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游戏法探析
时间:2022-09-28 09:46:05
导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游戏法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概念的界定
游戏是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这早已成为全世界主流教育的共识。游戏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现出不以物喜、不恋权势、坦荡的逍遥志趣。许多欧美的思想家关于游戏的看法也多与逍遥相通,富有人生哲理,荷兰著名史学家JohanHuizinga在《游戏的人》中将游戏定义为:游戏是一种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内的资源活动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应该遵守的规则,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而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法则是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它既具有一般游戏中普遍具有的特点,还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法应该值得特殊关注。
2学前儿童教学教育游戏的类型和特点
2.1操作性数学游戏
操作性数学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它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如中班幼儿学习几何图形时做的为“图形宝宝找家”,该操作游戏以几何图形拼拆成图片的方式进行分类、数数,将类似的“形状宝宝”进行比较、测量,从中正确认识各种形状的特征,因此这类游戏能够建构儿童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儿童既能设计构思,又能分工合作,在排列组合、插接与镶嵌、穿套与编制中灵活表现物体特征。再比如蒙台梭利数学教育中的邮票游戏也属于典型的操作性游戏,邮票游戏加法操作活动程序如下:让幼儿抽取加法题目卡,放定位筹码,按照题目卡中的两个数分别取出相应的邮票,然后将取回来的邮票分别摆在定位筹码下面,将所有的邮票向下合起来整理出答案,最后将答案写在式子的后面,读出式子。这个操作游戏目的是让儿童学习用邮票游戏做加法,从而加强加法运算,另外学习记录的方法,为儿童将来学习四则运算做准备。
2.2情节性数学游戏
情节性数学游戏是指具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如“数字8的组成”的教学,在基本教学内容完成后,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如“水果超市”,在商店里放上幼儿熟悉的水果,贴上水果的名称和价位标签,每样水果价钱低于8元,发给参加活动的每个孩子8元钱币,面值分别是1~5元不等。幼儿可以买自己喜欢的水果,但要求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8元,最后由收银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对于能力强的孩子也可以买3样或者4样商品,所有商品合起来的价位是8元就可以。儿童在这种模拟情境中进行游戏感到非常有趣,不仅熟练地掌握了8的组成,而且提高了合作、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拓展能力。2.3竞赛性数学游戏竞赛性数学游戏更适合于中、大班,它不仅能满足儿童的竞争、好胜心理,而且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发展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比如8的分解与组合,可采用爬楼梯抢红旗的分组竞赛游戏模式,把儿童按照人数分成小组,在每层台阶上放上数学题,先算完并且准确写出数的小组赢得红旗。竞赛性质的数学游戏,能有效巩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2.4运动性数学游戏
运动性数学游戏是指寓数学概念或知识于体育活动之中的游戏。常见的有大班幼儿学习10的组成,或者户外通过掷飞镖、投沙包等运动性游戏来记录投掷结果,再根据对投掷结果的归纳来学习10的组成。此外序数复习,也可以采用如下游戏:在大型纸板上画一幢楼房,每层设置两个房间,根据复习内容画出不同种类动物的卡片,让幼儿帮助送小动物住新房,每种小动物住一间房,然后让幼儿说说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楼,谁和谁是邻居。在复习10以内的相邻数、序数、双数、单数时,可为每一位幼儿编上号,从小到大排成一横队。教师说:“请单数幼儿出列,然后再请双数幼儿出列,请比某数大1或小1的数(幼儿)出列”。另外,通过训练幼儿各种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可以促进幼儿对空间方位和时间概念的认识。
2.5感官数学游戏
感官数学游戏是指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的学习,强调儿童对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知识的充分感知。例如,儿童可以通过自己早晨和晚上一系列行为活动来感知早晨和晚上的时间概念。还有比较经典的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其中关于色板学习与认知属于感官游戏,在延伸工作中完全可以让儿童按照颜色色度对色板进行等级排列。
2.6数学智力游戏
数学智力游戏是指运用数学知识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为主的游戏。如火柴棒游戏,火柴棒是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的材料,可以利用它和幼儿做拼图游戏和数字游戏。可以引导幼儿先从最简单的图形和数字摆起,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数字1、2、3等,然后摆较复杂些的如小房子、小鱼、加法算式等。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游戏法指导策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既有普通游戏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存在特殊性质。因为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于教学中的有规则的游戏,是在教学过程中用以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游戏。它有规定的动作和规则,教师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初步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儿童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观察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形成概念等积极思维过程,从而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
3.1游戏法指导策略的几个基本原则
3.1.1切合生活实际的原则
