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热情的探究

时间:2022-08-06 10:57:00

导语:独家原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热情的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热情的探究

摘要: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广大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然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兴趣的培养。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若能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就能促使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甚至是废寝忘食的钻研数学。

本研究利用新课改理论、当代国内外教学过程理论、数学教育学、数学心理学理论以及建构注意理论,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阐述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意义和价值,明显看出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紧迫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学生热情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把已有的结论告诉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抛给学生,而是应把它们融入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整理、形成结论,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形成探究习惯。

一师生共建方面

1.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上下功夫。

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的良好情绪状态;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三是教师要善于情感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

2.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以师生间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怀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来促进师生间人际情感交融、学生间人际情感交融。要重视课堂外师生交往活动,促进师生情感的积累。

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堂数学课在讲正课之前,我都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这些都借助于多媒体,所以学生非常愿意听,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数学家们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对学生激励很大,有些学生课下继续问一些有关数学文化的知识,甚至有些学生主动把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数学文化讲给同学们听,使每堂课的教学氛围非常好,在平时我安排同学们利用每周三第七节课,由数学课代表组织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班会,我觉得效果非常好,同学们参加此活动积极性很高,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3.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

《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优化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结构与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要深化教育改革,要在教育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不能不转换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要求教师的知识拥有量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化。这种转化显然不应仅看作量上的简单增加,而应理解为教师知识的整体性跃迁和结构性的变化,是教师知识结构在质上的飞跃。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还属于封闭型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的状况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这种观点虽用词过重,却也发人深省。因此要适应知识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成为开放性结构,即对一切有用的新知识开放;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

5.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敢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二教学实际中采取的措施

1.以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理上越来越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又喜欢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是提出兴趣的重要方法,尤其是那些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学习“黄金分割”时,把0.618(最佳点)运用踢足球何时进球率比较高;及格分数为什么规定为60分;再如让学生计算全校教师的应交薪金税各为多少?存1000元,一年后扣去利息税,可得本息多少?学习了一次函数后,我给出了一个这样的题:某单位要外出旅游,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可选择,甲旅行社说只需领队买全票,其余全部2/3票价优惠。乙旅行社说:“我们全部半价。”试分析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还有存款,住宿等问题。

这些应用性问题是学生身边有的事,是学生见得着,摸得着的事,因此是最感兴趣,思维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从而增添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过际问题,努力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宫殿的兴趣之桥,使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成就,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欢乐。这样,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进一步开拓。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大纲也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前提是感到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利用易错问题,在矛盾中创设学生提问的数学情境

在启发学生提问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创设的数学情境应注意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和开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造成心理上的悬念。通过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思维活动。

枯燥的概念,法则总是让学生头痛不已。背不出、记不住概念是最大的问题。往教师的教总是有些给学生“灌”的感受。要避免这种“背诵式”教法,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的热情。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先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2x2-3x-4=0,问学生这个方程有几个实数解,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有两个。”接着教师让每个学生自己任意准备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先自己计算一下有几个实数解,然后来考考教师,每个学生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看教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

些有两个实数解,哪些只有一个实数解,哪些没有实数解。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似乎都想来考倒教师。但教师对学生所报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有怎样的实数根,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和羡慕。接着,教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解方程,能准确地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实数解的情况吗?”学生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3.通过设计实验,在活动中创设学生提问的数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努力创设数学情境,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其中。

5.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图文并茂,集声音、文字、色彩、图象功能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看、想、做”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几何画板》有着强大的画图、动画、计算等功能。可以弥补常规教学的缺陷,形象再现数学思维、数学实验过程。恰当利用《几何画板》,在平面几何、函数、立体几何、探究性活动课的进行辅助教学,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极强的交互性,使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夸大计算机的作用,以为计算机能完全代替传统物数学教学。在这次调查中值得一提的是,有10名学生表示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因为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令他们不集中注意力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这反映了只有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

现在我们要在花园里修纵横两条路(如图1),如何求面积?

例1若花园中小路设计如下图所示,花园矩形ABCD中,横向阴影部分是矩形,另一阴影部分是平行四边形。依图中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所示花园中空白部分的面积为__。

鼓励学生先独立完成,经过思考以后,交流总结,探究发言,总结归纳不同解法。

教师用Flash动画展示了两条小路的平移变化。

6.联系生活实际,在体验中创设学生提问的数学情境

“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弗赖登塔尔语)

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孩子眼里的数学与成人眼里的数学是不一样的。

学生可能会有自己的怪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不是纯数学的东西,但体现了孩子们可贵的思维,老师如果能够欣赏孩子们的这些想法,不但能启发他们的智慧,更能保护好他们后续学习的动力。在教学初中平面几何入门“直线”一节时,学生对于“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这种简单而抽象的概念没有太多的印象,甚至与“直线公理”相混淆。于是笔者启发同学们从生活中去发现,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点

与直线的两种不同位置关系”的。

生1: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没完全露出来时是“点在直线上”,升上空中时是“点在直线外”。(唐序,语文功底很好,她的比喻让我为之一震,真是恰如其分的贴切,够美,够诗意)

生2:穿珠子时,穿在线上的珠子是“点在直线上”;散落在一旁的

珠子是“点在直线外”。

生3:小鸟落在电线竿上是“点在直线上”;小鸟飞到空中去了是“点在直线外”。

生4:汽车在马路上跑是“点在直线上”;出事了开到田里去了是“点在直线外”。(郭子震,好玩电游,尤喜赛车游戏)

生5:钉在衣服上的纽扣,是点在直线上;掉了的话,就是点在直线外了。(李一鸣,离异家庭,跟着爷爷奶奶,家教严,很多事自己做)

生6:头发上的头屑是“点在直线上”;洗完头以后就是“点在直线外”。(方烨,受洗发水广告的启发,这是一个让全班暴笑的比喻)

……

教室里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同学们脸上都露出轻快的笑容。在学生眼里,此时的数学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假如我们总是按成人的思路去上课,怎会听见如此精彩的描述。这也让笔者深切地感觉到: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该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