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研究
时间:2022-09-16 11:00:40
导语:比较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比较教学法作为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落实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比较教学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在导入时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通过比较让学生产生测量的需要,提出“用一个合适的角来测量”的问题,激发学生寻找这个角的需求,引出对1度角的规定及量角器的原理教学。这样的导入设计,表面上看是为后面教学作铺垫,实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将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经验和现实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比较,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导入中进行比较,能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在概念教学时比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在小学阶段有许多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描述一般都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混淆,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概念教学时进行比较,求同存异,会增加这些概念的辨识度,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如在教学完《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理清了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关系,即a÷b=a:b=(b≠0),也让孩子明白这三个基本性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再如,通过进行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的比较,找出差异,避免了记忆时的混淆,同时学生也在比较中展开、剖让数学素养在“比较”中生长析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由此可见,在概念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不仅使概念的本质更加明显,而且能够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使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小学的数学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计算教学中比较,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知识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决定着教师要在计算教学中充分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领悟算理、归纳算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如:在进行三位数减两位数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迁移已有知识,归纳出三位减两位数的算法,设计了三次比较。第一次比较: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435-322后让学生与复习题的算式86-29进行比较,发现今天研究的计算是三位数减两位数,导入新课,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让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问题。第二次比较:当学生运用知识迁移,尝试用列竖式计算出435-322后与复习题86-29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并根据已掌握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归纳出三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计算方法。第三次比较:在学生尝试用笔算完成例2的计算后,让学生将例2的435-85与例1的435-322进行比较,发现:例1和例2算式相同,都是三位数减位数;列坚式的方法也相同;但计算方法不同,435-85计算时不退位,而435-322需要连续退位。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交换律后,问:为什么只有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而减法、除法没有交换律?学生在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加法、乘法都是求几个数的和,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因此,只有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而减法、除法没有。在第一个例子中,学生经过三次比较,在已掌握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完成了三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归纳,并能迁移到多位减法中。学生通过第二个例子中的比较,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交接律的认识,也让学生对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更是归纳出这些概念的共性特征及原因。由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比较不仅能完成知识的教学,也能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在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总结中得以提升。
四、在计量单位教学中比较,建立学生的单位表象
在小学计量单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计量单位的进率、换算,忽视了对计量单位表象的建立,出现了考试一帆风顺,运用一塌糊涂的现象。给定参照物,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比较是让学生建立计量单位表象的有效途径。如:克、千克的教学时,通常会采用1分的硬币、500克的袋装食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参照物让学生进行比较;米、厘米的教学时又会以大拇指的指甲壳、展开的手臂等作为参照物让学生进行比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水平、空间观念等也在比较中逐渐生长,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炼 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花园小学
- 上一篇:电子商务物流及运作模式探析
- 下一篇:学生数学课堂生活旨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