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练习设计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06 12:19:00

导语:数学练习设计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数学练习设计管理论文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课。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但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认识练习的功能,把握练习设计的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值得认真、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练习的功能

功能是指在系统中各个要素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练习的功能则是指在数学教学这个系统中,练习所发挥的有效作用。

1.教学功能。在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专门用来进行练习的“练习课”(课型)自不必说,即便是“新授课”也要安排各种性质的练习。新授前组织基本功练习或为学习新知识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性练习;新课进行过程中要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授结束时要作巩固性的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新课后要作提高性的对比练习、综合练习,也可以为继续学习新知作孕状性的练习,或为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安排难而可攀的思考性练习。总之,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也可以促使学生的计算、解题、画示意图、测量等基本技能转化成为熟练的技能技巧。

2.教育功能。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思想教育必定渗透在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它与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练习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补充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可以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数学是利用具体、生动、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编写成练习题的,可以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此外,学生对练习的态度、解题的策略、练习的效率等方面,通过自评和他评(教师和同学评),也会受到教育与启迪。可见,练习的教育作用是多侧面、多层次的。

3.发展功能。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数学思想得到渗透,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得到培养。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解法不是唯一的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求异思维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再现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关系表象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促进思维更加条理化、概括化;可以发展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数学才能;等等。

4.反馈功能。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一节课常常要安排多次反馈性的练习,以便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利用率,保证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每当学生完成练习,他们最为关心的是练习结果正确与否,但是这种关心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学生对练习印象最鲜明、最清晰的时候进行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质量,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反馈不只是为了知道谁对谁错,即使对了,也不见得是同一种解题思路,同一个思维水平。所以,通过练习的反馈还应作进一步的了解,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还应该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检查方法,提高自我反馈的意识和能力。总之,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获取矫正性的反馈信息,练习正是获取这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练习设计的原则

原则是指人们言行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练习设计的原则是指在练习设计中应遵循的法则或标准。

1.科学性原则。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教学“小数乘法”它是在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关键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小数乘法书写竖式时为什么小数点不用对齐?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10,即1000倍;在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是2+1,即3位,这1000和3之间是什么关系?”因而,让学生掌握好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正确把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点小数点时,当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而点上小数点后,积的小数末尾的0又要去掉,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可以先安排这样的口头练习:根据56×35=1960直接说出下面各式的积,0.56×355.6×3.55.6×0.350.56×3.50.56×0.355.6×0.0350.056×0.35。通过讨论小数点在积中的位置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的形式,应用乘法的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并作一些改错练习,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

2.层次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初步掌握之后,由浅入深地进行这样的练习:第一层为模仿性(基础(附图{图})

层为提高性(创造性)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若干个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又如教学“角的认识”新授前先练习与认识角有关的旧知识,在区别“直线、线段、射线”的异同后,揭示新课课题。新课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也应该随着每个层次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去设计,第一层教学“角的认识”,练习是让学生在纸上画角,并用角的符号表示;第二层教学“角的度量”,练习是让学生用量角器去度量不同方位(角的开口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的角的度数;第三层教学“角的特性”,练习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针对性原则。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其主要任务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被除数则相应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因此,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练习题可以只列了竖式,先不要求计算,(附图{图})

部分知识尚未掌握好,那么练习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个实际,在练习新知时要注意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又如教学“带分数减法”。如果学生对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需要从整数部分里“退一”化成分数,再和原分数部分合起来的这一过程掌握得不熟练,可以多安排

生对分数部分是异分母的带分数减法的计算过程掌握得不熟练,就要突出先通分,然后再看被减数分数部分够不够减,再确定要不要从被减数整数部分“退一”的练习,并强调要完整地书写计算过程。

4.灵活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后,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8+7的算理,甲生:8和2凑成10,将7分成2与5的和,8+2=10,10+5=15;乙生:7和3凑成10,将8分成3与5的和,7+3=10,10+5=15;丙生:见8想2,进一减补,7-2=5,10+5=15;丁生:见7想3,进一减补,8-3=510+5=15;戊生:把8+7想作10+7,多加2减去2,10+(7-2)=15;己生:把8+7想作8+10,多加了减去3,(8-3)+10=15。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练习将5,0,4这三个数字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数(504、540、405、450);能被2、3整除的数(504、540、450);能被3、5整除的数(540、405、450);能被2、3、5整除的数(540、450)。再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后,设计这样一个综合练习:在一条线上表示出直线、线段、射线。(----)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可谓一题多得。

5.多样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机械重复性的练习,枯躁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题型多样是指除了直接进行口算、笔算和应用题之外,还应有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匹配(连线)等题。练习方式多样是指既有笔写也有口述、动手操作的,既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练、系统练习,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练习形式。总之,形式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练习使用圆规画出指定半径、直径长度的圆之后,要求把直径定长的圆剪下来。这一操作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么个剪法更巧(沿直径对折后,只需剪圆周长的一半;再对折,只需剪圆周长的四分之一)。又如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将半径相等的三个圆摆成对称图形,并说出各有几条对称轴。这个练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摆成的对称图(附图{图})

6.时效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只注意练习内容少而精,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是达不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反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劳而无功的。盲目地加大练习量,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那种惩罚性的练习更是不可取的,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所以练习的质量要以一定的数量来保证,而数量又要受到质量的制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数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始终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三、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一堂成功的课,它的练习设计也一定是精心的、有质有量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

1.目的不明确。如教学“小数加法”后,重点应该练习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但教师直接给出竖式,让学生计算出得数。这样的练习是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

2.层次不清楚。如教学“亿以内中间带零的数的读法”后,没有进行任何巩固性的基本练习,就让学生拿出4张是3、4张是0的卡片,要求学生摆出只读出一个零、读出两个零、读出三个零的各个多位数来。这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实际的练习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3.形式不多样。有些教师不管教学什么内容,新课讲完就让学生背诵书上带黑体字的结语,再从练习中勾出若干道题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尽管学生把运算定律、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周长和面积公式等背得滚瓜烂熟,但是面对变式题却往往束手无策。

4.不重视反馈。练习之后,常听教师这样问:“谁对了请举手。”不管有多少同学举起了手,教师扫视一遍后说:“请放下手。”就算了事。有的教师还喜欢这样问:“会不会”、“对不对”、“是不是”。学生也会不加思索地齐声应答,“会”、“对”、“是”。这样的反馈是走过场,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是浪费教学时间。

5.不讲究效率。几十道口算练习题,采用“开火车”的办法,几分钟内对一个学生来说可能只练习了两、三道。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形式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指名一位优秀学生作答,回答符合教师的愿望,就再提出一个问题,一问一答似乎挺热闹。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却又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只要问题有了答案,任务就算完成,也就失去了继续思考的余地。

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