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06 10:36:00
导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课堂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但我们也不乏看到在课堂教学特别是有些公开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上公开课的老师特别讲究课堂教学的形式,情景创设、小组合作交流、游戏、智力闯关等成为教学时尚。老师们为了追求教学时尚而忽视了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因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在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想就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想法。
现象一:形式化的激励评价
A教师上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时,课伊始,教师的讲桌上就摆放着一盆塑料花,请学生猜一则谜语后“真聪明,奖给你。”请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你读得真好!老师奖你一朵花。”请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后“你说得真棒!老师也奖你一朵花。”……就这样你一朵,他一朵,课大约上了一半的时候,30个上课的学生就有20来个得到了花。(一点没夸张)我们来看得到了花的两个同桌。甲说:“我的花是红的。”乙说:“我的花是黄的。”甲说:“我的花下面有叶子。”乙说:“我的花下面也有叶子。”甲说:“我的这个叶子好长。”乙说:“你看,我的这个叶子是圆的”……
分析:本来是好好的一堂语文课,让老师蹩脚的奖励搞得很不协调,新课标倡导激励性评价,但这并不等同于发小红花,发小旗。课上,我观察了得到塑料花的小朋友,当他得到老师的奖品时,他确实很开心,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但喜悦过后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学习兴趣的转移,开始玩花。那么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能保持多久?后半时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想:新课标倡导的激励性评价的根本是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功体验,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有实效的激励性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师生们真诚的掌声,教师赞美的话语,欣赏的眼光,温和的微笑,拍拍学生的小脑袋,摸摸学生的小脸蛋都是对学生的很好的激励。
现象二:形式化的作业设计
B教师上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认识钟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组巩固练习题。
时间爷爷让你们快乐大闯关。
第一关:我是谁?
第二关:帮帮表娃娃找钟妈妈。
7:0012:008:00
第三关:噫,这些钟表怎么没时针和分针呢?画一画吧!
9时12时6时
第四关:我来当医生。(对的打“√”,错的打“×”)
7时()9时()
咋一看,这些题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老师想过学生真的能顺利闯关吗?练习时,老师牵着学生跑完了四道题。算是闯关了。在课后的追踪调查过程中,我发现真正能闯过这几道关的学生寥寥无几。
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作业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有趣味。这很好,但是应考虑到教学的实效性,创造性,从这位教师的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练习设计还是把学生当作了做题的机器,仍停留在数学知识的简单模仿,机械应用这个层面上,没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创新的天地。
同一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巩固练习:
我是小小设计师。
请你设计一种你喜欢的钟面,画出你喜欢的几个时刻。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小娃娃都喜欢画画,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有的画苹果钟面,有的画向日葵,有的画小猫……这样的练习设计看似单调,少了些许形式和趣味,虽然孩子们画得也不是特别好,但它会给学生留下更广阔,更开放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会更实效。
现象三:形式化的小组合作交流
在公开课上,常常能看到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人一小组围着课桌团团坐,教师提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认为这就是合作学习。4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万州教科所组织的“三峡教育论坛·平湖之春”小学数学名师研讨会。北京教科院的吴正宪老师的专题报告为我们诠释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吴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课例:
创设情景:教师:张局长想请孩子们帮忙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的辆数,请看录像。
老师放录像,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看着大屏幕,认真的数着,有的掰手指,有的画圈,有的画“正”字……来来往往的车辆跑得太快了,一眨眼,呼啦啦过了好几辆车,孩子们有点数不过来了,有的开始着急啦。10分钟到了,老师让学生汇报摩托车通过的辆数,有的说9辆,有的说11辆,有的说12辆。
教师:“诶,为什么你们数的不一样呢?我怎么向张局长汇报呀!我说我们班学生没这能耐,您另请高明吧!”孩子们可不服输啦。
教师马上因势利导,问:“孩子们,那你们有什么高招吗?”
生:“车子跑得太快了,让车子跑慢点。”
生:“老师,能不能过一辆车就暂停一下?”
生:“老师,能不能把这录像带放4遍,放一遍,数一种。”
教师:“这样太浪费时间啦,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只看一遍录像就正确的统计出各种车的辆数呢?”
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了,4个人一小组,一人数一种。”
教师:“这办法不错,好!4人一小组,先分好工,再统计。”
吴老师用这个真实的教学片断,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这儿的小组合作不是教师指令性的硬性分组,而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知矛盾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合作需求。小组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需要合作时才合作。用吴老师的话说就是:当一个人完成某件事遇到困难时,需要有同伴的参与合作。这种合作学习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合作交流而不是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想: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不是应从吴老师讲的这个层面上去重新认识合作学习呢?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外,也还存在形式化的情景创设,把情景创设当作美丽故事、美丽画面的“摆设”。形式化的游戏活动,有的游戏与本堂课内容毫不相关,游戏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等,在这儿我就不一一举例阐述。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责备,更不是否定这些教学形式。我想:“课程改革”既然是一场改革,出现一些“形式主义”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对形式主义现象却不能不正视,它对课程改革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协调统一。
- 上一篇:独家原创: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研究
- 下一篇:我国开发式扶贫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