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堂情境激励学习兴趣
时间:2022-04-20 03:53:00
导语:开展课堂情境激励学习兴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并具备科学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创设课堂情境,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认知和情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1、创设应用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命题
2、巧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创设一题多变解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4、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创设直观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6、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7、创设具体事物或现象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规律
8、创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9、设“疑”、置“错”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精心设置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堂情境,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这些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最后文章归纳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教学课堂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结论。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情境。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是每一个老师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很多学生反映数学学习过程的单调和枯燥,实际上,利用课堂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学习,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和渊博。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对所讲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常言道,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激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活动。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应用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命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开阔思路,优化方法。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加工,从中发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1、“民润”商场在春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物理实验室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个学生认为: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二、巧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如右图的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还没有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这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是很好的。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积极有效的预习。在讲幂的乘方的意义之后,让学生们计算(2/3)2000×(1.5)1999×(--1)2001当学生们看到(2/3)2000×(1.5)1999,了解情况之后,就无法再计算下去了。这时,教师可以说:这道题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如果你略施妙计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口算出来,这个妙计是什么呢?如果想知道那就请听下节课“积的乘方”。这样,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三、创设一题多变解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认知水平相适应,过易过难都不适宜学生知识的迁移。因此创设情境必须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寻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答案。这时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有的学生剪下三角形的两个角后,再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还有的学生则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把三个角度数相加。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同时教师结合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的方法至少有三种。”同学们都很惊讶,并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而且拿起笔进行证明,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如下几种证法,并且都能够积极举手回答。
证法一:如图1,延长BA到点E,AD
过点A作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C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图1)
∵∠BAC+∠1+∠2=180°(平角定义)
∴∠BAC+∠B+∠C=180°
证法二:如图2,过点A作DE∥BCDAE
∴∠1=∠B,∠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C+∠1+∠2=180°(平角定义)BC
∴∠BAC+∠B+∠C=180°(图2)
证法三:如图3,延长BC到点D,在△ABCA
的外部以CA为一边,CE为另一边画∠1=∠AE
∴CE∥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2(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CD
∵∠ACB+∠1+∠2=180°(平角定义)(图3)
∴∠A+∠B+∠ACB=180°
在证明时学生们都很积极,争先恐后地回答,对于其中的证法,有些学生有顿然大悟的感觉,并且得到了满足。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解题设置,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其实这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兴趣,然后又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一个阶段。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就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
四、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在数学教育改革中都十分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思维能力包括了推理、交流、概括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这种高层次的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开放性问题是十分有益的,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我有一根绳子,你想一想,用它围成的哪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们各抒己见,结论正确的同学,不仅要阐述自己依据什么旧知来推测新知,还要详细地叙述论证的过程。猜想不合理的同学也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验过程,并且要告诉大家自己的猜想失败的原因。通过对猜想过程的回顾、总结和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巩固下来,也使失误成为教训,学生获得的远比得到一个答案要多得多。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几何证明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我们还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他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进而再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
五、创设直观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是一种思维策略。解决问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有关,教师应贴切的了解学生,并适当地发展他,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潜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如图,是某晚报“百姓热线”
一周内接到的热线电话的统计图,其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最多,共有70个,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周“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____________个。
(2)有关交通问题的电话有_______个。
这是一个与统计学相关的问题。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图形的直观性,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也发展了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发问、思考及运用都是有利的。
六、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对学生的典型的、普遍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最有利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情境。有这样一道题:
计算(2x3—3x2y—2xy2)—(x3—2xy2+y3)+(--x3+3x2y—y3)的值,其中x=1/2,y=--1。甲同学把x=1/2错抄成x=--1/2,但他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试说明理由,并求出这个结果?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七、创设具体事物或现象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规律
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组合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意向。
例如:你能比较20032002和20022003的大小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写出它的一般形式,即比较nn+1和(n+1)n的大小(n是自然数)。然后,我们以分析n=1,n=2,n=3……这些简单情况入手,从中发现规律,经过归纳,猜想出结论。
(1)、通过计算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在空格中填写“>”“<”“=”符号):
12___21;23___32;34___43;45___55;56___65(<、<、>、>、>)
(2)、以第(1)题的结果经归纳,可猜想出:nn+1和(n+1)n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当n<3时,nn+1<(n+1)n、当n≥3时,nn+1>(n+1)n)
(3)、根据上面归纳猜想得到的一般结论,试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20032002和20022003。(20022003>20032002)
从某些具体事物或现象入手给学生创设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数学化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此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性和本质内涵,进而提出猜想,得出一般结论,再解决具体问题,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思维过程。
八、创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
1、某校校长在国庆节带领该校市级“三好学生”外出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一张票,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包括校长在内全部按票价的6折优惠”(即按票的60%收费)。现在全票价为240元,学生数为5人,请算一下哪家旅行社优惠?你喜欢哪家旅行社?如果是一位校长,两名学生呢?
