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7-15 10:17:19
导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教学游戏的意义与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游戏的应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接受更多的是“教与学”“讲与练”等呆板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学游戏是对生活和现实知识的模拟与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小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游戏的教学策略
(一)灵活多样的游戏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由于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面对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计算题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针对这样的状况,灵活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教学情境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小学生对于花样繁多的人民币是难以集中精力去逐个认识与记忆的,如果通过创设“猜价格”游戏来教学,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竞猜,教师先给出价格的大致范围,然后给予“高一点”或“低一点”的提示,让学生竞猜。同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让“潜力生”也敢于发言。这一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二)渗透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教学中是较为常见的。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有机设计与游戏设置,重要的一点是渗透出一种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小组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分工,将原本复杂、抽象的图形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土地模型,学生很快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游戏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在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和个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应亲身参与、亲自动手、努力思考,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游戏的设计要贴近于学生的现状,能够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学范围,培养其计算能力与审美创新意识。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加法知识进行延伸与创新,组织“拼图”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小图案构成的,鼓励大家积极发言。随后,将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数字,让学生去充分观察与思考。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图形代表的数字,引导学生计算整体的数字之和,从而得出答案。最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教学箱,里面放置各种游戏图案的组成部分,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且每一个图形上面附有文字,组织学生进行拼图大赛游戏,看哪一组拼出的图案最丰富、数字之和最准确等。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游戏的有机设计和创新设置,能够较好地将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教学游戏的互动性、娱乐性等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与数学意识。经过教学游戏的创新与延伸,原本比较抽象与复杂的数学模型,也会变得更为亲切、简单,学生爱上数学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作者:莫小英工作单位:来宾市忻城县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也能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1]。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以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比和比例的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模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概念。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块和一杯水,学生们看到我这些道具很好奇,这时候充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我这里有5块糖,一共是30克,这杯水是300克的,大家帮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大笑起来:“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呀,一共330克呗。”我在看到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说:“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看起来难,我们就以这杯糖水为例,来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随后我不断引导学生从比的定义为突破口,自己小组探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整节课学习气氛高涨,回答问题踊跃,也带动了我的讲课积极性,整体效果非常好。
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是在数学学习上立体思维能力较差。以往题海战术应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都不符合现代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正好迎合了孩子的这一特点。通过制作flash,将学生难以想象理解的问题简单直观的通过设计的动画展现出来,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认识。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新教材中“平移”一课,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旋转门”、“推拉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从而揭示平移概念。并设计了小熊跳格子的flash,将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演示出来,孩子们一开始以为是一款小游戏,兴趣十足地盯着动画看小熊的运动路线。同时配以当下最受学生们喜爱的TOM猫的卡通形象讲解平移的过程和平移的基本知识。将抽象知识融合与动画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望,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它要求的是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倒数这节课时,倒数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简单地给学生套用定义,他们可能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定义,但是对于知识的彻底理解与领悟却相差较远。这节课的讲解,我采用的是开放式讨论学习的方法。有的说:“倒数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学倒数有什么用处?”于是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认识概念,找清定义,明白倒数的意义。在理清基本知识后,我有拓展一些带分数、小数、整数……直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怎么用简单的方式找到倒数?通过大家自己的讨论与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方法。
四、提供材料,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2]。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求圆环面积的过程中,有一道题,花坛是圆形的,直径3米,在花坛外修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道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在求大圆的直径时得出3+1=4米,忽略了小路在花坛的直径两边都延伸了1米。由此看出学生感性材料的缺乏致使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因此,学生对具体丰富的思维材料接触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从而达到从具体的事物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的过渡。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是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引导给学生。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素质,引导他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者:吴宝珍工作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第三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0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讨论了新形式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教学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教学理念和思想上做出突破,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把抽象的数学通俗化、生活化,让数学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重现,让数学在真实的生活中绽放它的“文化魅力”。
作者:耿向国工作单位:陕西省杨陵区杨村乡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解题思路保守,不重视记录
