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思考

时间:2022-08-26 09:01:44

导语:高中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思考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中校本课程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开发与实施该课程时,应着力凸显“四性”:趣味性、人文性、应用性、思想性,呈现凸显“四性”的教学案例,并将其作为开发与实施高中数学文化类课程的参考.

关键词:数学文化;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数学任务

1校本课程“数学文化”研究缘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把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当前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数学文化缺失的现象,因此开发与实施高品质的“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价值.鉴于这样的认识和考量,近年来,笔者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情,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数学文化”的实践性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相关实践与思考整理成文,敬请同行指正.

2着力凸显“四性”,构建精品课程

2.1趣味性:引人入胜,品味数学之趣在很多学生眼里,数学抽象乏味,并无趣味可言.因此作为校本课程的数学文化课,首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品味数学之趣,以数学之趣引人入胜,激发求知之欲.以“漫话解析几何”为例,笔者将守株待兔、笛卡尔之梦、蜘蛛网轶闻、爱心曲线和数学情书等5个饶有趣味的文化素材串联成章,学生无不觉得数学有趣,陶醉其中.以“常数传奇”为例,在讲圆周率π时,笔者以一则故事引出一段谐音妙语收尾:“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遛尔遛死(6264),扇扇刮(338),扇耳吃酒(3279).”稍等片刻,笔者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记住圆周率,话音刚落,就有学生站起来迅速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30位,引发全体学生的喝彩.2.2人文性:超越时空,经历数学之旅追求文理交融、贯通数学古今是数学文化课的内在追求.数学史是数学文化课的重要载体,通过引领学生超越时空疆界,经历数学之旅,体悟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以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1].以“人生相遇几何”为例,在讲欧氏几何时,笔者作了如下设计:首先,从欧氏几何谈起,引导学生分析公理化方法的优势,感受作为理性思维典范的数学学科的强大威力;其次,分析、比较中西传统数学思维方式的差异,即中国古代数学重实用和算法,西方古希腊重理性演绎;最后,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大视野下探求背后缘由.这样的设计层层推进,使得略显枯燥的公理化体系别开生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思想以震撼.以“常数传奇”为例,在研究自然常数e时,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走近数学大师欧拉,学习了解“数学英雄”欧拉不平凡的生平和贡献,之后教师以欧拉身残志坚、百折不饶的精神激励学生发扬学校所倡导的求进精神,珍惜大好青春,不断奋发求进.2.3应用性:探因析理,认识数学之用“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这是困扰学生的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很难对数学感兴趣,只能是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接受数学教育.事实上,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数学和数学文化”为例,在谈到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文化时,通过“企业招工中的数学问题”“巧用方程思想解决3根导线的问题”“作为数学教授的大学校长”等案例展现“唯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和沉思.以“数据与人生设计”为例,教学流程如下:先从生活在大数据时代说起,继而感受身边的数据“谎言”,包括“骗人”的平均数、“蒙人”的绝对数、“虚幻”的相对数;再以语言学字频研究和二战史实为例讲述统计学的应用;最后以案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和选举悖论结尾,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纵观整个教学流程,以数学应用为主线,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统计学的广泛应用.2.4思想性:追根求源,领悟数学之魂数学文化课不能脱离数学谈文化,仍要凸显课堂的“数学味”,着力提升数学素养.通过精心设计本真问题驱动学生火热的思考,追根求源,领悟数学知识背后内隐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以“走进无穷的世界”为例,笔者的设计融入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的阅读材料[2],从教师点名时对应思想的应用谈起,再到古人朴素的对应思想,继而自然地将对应思想引入到无限的世界.以“不可思议的无理数”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从勾股定理说起;2)万物皆数学说;3)无理数的发现;4)第一次数学危机(西方数、形分离,中国却有截然不同的处理);5)数系的扩张和危机的解决,感受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6)强大的反证法.在“无理数的发现”环节,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运用反证法证明槡2是无理数,在“强大的反证法”环节,再次回归、研究反证法,感受、理解、运用反证法,体现了浓厚的“数学味”.

