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多媒体运用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04 05:22:00
导语:数学多媒体运用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在,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直接介入“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三个“化”方面谈谈认识和作法。
一、动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低年级),无论是叙述式,还是插图式,尽管画面形象得体,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表态的,无法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模型、挂图、板书等又遇上“该动而动不起来”的难题。动化教学内容,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活现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丰富学生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
这种“动化”教学内容,首先体现在“以动激趣”。即让课本上静态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动画或半动画的画面,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以新世纪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教材上“统计”为例:这是一节非常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想通过“三个小孩钓鱼比赛”这幅画面的展示,让学生会看诸如此类的象形统计图,并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的知识。备课时,我们将教材上所有画面进行扫描,并精心加工处理,制成课件。教学时,屏幕上出现“小猫钓鱼”的视频动画画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出现三位小朋友钓鱼比赛,一人作记录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联想,说出画意,激发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三位小朋友钓鱼的全过程,让每个参赛者的“鱼”一条一条地“钓”出来,码成象形统计图。非常生动,非常有趣。然后以四人学习小组表演一次,三人“钓鱼”,一人记录,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每个小组表演一次。这样,学生不仅在情境中,在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还适时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了这种“动化”的效果。
其次是“以动促思”。即以有趣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画画面,促使学生思考。比如“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重旧知识的连接点,如果学生没有学好这个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遇到阻碍。为了变静为动,激发学生思考,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1、从其他教学软件上下载有关“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中有参考价值的视频文件,其中有“9只青蛙又跳来6只”的动画,有“9块正方体,加4块正方体”的动画,有“9根小棒加5根小棒”的动画等,我把这些视频文件进行适当剪辑,再重编在一起,课前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即“初思”;2、把课本上的画面扫描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半动画课件,课中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动手摆小棒加深理解,使学生有更切身的感受,促使学生“细思”;3、在此基础上,屏幕上再把“9加几”的整个思考过程一步一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对“9加几”的规律的“深思”。
二、分化教学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常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差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无法用常规手段突破,致使部分学生没有接受、理解和掌握,无疑是重要原因。我认为,教学中的“难点”之所以会成为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要么太“陡”,要么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媒体,有效地分化教学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差生”的出现。
在这里,我首先采用“慢镜式”来突破教学难点。即将教学中太陡的难点内容,制作成可控制的慢镜头式的动画画面,让陡坡变成缓道,使学生一目了然。如一年级新世纪教材上“这看钟表”这一教学内容中,学生认识“快到几点”与“刚过几点”,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倘若采用时钟模型演示,因钟面小,可见度低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钟面的时针分针要同时出现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况且,学生在没有观察到时针分针具体运行规律的情况下,是无法从拨弄学具钟的活动中学到钟面知识的。为此,我利用Flash工具精心制作了两个能控制的动态钟面进行演示,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1、时针、分针从9:30开始运动,到9:55停下,并同时闪烁三次,突出此时刻,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从9:55到10:00之间每一分钟都可任意停顿,便于学生感知这一运动过程。
2、同理,让时针和分针从12:00到12:05每分钟都能停下,到12:05时,时针、分针都停下,闪烁三次,突出时刻。
上面的演示,就象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非常清晰地反映了时针分针的变化规律,强化了“快到”和“刚过”这两个时间状态,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了认识上的难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学具钟拨出指定的时刻,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加以个别指导。这样,整个教学内容,在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讨论等愉悦的情境中圆满完成。
其次,采用“递进式”化解教学难点。所谓“递进式”,就是把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分成若干个梯次,然后通过媒体技术,分解教学难噗,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初学相遇问题时,对运动中两人距离的变化很难想象,特别是为什么要先法语出“速度”和更难理解。我采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分层推进的方法,边问、边分析、边演示:⑴什么是两人共同要走的路程?⑵他们所站的位置和走向是否相同?⑶两人每分钟靠近多少米?——画面上两人每移近一段就让闪烁后定格,表示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和(速度和);⑷一分钟他们靠近多少米?——得出“速度和“的概念;⑸经过多少分钟相遇?——继续逐段移动两人的距离,使学生从演示中真切感受到两人每分钟接近多少米,从而顺利地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和得出相遇时间。这样就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理解坡度,教学难点得以有效突破,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教学主体
多媒体教学能大容量、高密度的向学生提供数学信息,处理得好,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若处理不当,则实得其反。因此,我们在使用媒体时,必须强化主体意识,即首先解决媒体是为谁而设计的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媒体设计必须是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的。那种只为漂亮、好看,而无多大学习意义的媒体设计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媒体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媒体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观点,教师应明确两点:⑴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基本形式来实现的,我们的媒体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构建;⑵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我们既要注意学生外部操作活动,又要分析学生内部思维活动,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我用计算机演示点、面、体的动态“演变史”,这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通过画面上的移动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相等,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接着,我又通过切萝卜的方法揭示“顶点”的概念:切一刀得一个面,再切一刀得两个面,一条棱;再切一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更易让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请你用准备好的学具试一试。这样,既有媒体演示,又有实物演示,学生还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相应机能区,比单一媒体信息刺激引起的反应要强得多,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多媒体技术再好,也只是辅助教学方法。我们只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使之为我们动化教学内容、分化教学难点、强化教学主体服务,而不能乱用和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关注教法和学法,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 上一篇:数学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论文
- 下一篇:马克思劳动价值条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