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在初中数学堂课的魅力
时间:2022-08-15 08:33:08
导语:电化教育在初中数学堂课的魅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数学知识同时具有逻辑严谨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拥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教学。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使电化教育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彰显魅力。
关键词:电化教育;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情境
1前言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而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教育水平。新时代背景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落实教育,推动教育变革,电化教育应势而生。电化教育主要是利用投影、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落实教学活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发展,改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见,电化教育值得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推广使用。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很难在新课改要求下快速改变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改变。目前的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甚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师总是担心教学时间不够,不能将数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甚至在遇到教学重点和难点时不断重复讲解,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内心对学习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活动中缺乏学生的表现,也会导致教学活动枯燥、无趣。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而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则可以选择使用电化教育手段,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教师认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较麻烦,不愿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准备教学资料等;2)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掌握不够熟练,不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设计教学情境、查阅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够充分[1]。在现代环境下,教师需要运用现代化技术落实教学方案。因此,我国各级学校积极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技术培训,强化教师的技术能力,使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此外,初中数学教学中若是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存在较大差别,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阻碍初中数学教学进度,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要督促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使其在课堂中彰显魅力。没有全面建设师生和谐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我国的教育形式中,初中数学教师通常需要跨班教授知识,教学工作任务重,没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关系,导致师生关系存在问题,进而影响数学教学。可见,要想改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需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通过数学教学全面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性格比较敏感,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关心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通过对学生的关爱使他们接受教育,并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对数学教学的意见等,以便改善教学方式方法。电化教育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着特殊的价值,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从现代化的教学角度分析,全面建设师生和谐关系是使初中数学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途径。
3让电化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彰显魅力
运用电化教育,强化思维训练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现代化教学中重视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通过知识的发展过程强化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过程中,充分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代替以往的经验教学,将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思维等教学方式延伸到发展学生的多维空间思维中,从而在教学中实现简化复杂知识、使静态知识动态化、使抽象知识实际化等教学目标,最大限度拓展教学的多维空间。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使数学知识充满色彩感,并能够运用音形结合等形式展开教学,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感受,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饱含热情。教师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变解决问题的维度、调整问题的已知条件以及顺序、延续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向等,均可显示出电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魅力所在[2]。如讲解无理数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器实施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计算无理数数值,使学生掌握无理数概念,了解无理数存在的环境以及发展历程等知识,并通过学习无理数的发展历程形成无理数学习和运用思维,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教师利用电化教育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是充分利用电化教育的现代技术优势,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提供现代化的学习用具,简化数学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电化教育,促使学生建立空间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面临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从而形成学生思维特点和数学知识特点之间的矛盾点。教师想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则需要解决学生思维和数学知识的矛盾点,而电化教育手段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思维中建立空间意识,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在教学“三视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从正视、侧视和俯视的角度展示图形,既展示平面图形知识,又引入立体图形知识,并促使学生形成空间思维意识,自主构建图形的立体感。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过程,练习将立体图形变为三视图的平面图形,而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程讲解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深刻了解。教师利用电化教育手段讲解空间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使学生通过物体的表面建立其空间形态,解决学生思维与初中数学知识特点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数学思维。尤其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空间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接受几何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在日后更加深入地学习空间知识奠定基础。由于立体几何等空间知识在初中阶段占据较大的知识空间,使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而电化教育则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形成物体的空间形态,足可见电化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运用电化教育,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初中数学的常规教学方式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等条件的制约,导致教学中无法涉及更多的实际问题,从而影响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限制学生的发展,阻碍学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化教育手段的优势恰好可以解决空间、时间等条件对数学教学的限制[3]。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中体现出的问题,联想到自己家水电费的计算。但是,学生要如何利用二元一次方程计算自己家的水电费呢?由此将学生带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教师利用电化教育手段设计的实际问题情境,思考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切身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乐于学习数学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在教师设计的实际问题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化教育手段可帮助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教学不受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且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使教学不再停留于“学习”阶段,而是向“运用”阶段发展。教师运用电化教育开展数学教学,使其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彰显魅力,发挥作用。运用电化教育,指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数学问题运用形象化的形态进行展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数学现象成为动态现象,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实现的目标,运用电化教育能够实现教学理想。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使课件可以变色、闪烁、旋转或是平移等,增加教学课件的美感,从而吸引学生眼球,将学生带入学习环境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软件的特点设计模拟路径,模拟学生对知识的猜想,从而为指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创新方法,开辟新的道路。如“整式的加减”这一章节中,有一个小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内容是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计算。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使用表格的计算功能,输入整式以及数值,表格会自动计算结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验证表格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复杂计算,使学生探索表格的应用方式,进而探索数学知识中复杂的计算问题,逐渐养成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利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复习巩固“整式的加减”相关知识,且学会利用表格进行计算,对于复杂的计算问题可以不再使用手动计算,而是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快速计算结果,且计算结果准确。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教师实施电化教育的手段之一,并在利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增强电化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彰显独特的魅力。
4总结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教师要善于运用电化教育,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引导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会探索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利用电化教育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电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提升电化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洋.初中数学教学中电教媒体运用的技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1):156.
[2]李涛.使用电教手段提高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4):33.
[3]张士坤.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中小学电教,2016(8):95.
作者:孙霞 单位:桓台县世纪中学
- 上一篇: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研究
- 下一篇:回答机会与提问有效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