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学习能力的方法探索

时间:2022-08-14 03:00:39

导语:数学教学学习能力的方法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数学教学学习能力的方法探索

(一)将知识融入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本就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透过问题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数学应用与理解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1]。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尊重、热爱和关心学生,要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而有趣的事情。如讲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时,笔者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的表示及运算问题引入知识:(1)北京冬季某天的温度为-3~3°C,以其确切含义引出“负数”这一代数知识。(2)在有3支队伍参赛的足球比赛中,如何确定3支队的净胜球数?以此问题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知识。讲授第二章时,笔者以2006年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为背景,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了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公式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知识。讲授第四章时,笔者以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为切入点,从奥林匹克公园建筑图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由其中引出直线、射线、线段、角等有关知识。教师若在授课时注意引用学生容易感知的数学知识,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应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之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二)巧妙利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

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借此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现代信息技术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并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创设“生活数学”情境。通过模拟和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积极快乐地学习数学。在讲授“统计图表”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以下问题:(1)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将所搜集到的数据设计成一张Excel统计表;(3)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不同的统计图。学生对完成这一任务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网上选取的题材相当丰富。笔者注意了解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分别介绍各自的成果,然后让同学之间相互提问和讨论。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在网络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2]。教师若能巧妙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方”;“善学者,事半功倍;不善学者,事倍功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其学习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解题过程、质疑及总结等方面能力的指导。应该提起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时要充分挖掘课本中习题的潜在作用和智力因素,题目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例如:在讲授完平方差公式的因式分解知识后,教师应安排一节习题课,精选一些习题供学生练习。如因式分解(1)(x-1)+b2(1-x);(2)(x2+2y)2-(2x+4y2)2;(3)9x2(a-b)+4y2(b-a);(4)(a2+b2)2-(b2+c2)2。很多学生在求解时直接提取一次公因式或使用一次平方差公式就认为完成分解了。教师可就此问题启发学生观察分解后括号内的各项是否还可继续分解,从而使学生发现分解还不够彻底。之后,教师再启发学生观察(1)、(3)小题和(2)、(4)小题在解法上各有什么特点。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可归纳总结出如下规律:在进行第一步因式分解后,所得的多项式因式有些还可以继续分解,而且必须进一步分解。如果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则第一步通常为提取公因式,之后再进一步运用公式法分解。教师可以借助基础题不断变换题型,以逐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解题能力。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变得轻松、灵活,学习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开展自主学习实践

教育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要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还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讲授“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例题。例1如图1所示,已知a∥b,c∥d,∠1=115°。(1)求∠2与∠3的度数。(2)∠1与∠2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并得到∠1=∠2。笔者正要继续讲解时,一位学生指出即使不知道∠1=115°,也能得出∠1=∠2。而这正是笔者要讲而未讲的问题。在请其讲述推理过程后,笔者借题发挥,将题目修改如下:已知a∥b,c∥d,求证:∠1=∠2。随后,笔者又将题目变化如下:变式1:已知a∥b,∠1=∠2,求证:c∥d。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变式3:已知a∥b,那么∠1=∠2吗?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鼓励他们多思、多问、多变,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又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了展示平台[4]。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应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与空间,使学生能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数学,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最终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本文作者:范华龙工作单位:沙浦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