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保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大敌。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这种保守的思维模式却一直占据着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题套路、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等,都不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去创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各异,所以要注意保持记录的好习惯,但实际上,学生们往往忽略这些,甚至懒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及时记录,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不自信现象明显,害怕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渴望被老师认可,但是由于怕出错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导致数学问题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中的胆怯情绪,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好奇心,引导创造性活动
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趋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一些问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各种新颖独特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发展想象力,提高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背后,想象力和创新力也不容忽视,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尽情的去想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逐渐朝着集中性思维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及时排除心理定势及消极性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学习完“米、分米、厘米”以及“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念后,教师不妨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比较的因素,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比较认识,可以到操场上实际测量篮球场和跑道的长和宽,也可以用卷尺或步伐进行测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比较测量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捕捉灵感,学会举一反三
灵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路,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变换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挑战和乐趣,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全面灵活的运用数学技能,越过常规逻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这道题“将下列分数3/5、7/8、1/9、2/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题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个分数的分母进行通分比较,则显得比较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同分子分数的角度出发,将这几个分数化简为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后再进行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焕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简便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认识教与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学困生,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创新性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王云峰工作单位:辽宁省喀左县山嘴子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要求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气氛活跃
小学生的注意力既好吸引,又不好吸引。因为小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单一、乏味的事物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教授。那么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又有哪些呢?比如,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多样化的展示形式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色彩是最好的吸引形式。在课堂上面,可以用多彩的卡片、多样化的字体等等来展示课堂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堂要采用互动的形式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要使用学生的语言,用他们的方式来教育他们。互动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中央,和学生随时交流。其实小学数学有它有趣的地方,就是能够结合简单的生活实际。生活中一些日常现象,我们都能够用这些简单的数字来解决。
三、小学数学课堂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我们在学习生涯中会长期学习的科目,也是一门基础科目。而小学数学则是我们数学生涯的起跑线,是我们培养数学兴趣的开端。小学教学教师担当了此项重任,也要为这项重任负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将数学有趣化的原则,将数学有趣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并且培养小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字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总之,对于数字的学习,教师一定要多加巩固,因为这是所有数学的基础。为了不让简单的加减乘除变成学生的累赘,就一定要将其形象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引导,让他们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这样数学思维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最后还需要强调的就是“熟能生巧”,多多复习也会加强学生的印象。
作者:汪丽红工作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永铜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思想渗透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要得到发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作为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上层建筑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提高,并找到发展的方向。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适当的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起来更加容易。数学思想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对知识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与把握,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很多学生不理解解题思路的来源,使得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题不对路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要想使这种现象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课堂中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解题的框架,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解题思路的由来,加深对数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使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能够一个很好的承接。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理念,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断地扩散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纵向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1.在数学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数学知识中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数学的相关定理、概念、公式等直接告诉学生,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猜测、分析、探究、验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如何变化而来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对数学方法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善,在这一时期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问题时,让学生直接去进行计算会显得很难,学生不知道从哪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以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面积的计算。通过研究,学生发现可以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一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这种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时渗透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解题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在解题过程中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到题目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尽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并且数学方法的渗透,也可以使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在反复的练习中,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虽然会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但是要想使他们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就需要教师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思想的掌握和记忆。在数学练习中,教师要选取明确的数学思想,指出它的应用范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良好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断地利用数学思想进行解题,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所运用的数学思想,以及在以前的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化归思想的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地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改变运算的顺序进行化归,可以使问题更加简便,既节约时间,准确率也可以得到保证。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陈海明工作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镜湖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衔接
