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时间:2022-01-22 04:20:42
导语:概念教学小学数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新知的动力。兴趣带有情感色彩,它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对新事物总是充满遐想,总是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新知识。数学这门学科本身较抽象、单调,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不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厌倦数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学得更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放在第一位,抓住小学生“好奇”的特性,设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积极搞好课堂引入,在课程开始时就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把学生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兴趣保障的环境下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设计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稍加思考后,就会立即回答:“1/4、1/5、3/4、2/5……”此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1/4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方法多?”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积极思考并操作起来。之后,大家积极展示、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兴趣浓厚,而且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三、注重练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高
(一)多方面练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在课堂上好动,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持续注意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方面进行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曾经学习过的公式、定律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温故知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练习要有针对性,使学生掌握计算规律
多练虽然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如果教师只是注重练习数量,有时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练习也要有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题型,也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出现的错误题型,还可以用不同题型设计计算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通过不同题型的练习,学生既能提高计算能力,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题的规律,既能够提高计算准确率、节省计算时间,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主要是以教师上面讲解、学生下面记背的方式为主,纯粹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学习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比较枯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有助于良好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通过这一类的活动,学生既能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能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4分之1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思考,体会什么是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学会使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就会增强自信心、提高探究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数学教师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应习惯于走下讲台,以参与者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胡红霞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火炬学区黄家屯学校
- 上一篇:作业结构调整初中数学论文
- 下一篇:思维导图高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