2、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拉伸,如此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如下图所示,这样捏合第几次后可拉出64根细面条。
(粗面条)(第一次捏合)(第二次捏合)(第三次捏合)
3、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展开图,其中错误的是:()
问题一出学生便开始积极的思考。由于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很接近,而且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解答,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使讲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由此可见,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九、设“疑”、置“错”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设“疑”、置“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错中生奇”,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范例:“整式的加减”的课堂情境创设。
教师在复习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提问:5X2y和1-3X2y是同类项?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同类项
教师:为什么不是同类项?
学生:因为同类项是一项的,而1-3X2y是两项的差,所以5X2y与1-3X2y不是同类项。
教师:不是同类项,不能直接合并,你有办法计算5X2y+(1-3X2y)
学生:去括号可以计算?
教师:你是怎样想到去括号的?
学生:(思考)
学生甲:前面已经学过,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
学生乙:因为5X2y与1-3X2y不是同类项,去掉括号就可合并了。
教师:你们想法都有道理,但不要忘记,前面学过的去括号法则是有理数运算,而现在是整式加减运算,去括号法则可以用吗?
学生:可以用。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字母表示数
教师:讲得好!因为字母表示数,故我们可以把数运算的去括号法则推广到整式的加减运算。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师抓住5X2y与1-3X2y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不是同类项,怎样计算5X2y+(1-3X2y),为什么可以去括号等疑问,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他们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心理,驱动了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了去括号法则后,学生进行了练习,接着,教师抓住其中的一道练习题,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7a2-(3a2-4)。要求学生用数学的文字语言叙述7a2-(3a2-4)。学生正确地叙述后,教师又故意设“错”问学生:将这段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7a2-3a2-4可以吗?当学生回答不可以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经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最后得出应该把7a2与(3a2-4)分别看成一个整体,教师的故意设“错”,学生感受到矛盾冲突,自然地激起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当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后,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又孕育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整体思想,接下去再讲例题:
(1)求一次式6x,3-4x,2x-5的和
(2)求6x+2y+1与3x-2y+5的差。
学生不但不会出现“6x+2y+1-3x-2y+5”的错误,做起来也得心应手。
同时,为了加深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在课堂上特意安排了一道讨论题:
已知:A=x3+x2+x+1,B=x+x2;先求A+B的值,再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并解答问题。
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纷纷地加入小组讨论之中,各种问题设计先后涌现:3A+2B、B—A、2(A+B)--(A—B)、3(2A—B)等等。巧妙的设“疑”和置“错”,教给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教学课堂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科学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周围。因此,我们完全可能利用生活素材来学习,利用环境来学习,教给学生鲜活的东西,通过创设各种课堂情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得到了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机会,无拘无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不怕出错和失败。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能积极探求,积极思考,产生探求创新的强烈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创新意识得以升华发展。
参考文献: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牙克石林业四中高洪梅
2、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上海市惠民中学姜兵
3、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浙江临海灵江中学王才照
4、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山东五莲县教师进修学校甄凤俊
- 上一篇:工程预算与造价工程的关联透析
- 下一篇:小议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精品范文
10开展调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