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微课教学

时间:2022-02-16 10:11:38

导语:低年段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微课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低年段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微课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录制微课对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鼓励低年学生录制微课有积极意义,主张提高小学生建模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和学生自主录制微课,逐步深入学习建模内容,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

关键词:低年段数学;微课;建模意识

一、录制微课对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年级现象”备受关注,很多人认为小学三年级是道坎,有的学生一、二年级数学成绩很好,到了三年级就断崖式下降。如果真的出现这种现象,那么学生一、二年级数学成绩好只是表象。一、二年级是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的重要时期。低年段数学知识是基础,对于低年段数学教学包括建模教学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让学生从小接受正确的教学模式,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避免出现短暂成绩好的现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低学段学生有其独有的年龄特点,有趣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近几年,微课程正逐渐形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地择所需微课进行学习,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看一遍不如做一遍,让学生录制微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笔者对录制微课(特别是时长3分钟以内的微课)培养低年段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做了探究,为他们进入中、高年段进行数学模型学习奠定基础。可见,低年段的数学学习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小学低年段是学生建立模型意识的重要时期。微课的录制,相当于对知识点进行再梳理,深入认识各类数学问题,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全面、更细致,分析问题更有条理性,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建模打基础。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越充分,建模越顺利,数学建模能力提升越自然。学生能准确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述问题是建模学习对语言方面的要求,也是深入学习建模的基础。听一遍不如说一遍——区别于传统课堂,现在的课堂教学更重视“让学生多说”。低年段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多是一问一答式的说,很多时候他们要根据教师的问题或提示来表达。教师布置学生录制微课后,学生会反复练习怎么说才能让别人听懂。有的学生看了视频,觉得讲得不够好,又重新录制。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有了质的提升,不仅能说得简练、完整,而且对数学问题的表述更加系统、更有条理,逻辑性更强。一般来说,学生的语言能力强,他理解题目的能力就强。很多时候,学生能够边说边在脑海中提取数学模型。(二)增强认识与应用模型的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当前的教育特别强调学科能力,教师传授知识容易,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马云鹏教授提出:“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有,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模型思想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数学思维能力之一。数学建模是学生“对现实问题时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建模的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微课的录制可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非常有帮助。1.“知其然”加深学生对各类数学模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模型意识在教学一年级“比多少”时,学生有了生活经验,很容易直观判断“哪个多,哪个少”。但学生在做如下练习:△△△○○○○○()比()多,()比()少,还是有一些人出错。比如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比(○)多,(○)比(△)少,还有一些学生误认为(○)比(○)多,(△)比(△)少。其实,如果教师将题目改为在多的后面画钩,或直接问“()多,()少”,全体学生都能答对。为什么学生答题错误呢?一个学生只是说,因为圆形多、三角形少,所以在多字前面的括号里画了圆,在少字前面的括号里画了三角形,看见还有两个空,又画了两个图形。错误原因在于这些学生没有深入认识比多少的模型,没有理解比较的意义,这就是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让学生录制这道容易出错的题目的分析解答过程——有的学生是这样说的:“这道题要求我们将圆形和三角形进行对比。通过一一对比,我发现圆形有多余的。所以我认为圆形比三角形多。”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指着多出来的圆形,画(○)比(△)多。“三角形不够,所以三角形比圆形少,”他一边说一边指着缺少三角形的空白处,还在图上画了一条竖线辅助,画△)比(○)少。还有学生边摆学具边讲解,将比多少的模型直观演示出来。学生通过这样的讲解,加深了对比多少这类模型的认识,“知其然”。2.“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应用已有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模型的意识二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小明要买一双标价72元的溜冰鞋,还差25元,小明有多少钱?这类题是易错题,经常有学生搞不清用加法还是用减法来解决。有的学生看见“差”这样的字眼,理所当然地认为用减法。有的学生认为差25元,就是要加上25元。如果学生对比多少的模型有深入的认识,就不会出现这样片面或错误的想法。班上有一个学生录制微课讲解了这一道题。他先将题目读了一遍,然后分析:“还差25元,就是说明明的钱不够,要比72元少25元,所以要用减法:72-25=47(元),小明有47元。”短短的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已经有用模型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了。又如,笔者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原来有多少”时,问:“刚开走了9辆车,停车场还有5辆车,停车场原来有多少辆车?”这也是一道易错题,有的学生看见“走了”,就认为要减,错误地列式14-9=5,甚至写成9-5=4。学生录制微课时,会注重讲解为什么要用9+5。有个学生是这样讲解的:“原来”是指这9辆车没有开走之前,所以要把剩下的5辆和开走的9辆加起来,9+5=14,原来有14辆车。这其实就是应用了加法的模型来解决问题。录微课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无形中促使学生应用已知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低年段录制微课的建模教学策略

