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APP在幼儿园数学的应用

时间:2022-02-17 08:41:47

导语:幼儿教育APP在幼儿园数学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幼儿教育APP在幼儿园数学的应用

摘要:幼儿教育app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丰富教育活动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幼儿教育APP在运用中体现出情境动态化、内容形象化、操作游戏化、反馈及时化的智能化特征,同时也存在学习目标涣散、忽视幼儿兴趣培养、教学形式单一等一些应用误区。幼儿园应合理应用幼儿教育APP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幼儿应用习惯,借助APP的使用提升幼儿信息素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APP;数学活动;有效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广泛。2017年9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年度报告《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指出,全球每日新增逾17.5万名儿童网民,平均每半秒钟就会新增一名使用网络通信设备的儿童,他们占据了全球互联网用户的1/3[1]。2017年11月,美国CommonSenseMedia更新调查数据并新报告《0—8岁儿童媒体使用情况》,结果显示:98%的0—8岁儿童的家里都有移动设备,且在儿童接触媒体的时间中,35%是花在移动设备上的[2]。同时,电子设备上的教育软件在当代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中的曝光率也日趋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APP资源,以情境化、游戏化的设计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电子设备的动手操作,激发起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调动思维,学习和应用相关数学知识。一方面,幼儿教育APP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游戏操作体验,有助于幼儿理解抽象的数理逻辑知识,从表象上升到对本质的认识。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有效地应用幼儿教育APP,契合了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幼儿教育APP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丰富教育活动资源。全美幼教协会早在1996年公布的《技术与3—8岁儿童》报告中提出,电子设备等信息技术媒介可以作为传统教育资源(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活动)的一种补充[3]。电子设备尤其是平板电脑的合理运用,对幼儿数学成绩及认知能力等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有研究者通过分组开展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比较研究,将幼儿分为平板电脑教学组和面对面教学组,发现平板电脑教学组的幼儿在符号数字和计算水平上均显著高于面对面教学组[4]。电子设备上优质的幼儿数学教育APP像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幼儿玩教具一样,能够在幼儿的主动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成为促进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有效资源。在教评网对“幼儿数学”这一关键词进行检索,可搜到900余个涉及数概念、空间、图形、模式、逻辑思维等不同方面的数学教育APP,大量的幼儿数学教育APP成为教师教学资源和幼儿学习资源的有益补充。2.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游戏情境并制作玩教具。教师将大量的精力和备课时间都花费在活动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上,减少了对师幼互动环节的思考时间。并且在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游戏存在“游戏性不足”的问题,如活动材料粗糙、操作性不强等,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果。幼儿教育APP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放教师的双手,能够帮助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教学提问、教学指导等师幼互动方面的分析与思考,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3.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知识,数学问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幼儿的数学学习往往从动作开始,借助表象、符号和语言逐步实现理解和内化,通过开展反复练习和应用的相关活动才能巩固和习得。幼儿教育APP的应用通常需要通过“一对一”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来实现,与集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形式相比,幼儿在教育APP上能通过自主探究、不断试误和反复操作等方式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

二、幼儿教育APP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智能化特征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优质的幼儿教育APP要具有好看、好玩、好用的特点。所谓好看,即在设计上应注重形象塑造、色彩搭配、画面组合等方面的美观、大方,对幼儿审美价值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所谓好玩,则是在操作上具有游戏性,有相应的反馈和奖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所谓好用,则是游戏操作形式应该简单明了,易于幼儿理解,能够适时提供操作演示和错误提示[5]。相较于传统数学活动资源而言,幼儿教育APP的应用要体现出以下智能化特征:1.情境动态化。在利用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情境导入时,教师通常是采取语言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而幼儿教育APP中往往嵌套了相应的情境动画,采用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声、形、图、视频等将情境动态化,便于幼儿更快地形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理解[6]。例如,幼儿教育APP“阿诺乐智岛”,打开后即有一段动画及语音播放,欢迎幼儿进入游乐场探索秘密,而这个“秘密”就是关于“规律排序”的模式认知。2.内容形象化。在学习内容和操作对象上,幼儿教育APP对现实的物件进行了大量形象化的改造,使之简化,以更清晰直观的轮廓、构造、特点等呈现在幼儿面前。例如,图形认知类的APP“Shapes”,就将大量的圆形、方形、三角形以树洞、热带鱼、帆船、小屋等便于幼儿认知且极具童趣的形象呈现,提升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3.操作游戏化。在材料操作上,幼儿教育APP能以其内置的游戏化机制与幼儿进行交互式互动,其游戏结构性高,对幼儿操作有一定的指导性。例如,关于逻辑思维培养的编程类APP“CodeKarts”,需要幼儿在对方向、数量有一定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对赛车跑道进行思考,为赛车做出相应的路线规划,以便较快地到达终点,获取胜利。此外,该APP操作采取游戏关卡的形式,任务难度随关卡不断提升,幼儿和同伴之间通过完成关卡数的比较形成一定竞争性,从而激发幼儿的挑战兴趣。4.反馈及时化。幼儿教育APP在幼儿开启操作之前,往往会进行示范演示,在操作过程中又可进行一定的错误控制,有些APP还能根据幼儿试误的情况自行调整任务难度。这样的操作与口头表征和单纯的材料试误相比,更具直观反馈性,对幼儿的引导性也更强。例如,幼儿教育APP“QuickMathsJr”,除了在每一个任务操作开始前都进行演示以外,在幼儿进行游戏操作失误时,还会以“绿色的手演示下一步操作”“去掉错误选项”“将数字符号隐藏在角色小人身上”“语音提示”等错误控制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正确选择。根据幼儿的错误次数和错误水平,该APP会自动调节下一轮游戏的难度。例如,幼儿若对8以内的点数存在操作问题时,下一轮APP数量认知操作可能会降级到5以内。

