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学生数学课堂中学会提问的对策

时间:2022-08-14 03:04:06

导语:浅谈让学生数学课堂中学会提问的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让学生数学课堂中学会提问的对策

一、改变教学观念,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能够善于应用“积极、肯定、激励”的评价,当学生提出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时,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需求,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时,教师要及时保护提问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提问题的勇气。当学生提出的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坦率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讨,而不能让问题止于老师。比如:某地的出租车按如下方法收费:起步价10元,可行3km(不含3km);3km到7km(不含7km)按1.6元/km计价(不足1km,按1km计算)7km以后都按2.4元/km计价(不足1km,按1km计算)试写出以行车里程为自变量,车费为函数值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在课堂上,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顺理成章地列出代数式:y=10(0<x<3);y=11.6(3≤x<4);y=13.2(4≤x<5);y=14.8(5≤x<6);y=16.4(6≤x<7);y=18.8(7≤x<8)……突然只见一同学问:“老师,我认为这个题目有问题。我打的时从来没有付过零钱,都是整数的。”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作任何的表态。我猜测,这位老师或许认为学生的问题,纯属“节外生枝”,因此不予理踩。从这一平常的教学实例中,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教师还是以“我”为中心,根本没有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长此以往,学生还会提问题吗?事实上,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好,绝对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锦上添花”。假如老师顺水推舟让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去了解出租车如何收费。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经常地联系、接触社会实际,把问题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学习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探究热情。

二、创设真实情境,促使学生产生问题

(一)关注日常生活现象

数学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数学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上《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一课,引入时我们可以讲述店铺商场在五一黄金期都纷纷打出各种各样的折扣,“跳楼价”、“最低价”、“大甩卖”……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活动还真有点应接不暇。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同学们提问。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商家打出过低的折扣自己不会亏本么?他们是怎样从打折销售中赢取更多利润的呢?”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会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每个同学都曾碰到过,陌生是解释不出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在今后看到生活中的现象,就会尝试从数学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引进数学教学实验

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动手做,常会有启发,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由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例如在讲《镶嵌》一课时:先利用Flash动画设计用平面图形去铺满地面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数学美。我想当学生看完这个演示实验,脸上写满了问号,很自然的提出了:(1)怎样铺设可以不留空隙,也不相互重叠?(2)可以用哪些图形?(3)用前面所学的正多边形能否拼成一个平面图形?(4)哪些正多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哪些不能?通过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学生主动发问,探究欲望被激起,学习热情高涨。

(三)设置认知情景问题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例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讲述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很喜欢,为了对大臣表示感激,国王答应满足大臣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一直到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只要这么一些米。”这时候,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有这么多的米吗?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心中的疑惑就会很大,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授于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可指导和教给学生在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处提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提问点,让学生真正学会提问题,提高提问质疑能力。

(一)课题提问法

课题是教材重要的资源,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思考、提出问题。如教学“合并同类项”,教师可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什么是同类项?具备什么特点的多项式可以合并呢?为什么能合并呢,依据是什么?”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二)插图提问法插图是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材的更新,图文并茂的插图地位显的越来越重要,功能已显的日益强大。插图不再是单纯地配合教材,而是能够提供丰富多元化的信息,并开始成为知识的一部分。如果经常指导学生对同一幅插图反复地从不同角度去使用,无形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看问题。

(三)关键词提问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重要的或易混淆的定义提出问题。比如:“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在学生证明完毕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条件要‘在同一平面内’,不要这个条件可以吗?”。冲突一提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让他们自己释疑、验证,对平行线概念的认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四)类比提问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比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引导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出判定定理,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将扎实。可以使一些问题简单化,也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广阔。

(五)联想提问法

所谓联想思维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可以沟通数学对象和有关知识间的联系。例如:设三个城市A、B、C分别位于一个正三角形的3个顶点处,现在三个城市之间铺设管道,设计了三种连接方案,如图1、图2(D是中点)、图3(D是内心)。若要使连线最短,应选择哪种连接方案?解:设等边三角形ABC边长为a,则有:①AB+BC=2a;②AD+BC=(槡32+1)a;③AD+BD+CD槡=3a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工程由你来承担,你会马上实施第三种方案吗?学生就会积极联想到:D点就是使连接线最短的点吗?图3中连接线为什么最短呢?如何证明等边三角形内其中心就是使连接线最短的点呢?一般三角形内存在这样的点吗?四边形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在不断比较、推理,反复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实现了思维的突破与创新。使学生在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下,对知识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与提高。

(六)错题提问法

学生答题和解题出现错误是经常有的,错误是极佳的学习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利用这些错误去引导学生提问题。例如:关于x的方程(m-2)x2-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错解:△=(-2)2-4(m-2)≥0m≤3引导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是怎样发现结果是错误的?”“如果要使计算正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反思,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四、采用多元评价,促使学生形成提问习惯

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和观点要给予积极反馈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更加喜欢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知道对学生的表扬和正面评价越多、越及时,激发学生提问效果就越好。在提问反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客观而真实、真诚而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一旦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时就及时表扬和给予正面评价,效果就很好,这样做会促进与带动更多的学生。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比较幼稚或偏离主题,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适时点拨和提供帮助。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逐步提高提问水平和能力。对于不喜欢提问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要及时称赞他们勇气,然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帮助其树立提问信心,从而调动起提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也就没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境界中,更自由地思考、讨论和学习,更主动地投入和创新。

本文作者:王加省工作单位:温岭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