一、数学思维的构成
基于不同的理念和分类方法,数学思维的构成也就千差万别。其中,基于思维本身特点所做出的数学思维的划分就包括三种构成:数学逻辑思维、数学形象思维和数学直觉思维。
(一)数学逻辑思维
所谓数学逻辑思维,也称为数学抽象思维,指的是借助数学当中存在的一些概念、推断等思维表现方式,通过一定的数学语言来反映数学当中存在的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主要包括三种主要的思维表现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还有四种基本的思维规律:同一规律、矛盾定律、排中规律以及充足理由定律。
(二)数学形象思维
数学形象思维指的是以数学的生动形象或表象去反应数学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在数学中,数学形象思维是个人通过对数学本质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再构数学本质规律的物化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对数学现象所产生的映像。这种映像包括很多种,例如,视觉、听觉、感觉、触觉、实践等。
(三)数学直觉思维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个人形成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个人的观察、领悟、感受等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顿悟到对对象的感受,从而借此对某一现象迅速作出评估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度概括,尤其是在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这一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往往就是从顿悟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数学教学的衔接
通过对数学思维组成的认识,我们对加强学生对数学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就有了更多的思考。其实小学数学不在“难”,而在于“启”,将数学思维的启发融入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就等于为学生打开了一片数学探索的天空,进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广度
联系生活是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小学设置数学学科的应有之义。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从面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数学问题。这种联系生活的举措不仅存在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案例、每一次作业当中,还存在于教师的语言、教学习惯、教学情境的营造当中。拓展思维的广度正是在与生活的交集之中不断延展。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关系,我们不需要将这一关系强加给“学生”的认知,而是需要将生活中的交易引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去链接数学思维。如“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份生日礼物,于是就把存钱罐里的零花钱取了出来,一共30个一角钱。小明觉得拿了这么多零钱去买东西很麻烦,于是就找自己的爷爷想办法,爷爷将小明的钱接过来又给了小明三张一元钱。结果小明却有些不高兴,他认为自己是不是吃亏了。你觉得小明吃亏了吗?”这时学生就会开始主动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其中需要经过“提取关键数字与信息”“整合信息”和“寻找解决办法”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元、角、分的单位转换,同时也将数学当中单位转换的步骤与思想融入到了学习当中。这种数学思维的培养正是过渡性的、潜移默化的,也是具有持久性的。
(二)数形结合强化思维的深度
数形结合是数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数和形式两个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数学元素。所谓数形结合,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借用数字的紧密型去阐述形状的特性;二是借用形状的形象性去阐述数字的隐秘性。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相连的关系。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维度的去思考单一的数学问题,并借此加深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而强化思维的深度与内涵。数形结合的训练在小学数学阶段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常见的如“鸡兔同笼”“简单统计图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要鼓励学生主动使用,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以数形结合为引线,从而使学生更为主动高效的强化自身的思维深度。例如,在进行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索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让圆圈代表头部,圆圈下加上两条线代表鸡的腿部,再将多出的“腿”加在圆圈上,使得原来的鸡变成了兔子。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既生动形象,也能够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单一性问题。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创设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营造,而是要让学生在一个数学思维的空间里用数学的思想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数理逻辑能力在熏陶中不断提升的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例如,用生活问题去引入数学问题,还有利用头脑风暴法、一题多解法等方法为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渗透的情境。例如,某班要举行春游,春游需要租一辆汽车出行,大巴车最多容纳42人,每辆每天1200元,中巴车最多容纳24人,每辆每天500元。现有40人需要租车,请问你想怎样租车呢?这道题是将生活情景、头脑风暴和一题多解等方法相融合的典型范例。在这道题中,学生从生活案例入手,并借助提供的条件进行多角度考虑和比较,在众多学生给出的方案当中择优选择。这种主动思考和锻炼思维的方式简便易行,且效果显著。
作者:胡玉花赵月翠工作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第一实验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民族文化教学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凸显民族数学文化
教学是实现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虽然是很简单的初等教学,但是里面却蕴含了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结合点,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真正内涵的素质教育,这才是未来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比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思想的运用;在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类比思想的运用。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凸显民族数学文化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思想的具体渗透和体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数学思想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体验到教学内容的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古人所说的“圆始于方,方始于圆”的极限思想与圆面积的计算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深刻,同时也更具有民族数学文化的特点。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凸显民族数学文化
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等,如果教师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融入民族数学文化,将更加有利于学生抓住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比如,在“鸡兔同笼”这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在古代,人们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采用假设法,而到了现代,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有画图、列表以及方程等,这些方法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方法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方法之间的比较,使其充分体会中国民族数学文化中数学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和一致性,这对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数学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教学思想中开始吸收许多西方国家的教学思想,但是,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数学文化,将中华民族数学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整理民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并结合民族数学文化的巨大成就,展现民族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实现数学课程教育与民族传统数学文化的衔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精神,这对于发展我国现代数学文化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继工作单位: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镇坪乡第一小学