三、幼儿教育APP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常见应用误区

1.学习目标涣散,教师被技术主导。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主要是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幼儿园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作为课程参考的,但很多幼儿教育APP的研发人员缺乏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指南》和《纲要》的理解不够到位,加之在很大程度上易受市场因素驱动等原因,致使APP在设计和制定课程时存在目标笼统、“小学化”倾向等问题。大部分APP资源涉及内容广泛、受众目标也不局限于幼儿及幼儿教育者,甚至可能出现许多“小学化”的目标和内容。例如,《指南》中对大班幼儿数学感知的目标二表述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但幼儿教育APP中可能会设计“20以内的数的认读、书写和数群计算”。此外,有些幼儿教育APP的游戏设计可能既涉及图形认知,又涉及比较大小、分类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APP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幼儿的学习目标和自己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不可盲目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放任幼儿操作与使用教育APP[7]。2.忽视兴趣培养,强调认知与训练。幼儿教育APP的课程教学往往有较为明显的学科知识点讲授及相关练习,如果教师不加以分析就直接应用,则容易导致幼儿数学教育实践中的一些误区。如过分注重幼儿“会说”“会做”什么,忽视幼儿实际的理解水平,致使幼儿的学习变成乏味的记忆、练习或考试,通过表面上的成绩取得使幼儿获得满足感,如能够“读数”“写数”“选对正确答案”等。这会妨碍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不利于幼儿体验数学的乐趣、享受发现数学规律的成就感。3.教学形式单一,在活动中一用到底。幼儿教育APP的动态化、形象化对幼儿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采用游戏化操作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度和动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些幼儿教育APP呈现丰富的教学形式,包括情境创设、讲解演示、指导操作等,但有些APP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有效性不足。比如,在认识几何图形时,大多数APP自带图形定义的语音讲解,并且这种语音讲解还是APP的主要教学形式。这种“演示与讲授”的教学策略对低龄的幼儿来说基本是无效的,低龄幼儿对于图形特点的理解是需要通过对实物的不断操作来感知的。4.欠缺经验链接,现实与虚拟断层。幼儿教育APP往往是通过为幼儿构建虚拟的动画世界,将学科知识点融入游戏化操作中,从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知数学活动的乐趣和提升数学认知水平。幼儿教育APP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主动链接幼儿的生活经验。有些APP在情境创设时不能创设真实的情景,演示的动画也不够形象,容易导致幼儿的认知经验、生活经验与游戏内容出现断层的情况,不利于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知识经验的拓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幼儿教育APP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鉴于以上分析,为了更好地发挥幼儿教育APP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可采取以下改进策略。1.明确幼儿学习目标,合理应用。APP的内容资源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教师应该在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和巧妙选取幼儿教育APP中的课程内容,合理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制定适宜于幼儿发展的学习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找朋友”中,教师以“感知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形状特点”为认知目标,并应用了幼儿教育APP“宝宝巴士”。该APP本身自带了三类游戏:一是了解图形的形状特点;二是以颜色、形状、大小为维度引导幼儿进行连线;三是将图形进行归类。由于此次小班活动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图形的形状特点而言,因而教师通过提前设置好APP,且合理指导幼儿的操作时间和操作方法,让幼儿仅通过其中以“形状”为维度的游戏操作进行活动导入,以此唤醒幼儿已知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2.关注幼儿学习兴趣,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任何一个数学教育活动,都需要以培养和——33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为出发点,这样才有可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真正促进幼儿数学感知能力的发展。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对幼儿开展初步的数学教育,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学前阶段的幼儿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教师合理地使用幼儿教育APP,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将幼儿教育APP中的教育资源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唤起幼儿的认知经验,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这样,既能达到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也能巩固和提高幼儿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大班开展数学活动“认识时钟”时,教师原本只是利用一款时钟认知的APP让幼儿进行自主操作,APP的内在逻辑性较强,幼儿基本能在操作中理解分针、时针,甚至整点半点的概念,但对于生活经验的迁移有限,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关键时间点。为此,教师将时间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再与大班幼儿即将面对的小学生活作息时刻表对应,幼儿便可更加深刻地理解时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3.创新技术应用模式,灵活运用APP进行组织教学。幼儿教育APP不只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媒介,更应该被视为一种认知工具,目的是帮助幼儿对所学知识进行转变、加工、表达和探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应用模式,将其用在最需要的时候和最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潜能。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活动可以采用启发探索和讲解演示导入,有的活动则可以直接采用游戏和操作来进行教学,有的活动可以配合传统游戏资源(如积木、折纸、棋牌玩具)进行演示操作。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不仅可以在活动中保持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度,还能够缓解幼儿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带来的视觉疲倦。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找朋友”中,教师先让幼儿进行APP中的图形配对游戏操作,随后又通过加入对不同大小和形态的圆形、三角形和方形进行实物匹配的操作环节,让幼儿与同伴运用触摸、比对、重叠等方法感知和寻找图形的异同,使幼儿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不同图形的特点。4.培养幼儿应用习惯,借助APP的使用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对于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渗透已成为必然趋势,丰富的幼儿教育APP资源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学习与游戏的机会。随着幼儿知识信息的激增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为此,幼儿教育应该以面向未来的态度,将培养幼儿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习惯、不断提升幼儿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幼儿教育APP的使用是以平板或手机等移动设备为终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对电子屏幕进行关注和触摸点击[8]。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教育APP,一是要科学选择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游戏内容;二是要合理控制幼儿设备操作的时间,每次屏幕使用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不得超过20分钟;三是要将APP这类虚拟资源和现实资源进行结合,教师在利用APP资源作为幼儿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学着将APP作为幼儿认知世界的手段和工具。

作者:何 牧 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二幼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