(一)微课进课堂,培养小老师,建立直观认知。对低年段学生来说,录微课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挑战。为了让低年段学生顺利开展录微课活动,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微课进课堂,并培养小老师。鉴于低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教师约定学生录制微课时间在3分钟内,区别于一般微课(学生录制的这类微课被称为小微课)。1.微课进课堂,建立直观模型认知低年段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不强,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去引导“如何利用微课自主学习”。笔者先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微课通常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耗时短。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微课,是教学手段的有力补充,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理解概念。教学中,微课可以用在对新授知识进行回顾的环节。例如,笔者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1—5的认识”时,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数各物体数量,抽象出数字1、2、3、4、5,再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增强他们对数字的认识。笔者随后播放微课:“1可以表示一只狗,一根小棒,一个本书,一个圆点,等等。增加一个圆点,让学生直观认识到1个圆点再增加1个圆点,就是2个圆点……”借此让学生直观建立1—5的数字模型,加深他们对数字含义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进行重点、难点突破。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除法竖式”时,先提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笔者借助微课演示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的过程,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成3组,还剩下1根。”此刻,笔者停顿播放微课,指着分好的小棒问学生:“每组4根,分了3组,也就是分掉了几根?”“可以怎样算?”接着,继续播放微课,让学生边操作,边说一说分的过程,再观看微课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学法竖式的写法。最后,再次播放微课“二年级除法竖式”,让学生对写除法竖式的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写除法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低年段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指导要到位,千万不能以微课代替新课。2.培养小老师,教会学生讲解技巧,为建模铺垫微课与微视频不同,录制微视频比较自由,可以读、演、说、录自己喜欢的内容。微课强调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讲解方法,同时强调录制者的“教师”身份。为了让学生在录制小微课时能更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使表达更清晰、有条理,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老师。低年段学生有个优点:想说,敢说。但是,学生刚开始的说是不完整的。因此,从学生回答问题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清楚地说,有条理地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请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教会学生讲解技巧。二年级,学生认识乘法后,经常做这样的题目:(1)学生排队做操,每行有4人,正好站了5行,一共有多少人做操?(2)学生排成两行做操,一行有4人,另一行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做操?有一次教师出了第2道题让学生做。答错的不少。第二天,笔者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这两道题目。A学生说:“解第1题要用乘法,4×5=20(个)。解第2题要用加法,4+5=9(人)。大家同意吗?”很多学生回答:“同意。”教师追问:“为什么?”很多学生举手。教师请B学生当小老师。B学生说:“第1题,每行4人,就是说一行有4人,站了5行,每一行都是4人,那么一共有5个4,所以用乘法计算,4×5=20(人)。第2题,排成两行做操,注意了,一共只有两行,一行是4人,另一行是5人,问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问总人数,所以只要把两行人加起来就可以了,4+5=9(人)。我的讲解完毕。”“小老师说的有道理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C学生举手了,“我们可以画图表示”,边说边画(用一个个小圆圈画出做操学生的阵位)。“刚才三位小老师讲得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位的讲解?”大家一致认为C学生讲得最好,因为有了图更容易区分用加法还是用乘法。第一位小老师只是把答案说出来,没有达到教学效果。第二位小老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两题的解答关键。第三位小老师结合图把加法模型、乘法模型呈现出来。后面两位小老师的讲解,表明他们能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笔者让学生回家后录微课,可以选一道题录,也可以两道题都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建模。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特别重要。(二)任务驱动小微课的录制,让学生爱上建模。在学生录制小微课的初始阶段,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而且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先录制任务驱动式小微课。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任务驱动式小微课中,任务是主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根据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制定以下学习任务卡,让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任务提示内容来录制小微课。第一类:预习类小微课。教师根据预习的内容,提示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推进:这节课将学习什么内容?从例题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可以利用什么学具来帮助学习?预习了这节课后,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得到什么帮助?预习任务的驱动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学习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迁移方法学习新内容,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链。第二类:错题类小微课。教师结合平时练习中的错题,制作错题卡,提示学生重点从解题方法以及做题时应注意哪些方面来录制微课。错题任务的驱动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做题前读懂题意、做题时找准方法、做题后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反思能力。如前述的“除法竖式”教学中,学生在学法竖式后,对竖式的写法是很容易出错的。教师让学生录制小微课时,说清楚竖式中每个数代表的意义,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更加明晰除法竖式的知识模型。第三类:复习类小微课。对需要归纳、总结的内容制定复习卡,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复习任务卡让学生更有条理地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归类、总结方面的能力,比如“认识分米和毫米”后,让学生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进率。这对学生构建知识链条大有裨益,也将会为后阶段进一步数学建模奠基。第四类:活动类小微课。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制作活动卡,鼓励学生做实验,将活动过程录制下来,比如“摆一摆”“量身边的长度”“杯水中放糖”等。活动任务的驱动使学生爱上各类实验活动,增强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爱动脑,肯操作——为学生以后构建模型打下良好基础。(三)自主录制小微课,自主探究建模。经过一段时间任务驱动式小微课的录制,学生对小微课的录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时即便教师没有布置任务,学生也会自主录制自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与同伴分享,将录制小微课从被动任务转变为自觉行为——实现从任务驱动式小微课到自主录制小微课的转变。笔者建立班级数学学习讨论群,让学生将录制好的小微课上传班群,相互学习。学生很喜欢看同伴的小微课,在学校也会相互交流。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用小微课,让学生教学生,效果不错,同时开展自评、互评等学习活动。有时候,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学生想法来解决问题,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自主录制微课,加强交流,乐于探究,正是建模教学应该倡导的理念。学习是一种能力,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数学建模思想的培育对学生数学学习有重要的意义,鼓励低年段学生录制微课,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非常有帮助。

作者:邓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