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10 02:58:00

导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在学校和教研处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海威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初中数学落实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这里首先对学校领导的认可、教研处的信任表示感谢。短短的三天,培训班共组织专题报告三个共9个课时;作公开课8节;评课四次8课时。这一次学习经历,给了我很多启示,也有了很多的收获,深感受益菲浅。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最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是课堂教学。今天,我就以北京十一学校周志英老师所作的“让数据说话”一课为例,给各位老师汇报一下在培训中得到的一些信息。

一、新教材的使用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简单的说:教材是老师课堂教学的素材,是教学的谈资。

“让数据说话”这一课是周老师对华师大版七年级(上)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的第一节“数据的收集”和第二节“数据的表示”进行重新整合,进而设计所得。

从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我们应当发现:课程并不完全是教科书与参考书。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教师必须有足够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把自己放到学生的地位去教学,要把握学生的认知习惯,开发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轻松地走进课堂,走进数学世界。

二、课堂教学的环节

在培训中,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的张梅玲教授提出了“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她按时间将其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大块儿,并指三个阶段分别以“体验性教育”、“探究性教育”、“实践性教育”为主,这是一种广义上的解释。在听公开课活动中,我感觉作课的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四个部分。下面我们就“让数据说话”这一课来进行探讨。

1、提出问题

在本课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了“5月份的非典新增病例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去观察图表,去猜测折线走向趋势。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非典”对北京来说是现在最敏感的,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这一问题的提出,必然引起学生强烈的关注,在进一步研究折线图后,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很多问题离不开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有助于我们的合理决策,为本课的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它使学生跃跃欲试:数据从哪儿来?折线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具体该怎么办?

这时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小游戏,使每个学生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统计活动中去了。(教师依次呈现20个单字,每个字出现约3至5秒,呈现过程中学生按游戏规则不得动笔,呈现后学生尽可能把记住的字写出来,不计顺序。)这样,我们顺利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2、分析问题

新课标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中,新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一些特定的数学活动,而周老师的这个游戏恰恰让学生主动地进入了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且通过分析共同完成了这份“单字记忆折线统计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合作交流”这种思想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合作,但合作是在个体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合作的前提是明确的分工。在收集、整理数据时,教师提示学生:要有负责检查的人员、负责记录数据的人员、还要有人核对防止出错。每个小组有7到8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儿,他们每个人的记忆结果又成为小组整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有的人都积极参与着这个活动。

每个小组的数据整理完成后,教师将所有数据交给两个学生去做全班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并利用这个时间空档让每个组派代表介绍本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交流”各自在活动过程中的心得,小组成员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所有数据的统计结果出来之后,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做折线统计图,而是先让学生们直接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所得到的数据。学生的语言很丰富。比如:数据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说明有的字记住的人多,有的字记住的人少;数据好像是先大再小,然后又变大,没有规律性;按照这组数据画出的折线图一定是波浪形的;等等。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收集、整理数据中,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并且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过观察,产生了自己的想法,逐步进入到渴望揭示这组数据中所蕴含的更多的信息的境界,自主探索的条件已经成熟。

接着,教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得数据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画在事先发下的坐标纸上,小组间可以交流。学生完成后,教师每组选择了一幅进行展示。由于前面“非典”折线图的铺垫,所有学生都以折线图的形式表现数据,并且都很不错。这里其实说明教师引导工作做得很到位,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的重要理念。

最后,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从统计图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图中数据表现出什么变化趋势?为什么会这样?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你得到什么启发?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小组之间交流思想、统一思想,形成小组意见后进行全班性的交流,再一次把“交流与合作”推向了高潮。学生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一致:记忆是有规律的,在学习中,难记难学的放在前面去做,容易的放在中间,这样效果会好。这个结果本身对本课来说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却有很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强调“人的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们在这里获得了一种学习方法,必然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3、解决问题

“数据从哪儿来?折线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具体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学生们应该已经能够处理,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完成了,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的活动谈谈如何“让数据说话”?在共同总结之后,

基本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浮出水面,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从实践走到了理论。

4、提出新问题

数学新课标的总目标之一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我觉得,这就是要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也就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周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她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问题:中、美、日三国的动画片中,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哪国的动画片?请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分析,交流一下各自的结论。

课堂上的知识学完了,问题解决了,但教师却不能放松,留给学生新的问题,而且是学生一定会主动自觉地去运用本课所学去解决的问题。新问题的提出不是要难住学生,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去使用数学,把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学习。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知识得到巩固,技能得到强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值得借鉴。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让数据说话”这堂课来看,教师所担当的任务就是组织活动、引导发现数据中所隐含的规律与信息、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教师精心设计出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较快地进行学习状态,她苦心营造了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让学生说话”,引导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最终达成共识、走到一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新知识;与学生平等相处,不排斥相左意见而是与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处理学生发生的错误。教师把自己放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充溢着的是民主、和谐、团结、积极进取的学习气氛。教师没有架子,学生没有拘束,在学生的眼里,讲台上的老师只是他们学习上的一个伙伴,一个让他们愿意信任的朋友,一个带着他们向前的领路人。

这堂课虽然不是本次培训当中讲得最好的,但它还是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分析、解决,再到引出新的问题,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没有一点让人感到生硬的地方。

在这次培训中,可以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新课标对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一个要求是:(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把找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环境、一种气氛,所需要说的就是适当的点拨和必要的解释。我们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余地,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到“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

最后,留下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如何看待新旧两种课标以及由此产生的课堂教学形式?课本知识是纯理论的,我们在教学中怎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知识巩固与技能提高,需要练习,我们怎样把它延伸到现实中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该放的时候要放,放多大?怎么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师生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位?面对“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与现行的中考选拔制度的矛盾,我们该如何处理教学与应试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谅解、斧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