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创新中发展
时间:2022-04-20 05:11:00
导语:在活动中创新中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1、在交流中培养创新意识。2、在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3、在应用中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交流操作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笔者从交流、操作、应用三个层面上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交流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里明确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关系。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课上尽可能多地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互问互答,相互启发,相互协作,相互补充,让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如教学这一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使32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2×5÷4”学生当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列出。我启迪学生深思:还有别的解法吗?接着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大家交流时,生甲:要想4小时行完5小时的路程,必须加快速度,把1小时行驶的32千米分给4小时行使,即32÷4=8(千米),每小时多行8千米,所以可以列式为32÷4+32。生乙:如果把5小时行驶的速度32千米平均分成4份,再乘时间5也能得到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即32÷4×5。对生乙的解法不少同学流露出困惑的神情,有的说:“什么意思?”有的干脆说:“这个结果碰巧吧。”而这位同学却理直气壮的说:“不信,我画图说给你们听。”说着,这位同学边画线段图边讲解,其他同学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当这位同学独特的思路通过准确的画图与表述完毕时,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我想此时全班同学的思维应该都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以上教学确实划了不少的教学时间,但时间服从效果,它正说明了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作为教师要做好“导”的作用,舍得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合作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求异和创新的意识。
2、在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的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手、眼、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将不知不觉地学会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得公式,然后让学生熟记再做例题,这样及时效应确实很高,但只是将数学知识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认识上,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过程性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1)设疑激趣。A、学生每人拿出课前发下的一样的三角形,问:同学们,估一估你们手中三角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这时答案当然是不少的。B、“哪些同学估的与实际面积更接近呢?你们能想办法知道吗?”“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着,他们就“铺”的工作。C、汇报“铺”的结果。同学们发现答案还是不唯一,但又比较接近,他们面面相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安排四人小组交流“铺”法,结果发现这是“铺”法不同带来的现象。(2)适时点拨。在学生们感到困惑时引导启发:同学们,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得来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也用转化的思想探索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呢?利用我们准备的学具拼拼看(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同桌准备的三角形不属于一类)。同学们情绪高涨,迅速行动起来:想想、拼拼。时机成熟了,小组汇报,大家评价,有的说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有的说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说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正方形面积的一半。什么原因?(3)引导概括。“同学们,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联系?”学生当然会说它们都属于平行四边形。接着我安排学生四人小组一边联系操作过程,一边讨论两个问题:A、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底和高呢?B、试一试,你们能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推到了新知识的前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很快达成共识,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于他的手指上。”以上过程学生经历了估算、操作、讨论、概括等活动,不仅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获取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勇于创新的能力。
3、中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知识来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知识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应用过程中,学生要面对实际,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必然会千方百计挖掘自己的潜能,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在教学6的加法及6减几的计算时,我是采用这样的活动结束全课的:讲台前放有若干朵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花,请同学们从三种花中选择6朵送给听课的老师,每位同学选择的方法必须不同。此时把讲台变舞台,同学们在选花、数花、送花的过程中学到了多种数数的方法,感受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品尝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选花、数花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选择才能与众不同,怎样搭配才能使一束花更漂亮,让老师更高兴,无形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教学六年级“实际测量”一节实践活动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回忆了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接着出示土豆、鸡蛋、小石头,问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看着这些不规则的物体感到很为难,这时我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开动脑筋想办法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呢?如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以及一些学习方法,或借助我们已有的器材(为学生提供一些操作器具),老师相信你们会解决问题的。下面就请你们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经过学习小组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得到了多种方法。生甲:将这些物体放在有水的量筒里(教师准备了有刻度的量筒),一看就知道它们的体积了。生乙:将这些物体放在正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的透明容器中,先放入足够的水,量出水高,然后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再测出水的高,也能算到物体的体积。生丁:先测出土豆的重量,然后从土豆中切一小块正方体或长方体,在称出土豆的重量……。各组汇报各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并不时投以认同、赞许的目光,有的同学对某些办法提出了补充意见,还有的同学指出某些办法的不足或局限性,发言十分踊跃,讨论十分热烈,效果相当不错。在这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时展的需要。作为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当成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创造性的为学生搭建积极思维不断创新的舞台。(1)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心里学家托兰斯说过:“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新颖设想或在发表“高见”中有欠缺时,教师应该保护其“新发现”,鼓励标新立异,久而久之,对拓展和加深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很大意义。(2)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想像、操作、交流与反思的机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任由他们在这个空间里交流、合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3)教师要充分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求不同的思路,在求思维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4)教师要善于寻求数学与生活的衔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 上一篇:探索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智慧
- 下一篇:透析化学知识的趣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