3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案例———“走进无限的世界”教学目标

感悟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经历对若干悖论和问题的思考,了解从有限到无限的质变,深化对集合和对应思想的理解;发展数学抽象、创新思维等数学素养;培育数学探究、数学阅读的兴趣.教学过程1)无限:从感知到证明.著名数学家外尔曾说:“数学是关于无限的科学.”可是人的感知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日常接触的数字也是有限的,如何能感觉到无限的存在?但确实也有人感到了无限:中国古代《庄子》: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一条短短的线段由无数多个点(原子)构成.问题1证明有无限多个正整数.探究1尝试证明有无限多个素数.设计意图以数学名言和日常生活的思考引入课题,凸显人文性,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无限的世界.再通过无限问题的反证法证明,初步理解反证法,感悟数学证明的应用性.2)嬗变:从有限到无限.阿基米德与乌龟赛跑的故事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传说中跑得很快的神,芝诺却称他可以证明:如果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那么阿基米德永远追不上乌龟.伽利略的困惑平方数集{1,4,9,…,n2,…}是正整数集的真子集,但伽利略知道平方数集中元素个数并不比正整数少.你能给出解释吗?问题2两集合一一对应,推出两集合的元素个数相等;“部分小于全体”,推出两集合的元素个数不相等,形成悖论.该怎么解释这个悖论?教师引导教室里有50个座位,教师走进教室,看到坐满了人,无需点名便知听课人数为50.因为每个人坐一个座位,每个座位都坐一个人,两者一一对应,从而听课人数与座位数相等.远古时代,人类还不会记数.比如养了7只羊,但是羊少了却能及时发现,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吗?可以用石头与羊对应,一个石头对应一只羊,如果不能一一对应,则说明羊少了.反思小结在有限集中,部分总是小于全体(《几何原本》中的公理);在无限集中,部分可以等于全体(无限的本质).设计意图以两个饶有趣味性和人文性的悖论引发认知冲突,激起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再从最朴素的简单事实出发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用对应思想看问题,初步小结出有限与无限的本质区别,凸显数学文化的思想性.问题3构造一个从(0,1)到(0,+∞)的一一对应(函数)(如y=x1-x,y=21x-2,y=log12x等).问题41)1+(-1)+1+(-1)+1+(-1)+…=;2)1-12+13-14+15-16+…=.反思小结实数加法的结合律在“无限”的情形下不再成立.推而广之,“有限”时成立的许多命题,或许对“无限”不再成立.问题5正整数集是无限集,有理数集也是无限集,那么这两个无限集哪个元素更多?教师引导正整数在数轴上的相应点是稀疏的,而有理数则是密密麻麻的,于是人们猜想:有理数的元素比正整数元素的个数多得多,可是一直未能证明.后来康托尔证明:两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即元素个数一样多.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自主阅读.设计意图问题3是一个构造性问题,日常练习中很少见,可发展创新思维;问题4再次引发认知冲突,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深化对无限的理解,体现数学文化的“数学味”;问题5有较大难度,可谓第3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主要起到激发好奇心、引导课外阅读的功效.3)革命: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建立联系从有限到无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存在诸多重大区别,那么两者是否有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如①数学归纳法;②极限:通过有限的方法,描述无限的过程;③无穷级数:通过有限的步骤,求出无限次运算的结果.希尔伯特旅馆一个拥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并已客满.对于下列3种情形,旅馆主人能否安排客人都住进旅馆(“无限个房间”“客满”分别是什么意思)?1)若客满后又来了1个客人;2)若客满后又来了1个旅游团,且该旅游团有无穷多个客人;3)若客满后又来了1万个旅游团,且每个旅游团都有无穷多个客人.设计意图从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再回归到两者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凸显数学文化的趣味性和思想性.最后以希尔伯特旅馆问题作为趣味思考题结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抽象、学会思考.

参考文献

[1]周燕,朱哲.让理性的数学课堂开出感性之花:浅谈数学文化在函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研(数学),2017(9):7-9.

[2]单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5.

作者:黄荣 单位:无锡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