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视野下的低段教学
时间:2022-09-17 08:40:00
导语:独家原创: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视野下的低段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难点学习的畏惧感。要使低年级学生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中学的有趣,学的积极,则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学习,乐于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为此,笔者尝试着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
一、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蕴含在在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一块积木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优化情境,体验乐趣感知教材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教学内容以实际动手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根据笔者创设的故事情境,身临其境地把相关条件和问题进行搭配。
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小熊一家要到公园里玩,(并可结合使用媒体)小熊一家开着小汽车停在公园门口,小熊妈妈准备下车买门票,公园的门票价格是6元钱一张,请小朋友帮小熊妈妈计算一下,他一家人进公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此时小朋友的兴趣一下子就给提起来了,便会争先恐后地说:“小熊一家有几个人呀?”老师便顺势说:“假如是1个人呢?需要多少钱?假如小熊家有2个人呢?需要多少钱?”紧接着出示这样一张表:
门票/张123456
价钱/元
同学们根据表格,猜出还有可能是3个人、4个人、……6个人,他们分别需要多少钱,就这样,教学就比较轻松地过渡到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笔者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师,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生,答“有”,笔者启发:“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拓宽情境,实践中学以致用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成了该实验的口号,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教学“进位乘法”时,设置题目为:“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一共有多少瓶?”笔者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盎然,讲出图意,最后不难列出算式。有的同学用加法计算:24+24+24+24+24+24+24+24+24=216(瓶)。为什么?学生说:“因为图中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求一共是多少,就用加法”。有的同学用乘法计算:24×9=216(瓶)。为什么?学生说:“因为图中的9箱矿泉水,每箱24瓶,就是表示9个24的意思。再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学生都说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情境”能够为儿童从生活经验到概念学习的过程找到一个过渡性的“中介”道路。于是,达到解决本题的预期目的。
四、开放情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是指在问题的设计中要保留开放的状态,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并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习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会将学生置于猜想、探索、发现的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正如法国心理学家瓦龙所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题,善于诱导学生质疑解难,把质疑问难贯穿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只要你报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结论
儿童是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低年级学生自身特点,善于融入情境教学,就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比较持久的兴趣。情境教育正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宽阔而又贴近的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朱艳芳-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湖北教学:教育教学》-2005(12)
[3]薛颖-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07(04)
- 上一篇: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论文
- 下一篇:独家原创:浅谈沿海乡镇财政管理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