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元素融入数学课堂探析

时间:2022-06-10 10:15:20

导语:畲族元素融入数学课堂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畲族元素融入数学课堂探析

与朋友闲聊时,朋友无意间说起自己年幼的女儿看到奶奶在洗衣服,居然冒出了一句让大人都意想不到的话:“衣服在喝水!”笔者一边感叹这个孩子的高情商,一边在心里想:孩子脑海中的世界真美好,想象力多重要呀!其实教师的教学何尝不需要想象力呢?灵活运用生活素材、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乐于参与的动态艺术盛宴,也是笔者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毕生追求。

一、将畲族元素融入数学课堂的缘起

都说数学和文学是相通的,因为它们一起经历了时间的锤炼和历史的变迁。曾看过一个有趣的故事: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途中,华罗庚以“三强韩赵魏”为上联,无人以对,华罗庚只好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这里的“三强”是双关语,一是指团长钱三强,二是指战国时代的三强国韩赵魏。“九章”也是双关语,一是指团员赵九章,二是指我国古代名著《九章》。由此看来,不管是数学学习还是数学教学都要注重文学修养的积累。而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博大精深,其中,民族数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青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数学文化,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幸在畲族文化氛围浓郁的学校执教,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沐浴在畲文化的气息里,如此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条件,使笔者萌生了将畲族元素融入数学课堂的想法。

二、挖掘畲族元素,多方尝试

1.畲族语言融入数学课堂。畲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笔者称之为畲语。学校里,畲族教师和学生用畲语对话,经常让包括笔者在内的汉族教师感觉是“牛听弹琴”,不知所云。但是畲语呢哝的腔调传递出的特殊韵味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老师读作“老苏”,同学读作“腾吼”,教室读作“高塞”……简单词汇的发音学习对我们来说算是能力所及,而对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却是这能力所及的效能最大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以及生成性资源。而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畲语不正是其中难能可贵的环境资源吗?那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从学生的情感意愿,在数学课堂中适当融入畲语未尝不可。于是,笔者开始慢慢摸索。例如:“兄括!腾吼门豪!”(上课!同学们好!),一节有趣的数学课在亲切熟悉的氛围中开始了。“娘七娘七台黑板”(眼睛眼睛看黑板),瞬间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兄鳖或隆凿塞有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熟悉的语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记忆位置和方向。“一你三息嗯绿七掰九朽八千慢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亲切熟悉的语言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学生在背诵乘法口诀、认识数位时,相应的畲语便能发挥巨大作用。2.畲族图腾点缀数学课堂。古时候,人们经常将某种动植物的具体形象象征化,用以团结集体。当这种动植物的形象成为某个集体的标识之后,即经历了神圣化的过程,它也就成了这个集体的图腾,而对图腾的信仰会对这个集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与畲族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有关,畲族图腾是以“鸡”为原型,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演化成集百鸟之精华于一身的凤凰。因此,畲族人对凤凰的崇拜之情在图腾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给笔者的数学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从畲族建筑、服饰中收集了一系列凤凰图腾和具有畲族民族特色的图案(如下图第一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些熟悉无比的图案,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对称轴的画法。值得说明的是,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不同的字体会导致某些字有时是轴对称图形,有时却不是,如下图第二行中的“畲”字。又如,教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笔者从学校文化墙上拍下一组图片,并设计了一道题目:请你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并连一连。这道题目的设计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从①和③颜色不同但形状相同中明白图形形状与颜色无关,从②和⑥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中感受形状和大小无关,从而为接下来教学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大小发生改变做铺垫;二是培养学生耐心和敢于挑战的品质,不要因为图形看起来复杂就产生畏难情绪;三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数学的美。3.畲族风俗文化添彩数学课堂。师:同学们,因为某项研究需要,老师要对你们的家庭情况做一个调查。请父母中有畲族人的同学站在老师的左边,父母中有汉族人的同学站在老师的右边。(大部分学生纷纷按要求站好队伍,只有几位同学不知所措)师:这几位同学怎么了,有什么困难吗?生1:我爸爸是畲族人,我妈妈是汉族人,我不知道应该站在哪边。师:原来如此。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应该站在哪里呢?生(齐):中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简单的分类站队活动,成功渗透了集合思想。另外,畲族的一些特色风俗文化也可以加入到习题的设计中。例如,“今年,千秋村的一位酿酒师傅用100L的大缸酿了5缸红曲酒,现在要将红曲酒分装在3000mL的坛子中进行售卖,最少需要几个这样的坛子?”“畲族三月三歌会上正在进行婚嫁表演,每顶花轿上坐着一位新娘,4名轿夫抬一顶花轿,参加表演的新娘和轿夫一共有25人,那么参加表演的有几位新娘,几名轿夫?”将畲族的一些特色风俗文化运用到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也未尝不可。例如,“跳竹竿舞蹈队里一共有10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竹竿,其中用于敲击的有8根。敲竹竿的同学反映敲击时间长了手疼,手工老师便想了一个好办法——帮竹竿戴上‘帽子’,如下图所示。请你帮手工老师算一算,做这些‘帽子’一共需要多少布料呢?(接头处忽略不计)”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情境中,学生很快列出综合算式:[3.14×(4÷2)2+3.14×4×8]×2×8。

三、将畲族元素融入数学课堂需要不断创新

数学学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但是离开了文学的润色,数学就会显得干瘪枯燥。而民族数学文化作为联系数学与文学重要的纽带,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畲族的语言、图腾以及风俗习惯与数学的联系远不止这些,笔者探究到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次尝试,积累经验。另外,笔者认为要不断思考在这二者之间架构桥梁的合理的、新颖的方式,使得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有意义的文化交流与传承。当然,民族数学文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民族文化”,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还是数学本身。因此,一味地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不仅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使文学成了数学的附属品,那么研究的价值也就得不到彰显了。

作者:汪璐 单位:安徽宣城宁国市津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