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往往都是从感性的生活经验中获得,如果希望儿童在游戏中建构数学知识,游戏的内容和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让幼儿利用真实感受唤起相应的体验。如计数训练、按类排序、在“生日聚会”中让幼儿摆放餐具,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3.1.2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是指个人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主要包括能力差异和人格差异。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水平、表现早晚和结构类型差异上,由于每个儿童遗传素质和所处环境不同,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相同,因此通过游戏对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时,必须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通过观察,发现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给与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同时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也要体现出层次和差异,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1.3坚持儿童学习主体性的原则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儿童是主人。幼儿教师应该以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儿童游戏提供帮助,通过引导儿童自己想办法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儿童体验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他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在游戏中教师要创造一定空间,引导儿童多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引导儿童展开问题并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在孩子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孩子的言行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尝试中实施引导,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教师学会认同幼儿自己的游戏规则,不能强迫幼儿按照成人的价值观遵守成人的规则。
3.2根据数学教育内容选择游戏主体
儿童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建构儿童的数学思维,由于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成人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严谨地根据数学教育内容选择相对应的游戏活动,这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3.3根据年龄确定游戏时间长短
由于幼儿大脑发育水平局限,大脑额叶7岁的时候才达到成熟水平。因此,学前儿童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尚处于初步形成时期。一般而言,小班儿童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钟,中班幼儿在正确的教育下,能保持10分钟,大班能保持15分钟左右。可见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无意注意,因此,成人应遵循理论规律,有效地控制学前游戏时间,让儿童在有效的时间掌握内容,以实现数学教育最终目的。
3.4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儿童兴趣及其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使他们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3.5认同儿童确定的游戏规则
由于幼儿年龄和社会生活经验独特性特点,因此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会与成人期待有很大差异,这时候成人往往按照现实生活经验,按照自己的感受进行各种周全的游戏规则设计,用于规范儿童游戏行为,这实际上已经严重干预了幼儿的自主、自由与快乐的游戏体验。案例“卖雪饼”,儿童自己设计的是买一包免费、买两包一元钱,这时候修理工、园艺工人、警察等都来用一元钱买走两包雪饼,而医生买一包,孩子高兴地免费给了一包,其他人看见了,也纷纷来买一包,很快雪饼卖光。在游戏结束后分享中,老师宣布:雪饼全部卖光,一共卖了三块钱,孩子们都鼓起掌来。在这项游戏中,孩子沉醉在商品卖光的喜悦境界,教师也应该认同的是雪饼全部卖光的成果,而不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和成人认为正确的规则。
3.6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实现游戏的最大价值,教师角色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数学游戏中的指导工作是最为重要的。
3.6.1教师应成为一位细致的观察者
儿童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提问、建议、启发,而不要代替儿童完成游戏或者没有认真观察就去指挥,导致指导没有针对性。
3.6.2教师应给儿童以足够的尊重与认可
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用心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总是急于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更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维,也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游戏,成人尤其是教师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愿望的执行者,幼儿需要成人的尊重和认可,希望独立驾驭世界,幼儿的游戏就是“工作”。
3.6.3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反馈游戏结果
由于儿童兴趣、能力差异,导致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游戏结束后,教师应考虑这项游戏对幼儿有什么样的影响,还是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应该怎样做,还能不能有延伸或拓展。因而,教师及时有效地反馈游戏结果能增强儿童自信。
3.6.4充分考虑儿童个体差异
儿童个体差异不仅仅是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也是有差异的。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行为,教师应对幼儿游戏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不要过分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要把视点放在性格塑造和社会性的发展上,重视儿童游戏中创造性的发挥和自由探索,注重过程体验。
3.6.5游戏内容选择重点突出在数、形知识
教师在游戏设计时,要把内容重点放在数、形知识上,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为目标,游戏规则要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不要过于复杂,而且情节应让幼儿能有所理解。并且以游戏方法为主的数学教学应多在小班和中班进行,大班可适当减少,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教师在组织或指导游戏时,应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供材料和环境要富有时代气息,激发儿童游戏热情,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获得个体发展。
3.6.6注意游戏结束前后的导向
游戏后的指导包括游戏结束方法、游戏后整理和游戏分享等方面。游戏结束方法包括游戏结束时机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儿童意犹未尽时结束游戏,也可以在游戏情节已经完成但游戏时间未到时及时结束游戏,前者可以让儿童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后者避免产生倦怠。游戏后整理包括场地整理和玩具整理,可以为下一次游戏做准备,也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采取不同指导方法,成人不可包办代替。教师在游戏结束后分享中应指导儿童针对游戏情节捕捉典型进行肯定,对儿童今后游戏的努力方向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也可以针对游戏材料和游戏中儿童行为进行分享,成功的游戏后分享对于提高游戏质量和巩固游戏情绪体验至关重要。
作者:焦丽梅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育策略研究
- 下一篇: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