玲 单位:宜君县太安镇马坊完全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探讨
一、提问的明确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师如果能处理好课堂提问,教学中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进深所学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摄取知识量并有能力进入“再创造”的过程.
三、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四、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五、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会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做到提问准确而有效.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殷中华 单位:江苏省丹阳华南实验学校
第九篇: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正处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入门阶段。因此,培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而课堂提问可以使他们慢慢对数学产生兴趣,回答对问题会使他们有自信心,这也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2.提供参与机会
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单单是老师教,学生听。因而,让他们回答问题,便是给予了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
3.反馈课堂信息
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老师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课堂信息,可以知道哪个学生在哪一环节比较薄弱,全班学生普遍不懂的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授课,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4.增强自助学习能力
提问如果成为课堂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在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自己运算,这就会大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
1.提问过于频繁
课堂上老师频繁地提问,有时也会影响或耽误正常课堂教学的进行。
2.提问对象存在针对性老师提问的对象会存在针对性,一般都是一些好学生,要不就是特别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者学困生。这种提问方式其实是不利于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的,会形成成绩两极分化。
3.提问的问题不合理课堂上老师有时提问的问题是不合理的,这会影响小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笔者分析了课堂提问的意义以及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措施,希望可以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学者参考。
作者:黎学勇 单位:重庆市开县长沙镇一心中心小学
第十篇: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六何”提问策略概述
“六何”是指“是何”、“如何”、“为何”、“若何”、“有何”、“从何”.“六何”实质上是针对教学内容或对象的提问.“是何”是事实性、记忆性提问,主要针对数学概念、公式、问题等关键特征提问.“如何”是过程性、操作性提问,针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提问,促进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掌握技能,领悟思想与方法.“为何”是说理性、理解性提问,针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原理提问.“若何”是发散、拓展性提问,针对数学知识的多元解释、一题多解、多变、多用等提问.“有何”是反思、回顾性提问,针对学习过程与收获的提问.“从何”是方向性提问,是回答或设计其他提问的切入点.一般而言,一次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始于“是何”,经历“为何”、“如何”、“若何”,终于“有何”,形成如图所示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六何”之间关系紧密,“从何”是揭示提问的源头和起点,是提问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其他“五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何何”相扣,和谐统一.
2教学片断分析
2.1导入新知
原教学片段中,教师先提出上节课能解决的计算问题,接着追问学生口算“36-8=”,最后引入新课.本片段“从何”方向性和目的性不够清晰,问题的驱动性不够强,难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优化后的提问,第一行、第二行提问起复习、检验旧知和寻找新知学习起点的作用,第三行提问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冲突,产生学习新知欲望和兴趣.紧接着的追问,一方面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明确“是何”:新学习内容与旧学习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类比学习,强化“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法则,并且巧妙为归纳算法环节埋下伏笔.
2.2探究算法
原教学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得出“36-8=”的结果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摆小木棒的方法.本片段学生在经历“操作—说理—表达”的数学化过程,“如何”和“为何”提问所需要的活动强度不够、缺失交流,难以保证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产生多元理解和分享算法体悟.优化提问后,提出“如何计算36-8=”问题,接着学生经历先独立思考再丰富交流环节,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列算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符合数学知识生长路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及原理.
3小结
总之,课堂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教师要努力优化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巧用“六何”的提问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六何”的提问策略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提问效果,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好途径.
作者:谢长影 陆春鲜 唐剑岚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广西武鸣县甘圩镇甘圩小学
- 上一篇:医务工作者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 下一篇:党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体会(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