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分析
时间:2022-04-27 10:37:45
导语:基于课程思政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以高等数学课程思政为背景,以思政元素的挖掘为主线,结合高等数学课程的知识点,从“联、融、引、立”四个方面探讨了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同时探讨了高等数学开展课程思政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广大研究课程思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
一、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高校思政教育仍未走出“孤岛化”的困境。一方面,这与思政课程本身存在“说教式”教学和教材设计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与通识课、专业课“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致使非思政课程的教学仅关注本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授,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关系的理解有误区,从而出现了“重教书、轻育人”的不良现象。目前,“课程思政”越来越成为关注焦点。例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既能推动学生理解和领会专业价值,又能促使其深入思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这将具有思政课程不可替代的思政教育意义。
二、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高等数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严谨的数学定义、宝贵的学科精神、曲折的数学发展史、杰出数学家的传记等。教师可通过努力挖掘高等数学的课程思政元素,将高等数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研究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本文将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按照“联、融、引、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索,具体思路如下。(一)挖掘“联”的内容。“联”是指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找到实现思政教育的关联性。恩格斯说:“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这便可以看出数学与哲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找出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转换成有力的思政教育题材。用高等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微积分中的辩证思维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观。例如,数列的极限概念诠释的是永远运动,无限接近的过程。数列极限概念的定义就蕴涵着辩证思维的方法。极限就如同我们最起初的理想。这样一来,教师可告诉学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精益求精,无限接近,方得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质量互变规律与高等数学存在着密切联系,如定积分计算曲边梯形面积时,共包括分割、近似代替、求和以及取极限4个步骤,前3步求面积的近似值,体现了量变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如果进一步取极限“求精”,也就是将分割无限加细加密,使近似值逐步“逼近”真实面积,那么此时也就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也正是定积分理论的基本思想。(二)丰富“融”的内涵。“融”是指坚持高等数学课程本位不改,只是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其内在哲理、价值等,并作用于学生,通过挖掘思政元素重新设计和重构教学内容,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思政教育的目的。教师要自然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内容,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以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例如,在讲解无穷小知识点的时候,无穷小是无限趋近零但又不为零的极限含义,教师可以融入古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讲到无穷大时,教师可将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融入其中,引用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积累很小的微品德,将来才能成就高尚的大品德。在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理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哲学内涵。微积分是人类文明史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正如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有什么像十七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哲学层面上,离散与连续就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连续是离散的延伸,无限可分,离散可分,而积分则体现了无限是有限的拓展。微分与积分也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一个量的微分可以理解为对这个量进行无限的细分以至使它对原来的量来说是趋于消失,这就是我们在微积分中常说的“化整为零”;积分则恰好相反,它是无数个微小量的累加,也就是“积零为整”。微积分基本公式则将两者联系起来,实现了两者的统一。(三)发挥“引”的作用。“引”是指通过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教师要从高等数学课哲学思想的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使学生在接受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隐性思政教育。教师要将数学的潜在价值、理性精神和思想方法渗入学生的头脑,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数学意识,坚持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三者的统一,综合建构数学课程的价值体系。教师可用科学家的榜样力量激励学生。例如,我们从马克思《数学手稿》中不难看出,为编著政治经济学成果,马克思曾酷爱并刻苦钻研数学,用马克思对数学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用数学家的学科精神来鼓舞学生。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思想是现代人经常引用的伟大成果之一。刘徽最杰出的贡献是将无穷小分割方法与极限思想引入数学证明。《九章算术》提出的圆面积计算公式是用了极限思想也得到了严格证明。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并用极限方法证明了一个与体积有关的重要原理,现在称为刘徽原理。毫不夸张地说,刘徽的极限思想深度甚至可以与古希腊的同类思想媲美。教师通过对我国数学史的讲解不仅可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可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四)达到“立”的效果。“立”是指立德树人,立德在先,树人为基。德为人才之魂,树人必先立德。教师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健康向上。教师要结合历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立德树人目标具体化,并将其作为高等数学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将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可用数学家的人生经历鞭策学生立志成才。例如,微积分学经过牛顿、莱布尼兹等几代科学家历时两个世纪撼人心灵的奋斗与卓有成效的努力,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微积分学才建立起严密、完整的体系。教师要用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传记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例如,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艰辛研究,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个突破不仅在当时的全世界独一无二,并且一直保持了1000多年。教师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学习优秀科学家凡事追求卓越与完美的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了思政元素的优势,为立德树人的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等数学开展课程思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课程思政应结合高等数学课程特点。高等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在开展课程思政时,教师一定要结合高数课程的教育特点和教育目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课程教学之中,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教师不能因思政而思政,为了融入而融入,也不是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有思政的融入。教师既不能简单的插入,也不能生搬硬套的植入,而是在可以有机结合的知识点上灵活融入。(二)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高等数学教师要强化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通过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高度。这样才可以在向学生传授高等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三)高等数学开展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教育。教师在做设计时应努力实现高等数学与思政内容的“无缝连接”,使学生在高等数学课堂上没有上思政课的感觉,却能品出“思政味”,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高等数学教师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所有课程都应充分利用课堂发挥出育人功能。高等数学教师应抓住课程思政这一重要形式,明确教书和育人的辩证关系,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载体,做到回归人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王亚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
[3]魏淑惠.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
[4]刘淑芹.高等数学中的课程思政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
作者:朱新顺 单位:兵团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科研处
-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下一篇: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及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