第九篇: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现如今的英语教学,教师往往一味的追求英语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也不过是应付罢了。同时,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更是因为这样,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活跃度的营造,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良好的学习。为更好的营造氛围,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首先,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良好的利用数学教学内容有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的参与其中,更好的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学习。由此可知,现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极为重要的举措。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教学价值
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科,其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以外,还有实际运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见,数学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尽可能的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乐趣,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密切的将数学理论连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数学在学生眼中更加具体化,让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抽象出来,寻找真正的熟悉学习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中的《统计与可能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可能性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同学们,你们猜扔硬币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多少?”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实践再得出结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习热情
在新课改中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的将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高效优质的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安排工作任务,共同探讨该知识点的认识以及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能有效的促使优生更优,“差生”变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品质。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进行师生交流,学生间互动的重要场合,能有效的构建共同交流的场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思考,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反思是提升学生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任何一堂课后,教师连同学生都应当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掌握教育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这样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进行学习,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课堂反思习惯,而教师应当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探究以及课堂教学形式反思,以此来获得最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并在下节课上课时进行总结交流,并在之后的课程中进行改善,尤其是小学三年级,本身在小学教学阶段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务必全面的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从而更好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充分的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寻求学生的真实需求。因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根本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进行教育教学,真正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密切联系实际、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加强教学反思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孙东明工作单位::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分类教学思想
(一)培养学生分类意识,不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分类标准,比如书籍的分类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认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分类常识,把握渗透分类思想的契机。在五年级方程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是通过将式子进行二次分类构建含有未知数的相等关系,把方程的意义弄明白。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举出各种各样的式子,可以分为带等号和不带等号的,然后再将带等号的式子分为有未知数和没有未知数的。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满足方程的两个要素是什么了。再比如,学生们在学习整数时,会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如看能否被2整除可以将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如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可以将自然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将分类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当中,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分类的意识,并能基本掌握一些分类的原则,比如分类的标准是统一的,分类的对象确定。在确定分类标准以后还要按级次进行分类,一级一级讨论,不能越级讨论等。
(二)增强学生思维缜密性,教授学生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分类思想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分类讨论就是根据对象的特点,满足无遗漏、互斥、最简便的原则。要让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一样。只要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分类方法,才能帮助他们理清数学知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1.可以根据数学概念将对象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可以给出一些数学概念。比如说复名数和单名数,就是以所带计量单位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的。只要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标准,就可以了解这些知识的特点了[1]。2.可以以图形的特征或是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分类标准三角形如果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如果根据边的长短进行分类,又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3.也可以根据探索方向将对象进行分类比如在学环行行程问题和直线行程问题时,可以找出解决问题时相似的方法。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中,特别是高年级,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出现,只有让学生形成分类意识,通过分类,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这些数学知识。如果不进行分类,就会出现知识的混淆。教师可以通过分类讨论帮助学生概括知识点,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就可以理顺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具有条理性。比如在学习行程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很多关键字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所以教师可以以题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动画的形式或是模拟的形式演示四种典型的行程问题:两地相背而行、两地相向而行、追及问题、同地点相背而行。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然后让他们做答。最后通过对比,将这些行程问题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就找出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出发地点的不同,出发方向的不同等。学生之间对这些分类标准相互交流,他们就会意识到只有选择了合理的分类标准,确定了分类对象,他们所做的分类才是恰当的。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分类可以将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学生参与到分类讨论中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不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类的意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分类思想,同时与其他的数学思想相结合,有效地利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认识的层次,取到事半功倍的成效[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入分类讨论的思想,不能一概而论,以促进每个小学生综合数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沈海峰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西新桥实验小学
- 上一篇:人防办依法行政工作安排5篇
- 下一篇:院前急救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