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分析

时间:2022-04-02 04:43:24

导语:高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分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时候概念的抛出、知识点的生成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传递的,这样以教为中心突出得比较明显.而新课改的理念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新模式,课堂不再是传统的单一讲述,灌输知识,告知概念.“生成”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热点名词之一,将学生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同时,教师的职责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于是指向学生的“生成性”教学应运而生.下面,笔者以多个案例来阐述促进数学“生成性”教学的路径.

一、创设情境:充分催生生成性资源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为学生的生成创设有利条件和机会,还需细心观察,用心捕捉,更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和延伸思路,通过情境的创设,打开思维的“源头活水”,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到知识的资源,这也是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整合好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得有感觉,学得有味道,学得有意思,让尝试思维不断地进行碰撞.案例1“反函数”教学片段.案例背景:反函数这一课题涉及的概念较多,其中蕴含的知识点也具有较深的层次,学生学习时时常有所困顿,它也是从初中到高中数学中知识点延伸,是大家的关注点之一,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之一.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点,笔者以一个游戏情境将学生引入课题: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牌的游戏.大家看,老师的手里有6张扑克牌(其中不含相同牌号及王牌),下面请6名学生每个人来从老师的手里任意抽取一张牌,同时记清自己的牌号数(规定:A是1,J是11,Q是12,K是13,其余均以数字为准).师:下面游戏开始了,谁先来试一试呢?生1(很快抽取了一张)师:现在你将抽到的牌号乘以2,再加上3,然后乘以5,再减去25,现在你把结果告诉老师.生1:20.师:老师猜你抽的扑克牌上的数字是3.生1:对的哦.……师: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得出的结果呢?你们是不是也想猜出结果呢?那我们一起从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出发进行探索吧!在刚才的游戏中有没有隐藏着某种函数关系呢?我们先来找一找,看能否建立函数关系式……以上案例中,设计游戏情境,一是符合学生爱玩的天性,容易感兴趣,从而为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二是问题较为简单,易于从简单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三是学生容易从游戏中建构概念,引发思考,可以在不经意间让精彩生成.就这样,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导向学生的思维,再加上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经历、去思考、去探究,使他们的潜在思维得以极大的发挥,从而将生成性资源更好地拓展和延伸.

二、精心解析:精准把握生成节点

所谓的“生成节点”,也就是创设课堂生成的时机,这个节点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其承上的价值在于以情境、问题为标杆,使课堂出现关键性的转折点;启下的作用是能把情境和问题中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迁移到新知识点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去,使课堂出现真正的生成.事实上,任何一个新知识点都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需深度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准确定位学生的生成节点,以探究性学习为载体,牵动学生的生成.同时,在学生的思维产生障碍时,教师需灵活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为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引领知识的生成.案例2过圆外一点M(2,4)向圆C:(x-1)2+(y+3)2=1引两条切线MA和MB,切点为A,B,试求出直线AB的方程.大部分学生从正面着手解决,解答过程繁难且耗时.笔者为了优化学生的解题路径,提出问题:是否有更简单的求切点的方法?一部分学生经过思考,马上找出由两圆相切求切点的方法:利用平面几何的性质,求一个以MC为直径的圆,当它与圆C的交点刚好为切点时,那么利用直径式公式(也可求圆心半径),以MC为直径的圆方程是(x-1)(x-2)+(y+3)(y-4)=0,此时A,B满足(x-1)(x-2)+(y+3)(y-4)=0,①(x-1)2+(y+3)2=1.②{①-②得到:x+7y+19=0.③该方程由①②式运算得到,即A,B也满足x+7y+19=0,所以该方程就是A,B两点所在的直线方程.这比求切点A,B,再求直线AB方程容易得多.一方面回避了切线的求解,另一方面也简化了运算,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笔者拾级而上,问:这是方程③与直线AB方程的相同有没有其必然的联系,其缘由是什么呢?探求直线AB方程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否必须求出点A,B的坐标呢?通过问题的解析,为学生突破了解题的理念,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呈现了多种解法的精彩场面.

三、鼓励质疑:促发生成的内动力

质疑意味着学生在思考,是学习探究的源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点燃学生质疑的热情,阐明自己的想法,促发生成内动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案例3“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教学片段.苏教版对于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概念有了明确的定义,并规范地表达了解题步骤.笔者出示了求函数y=f(x)在[a,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一般步骤:在求最值的过程中,只要比较关键的几个函数值,这几个函数值有可能成为最值,那么需要求哪些函数值呢?通常是各个极值,以及端点值(有端点值的前提下),相比较之后,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便是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有学生提出质疑:若如教材所讲,函数y=f(x)在[a,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需在极值点或区间的端点处获得.而事实上并非所有函数都是,如函数f(x)=1(-1≤x<0),x-3(0≤x≤1),{它的最小值为f(0)=-3.笔者充分肯定了该生的质疑,并引领学生一起探究:“0”为最值点,却并非函数的极值点或区间端点,是否与教材不符呢?那这里的“0”究竟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得出“0”为不连续的点.笔者适时指出:此处也就说明求最值的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即f(x)为[a,b]上的连续函数.笔者继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若函数不连续,又该如何处理呢?……原本单一的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质疑,便有了学生火热的思考,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智慧的生成.

四、适时布白:预留生成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建构合理探究的“思维场”,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落实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数学课堂中适时布白,也就是教师从学生思维和教学规则出发,有意识地预留出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消化、吸收、辩论等,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浪潮,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形成和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思维却是无限的,为此,教师要善于等待.教师有意识地布白于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充分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激起学生迫切填补的兴趣.案例4“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教学片段.在研究零点的估算值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寻找到零点大致区间,并对其进行范围的缩小,使其满足题中的要求,对这种探究近似值的方法,笔者先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函数f(x)=lnx+2x-6在区间(2,3)内有零点,且f(2)<0,f(3)>0.这里的问题是,这个零点如何可以找寻出来?第一步:取区间(2,3)的中点2.5,利用计算器算出f(2.5)≈-0.084,f(2.5)•f(3)<0,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第二步:取区间(2.5,3)的中点2.75,利用计算器算出f(2.75)≈0.512,f(2.5)•f(2.75)<0,所以零点在区间(2.5,2.75)内.很显然,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不需要过多地讲解学生也能找到答案.教师在此处适时留白,学生有所感悟,促进生成.教师因势利导,继续分析理解“求区间(a,b)的中点方法x=a+b2”.通过思考、操作和讨论,转化和逼近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引申问题成为新的生成性资源,为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为生成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总之,创设合理而有效教学情境,精心解析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并适时地进行布白,可以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从而实现追根溯源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成.

参考文献:

[1]吴也显.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体系探微[J].教育研究,1998(12).F

作者:杨帆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