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研究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04 06:04:00

导语:网络技术研究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技术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自2002年9月起开展网络教学实验,并与2004年5月,代表江西省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了解到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理念与做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网络教学实践中。本文正是笔者多年实践的一次积累,它对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特征、优势及实施策略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整合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及误区进行了分析和应对。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必须的网络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的教育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基于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我们创造性地将“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总结出不少新路子、好点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撰写此文,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谈谈自己在实践“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意在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一、整合的特征与作用

1、整合的切入点

以数学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选择数学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具有内容开放、过程自主的特点。为了达成最终的研究目标,需要学生相对独立地、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的途径,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与数学主题相关的信息。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资源获取的便捷性能够满足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信息的强烈需求,这是两者整合的直接切入点。

2、作用的相互性

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网络能提供数学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支持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为学习交流拓展出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很有帮助,因为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应用技术,提高技术的过程。此外,研究活动还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上网。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中除了刺激好玩的游戏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学习信息;除了和一些不知名的网友“瞎聊”之外,还能与自己的老师、伙伴甚至专家建立直接、快速的联系,进行有价值的对话。有了研究的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网络应用意识。

3、特点的多元性

首先,资源获取网络化。网上资源成为数学研究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因特网上关于数学以及各学科的教学资源都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材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究主题后,可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导航,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获取资源。

其次,知识探究网络化。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网络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强有力的工具。在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Excel,几何画板搜集、处理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学习主题,自主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与体验。

第三,评价交流网络化。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数学研究提供了交流、协作和管理的工具。借助这些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积极地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网上邻居、网络论坛等手段,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让家长、专家都能参与进来,实现广域地、有意义的交流。

最后,成果共享网络化。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网上,与他人分享并且接受更多人的评价和建议。找到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理解上的亮点和缺陷,并及时地加以修改和补充,向实现预设目标做进一步的努力。

三、整合的过程与策略

1、策划主题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技能精心设计,拟定出新颖生动的研究主题,提出具有开放性和穿透力的基本问题。并对的主题的网络信息量进行活动前的试测与评估。在策划主题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考量:

(1)它是否密切联系了生活,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它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整合来优化教学内容?

(3)它是否具有利用数学进行研究的价值?

2、布置任务

教师将此次活动的设想、组织方式,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学生做比较详尽地讲述、示范。因为小学生缺乏从事这样的数学研究活动的实践经验,教师应事先把必要的要求说清楚,为学生设计出学习支架,避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走弯路,走死路,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效果的折扣、信心的缺失。

3、实施计划

在预设的学习周期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并通过网络技术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具体过程如下:

(1)搜集整理资源。学生借助课本、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通过阅读、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寻找与课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并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保存。

(2)感悟创新知识。学生根据本组收集的信息,提出研究的子方向,并以此为主线,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商讨,群策群力,通过学习群体的“协商”最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反思活动的基本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观点。

(3)制作整合作品。学生将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感悟通过电子文稿(Word)、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者网页(Web)的形式进行制作、整合,最终形成本组的研究报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评价作品

对学习小组的电子作品进行集体性评价。在关注作品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在评价时,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也愿意参与进来。

四、整合的误区及对策

1、重视单一的学科目标,不愿正视多学科的融合。

根据科学领域的不同侧重,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以不同学科为单位,大家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教师在策划与实施研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是从本学科目标出发,面对其它学科的自然加入,不愿正视,甚至是摈弃,不敢跃“雷池”半步。但这种单一的“学科观”是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向背的,也不符合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在学生进行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其它学科的协同作用,相互融合。如在对“年、月、日”的研究中,自然会涉及到有关天体运动的自然知识;研究“体育中的数学”时,必须了解一些相关的运动规则……

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学科整合的意识,正视并善于利用学科融合带来的积极因素,在抓住数学学科研究目标的同时,不要过分地限制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网络的世界中“自由”驰骋,在丰富的、多样的的知识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相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更充实,更精彩。

2、强调探究的独立性,缺乏适当的支持引导。

一次惨痛的教训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这次以“零花钱的调查与分析”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在简单地下达任务后,我更愿意相信学生的自觉性与能力。但事与愿违,结果是10个学习小组只有3组最终完成了他们研究报告,并且反馈质量不理想。

反思本次活动,我认识到:教师在策划一个数学研究主题时,必须要有系统的策划意识,要制定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动方案,在这个“计划包”中,至少包括详细的活动实施计划、足够的资料数据贮备、合理的设备管理明细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前测数据分析等。实践表明,准备工作越扎实,活动开展越顺利。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跟踪活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包括问题启发、信心鼓励、技术协助等多方面的指导。

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真实地记录活动体验和收获,为以后的评价提供依据。可利用字处理软件(如:WPS、Word等)撰写日志;用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鼓励学生上网提交活动日志,以便得到充分地讨论和及时地咨询。

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研究性学习为我们的教学展开了全新的空间。面对机遇与挑战,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用好网络,让网络技术为我们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服务。就让我们在这条充满着挑战与创造的整合之路上共同努力,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翅膀”,帮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