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思维的新方式

时间:2022-04-20 11:09:00

导语:浅谈培养学生思维的新方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培养学生思维的新方式

【内容摘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使用“导学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自学、探究、合作中发现疑问,产生思维撞击。让学生因“导”而“思”、以“导”促“学”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导学稿思维培养设疑导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用“导学稿”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用“思”、“学”并进的手段去自学、发现、探究、推导、生疑、讨论、合作。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导学稿”正符合学生这种希望成为成功者的心理,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笔者认为,“导学模式”下的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问题设疑激发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转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设疑的能力,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有了求知的欲望才愿意去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解题思维与应用能力。

1、预习设疑——因疑而思,由思促学

对于初中生,他们已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的意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真正有效,要精心设计预习题,当然这部分题目不能太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锐气;也不能太简单,否则预习就失去了意义。预习题的设置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能促使学生认真去看书;二是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因此预习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让学生通过预习题中碰到的疑问,迫使自己去思考,从而促进学习的有效性,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在学习九(上)《圆》第一课,我们在导学稿预习中设置一个选择题: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弦是直径(B)半圆是弧(C)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D)直径一定大于任何一条弦。这比“什么是弦?什么是弧?”更能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因为疑问而进行认真思考,因为思考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导学设疑——因疑而问,问而入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利用导学稿让学生由疑而生问,因问而入趣,让学生“先学后教”,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简单的讲授,而是老师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教师的重点是“导”,引导学生去想办法、想问题、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

如:学生在预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2课时,书上归纳了反比例函数k≠0)有以下性质:

当k>0时,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少;当k<0时,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我在上课时,一开始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每一象限”?同学们面面相觑,因为在自学时他们没想过这个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了课堂。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有效提高听课的质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使探究性学习更顺利有效的开展。

二、课堂导学启发思维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将课堂的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使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同时将课堂教学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让学生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1、以导促学——启迪学生思维迁移

利用导学稿进行教学,知识点学生已经知晓,教师让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从而逐步帮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内化。托尔斯泰曾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如我在讲《2.2二次函数的图象》第二课时,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的。课堂上首先提问:“函数怎样平移才能得到呢?”学生能很快回答,我又问:“函数如何平移才能得到呢?”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马上回答,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把所学知识进行内化。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借助多媒体,用描点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让同学们观察这些函数以及图象的形状有什么异同点,学生很快就看出这些函数的a相同、形状相同而位置不同。根据所学内容,这些图象都可以通过平移得到,那应该怎么平移呢?你不妨在草稿纸中写下它们的顶点坐标,(0,0)(-2,0)(2,0),结合顶点坐标和图象进行观察,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得到函数如何平移,可以去看它们的顶点坐标。比如说平移到,直接去看(1,0)怎样到(0,0),那么很快得到答案: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通过数形结合,师生的共同探讨,最后得到对于a相同的函数,可以通过平移得到,而怎么平移的只需看它们的顶点坐标就可以了。

如再提出一个问题:二次函数-1的图像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学生通过刚学习的“看顶点坐标的平移”来逆向思维,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这样就把书本知识通过内化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同进也应验了“导有劲,学有趣”的教学设想。

2、因导求变——启发学生思维创新

教师的“导”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如优化认知结构所阐述的那样“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让学生改变轻过程、重结论的想法。课堂上教师应重在引导,而不是满堂灌,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引导、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造。

如导学稿中安排了这样一道预习题:已知A(-1,y)、B(1,),C(3,)是抛物线上的点,则y、、的大小关系是

这题大家都能做,大部分是把-1,1,3直接代入函数式分别求出y、、的值,后进行比较大小,还有极个别同学通过画图得到。课前就有学生问:有没有其它方法解答此题。课堂上我用投影片给出以及的图像,然后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观察图像,小组讨论,把发现的结论用笔记录下来,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和讨论,不仅得到了书本上的性质,还有了另外一个发现:离对称轴距离相等的点,它们的函数值相等,而当a>0时,离对称轴越远的地方,函数值越大;当a<0时,离对称轴越远的地方,函数值越小。师生共同验证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这样一来,学生课前提的问题就可以用另外的方法来解了,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促学思考培养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需要思考,思考促进学习。以导促学课堂教学中的“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做题时要学会思考。二是做题后要学会反思。通过思考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促进思维形成;通过反思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对此类问题的知识达成技能,拓展思维。

1、思考问题——掌握技巧,促进思维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发现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提不高,其主要因素是学生不懂得学习数学的技巧,不会思考,如学生在解答下题中就暴露出一些问题。

练习:在Rt⊿ABC中,∠C=90°,∠A,∠B的对边分别是a,b,且满足a—ab-b=0,则tanA等于____________。

原以为这道题目学生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可看了学生的分析过程才知道,他们对解题还是缺乏思考,有同学题目才看一半,就开始做题了;还有一些同学是不知从哪里开始着手。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解答。

第一种:写成(a-b)+ab-2b=0,然后解不下去了;

第二种:两边同除以b,得到a/b—b/a=1,然后通分,结果还是回到了原题。

第三种:转化成a-2ab-b+ab=0,后化成(a-b)+ab=0,其实一开始就错了。

第四种:两边同除以a,得到(a/b)-(a/b)-1=0,然后把(a/b)当成一个整体,求出(a/b),得到tanA的值。

第五种:直接把b当成常数,把原方程看成一个关于a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求出a的值,最后得到答案。

针对这五种思路,我并不马上评价,而是和学生一起重新读题,一起思考,一起分析。

师问:此题要求什么?

生答:求tanA,

师问:在直角三角形中tanA=?

生答:等于对边比邻边,在这里是

师问:根据已知条件如何求呢?请观察式子a—ab-b=0。

生答:哦,明白了,可以把两边同除以b,然后把当成整体,进而得到答案。

再回顾原先第2种,大部分同学都知道了接下去该如何思考。至于其它的几种解法,让同学们自己思考,让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分析是否正确或者是错误的原因,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2、“教”“学”反思——达成技能,得到思维拓展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可好多学生没有领悟数学的特点,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光追求做题的数量。其实一道题做错了,不管是老师批改的,还是自己对答案对出来的,都应该立即反思,这题错哪儿?这样的反思不会耽误多长时间,但从此以后,遇到类似的错误就可以避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课堂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已知函数,求当x≤-2.5时,y的取值范围。在解这道题时,有很多同学错了,我利用数形结合分析给同学们看,并借助图象得到正确答案。其中一个班我是一笔带过,让做错的学生自己去思考,而另一个班我在解答完此题后,给了他们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在寻找错误的成因中反思,对此类题如何解答?如何通过观察图象而得到答案。第二次复习时同样碰到类似题目,同样的2个平行班,但效果却截然不同。由此可见,课堂上的及时反思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同种类型的题目,提高正确率。

“教”“学”反思当然还包括老师的反思,通过反思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在不断的提高和升华。教师在“思”中学习,在“教”中探索,在“改”中进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高。如果教师把自己每节课的心得体会都写在导学稿上,就可使我们的教学少走弯路。

然而偶尔的“思”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能够持续的对错题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实践证明,让学生利用导学稿进行“教”“学”,是促进师生共同反思的有效的手段。

总之,“导学稿”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通过教师的巧“导”和学生的善“思”,让学生真正内化了课本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增生.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与研究[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7

[3]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马灿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J].中学数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