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12-31 11:06:03

导语: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1寻找知识的连接点,做好过渡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单是研究高中的数学教材,还应该包括深入的探讨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了解初中数学教材结构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状况分析高中数学教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换言之也就是要寻找初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连接点。需找知识的“连结点”也就是寻找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知识点,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拓展知识以满足高中数学课标的需要,从而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适应阶段。如果高中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及时的捕捉到这些知识的“连结点”,那么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而言知识的接受就会更加的顺理成章,也就能实现知识的自然衔接和拓宽,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2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循序渐进提高效率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并会以此经验为出发点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从构建主义的这一观点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和加深知识,逐步提高学生能力,对于处理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毕竟初中数学教学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数学学的初步知识以及生活应用,通常数学问题一般都很简单,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教师讲解例题学生多做练习,考试也就没有什么大问题。而高中数学教学则与初中数学截然不同,它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方法相结合,对数学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化的描述,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各部分知识联系紧密,如果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数学方法对待高中的数学学习,就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所以,高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扩展和加深数学知识,循序渐进的呈现数学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到“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如果对某门课程感兴趣,他们总是会积极主动的去探寻该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且始终对该门课程充满热情。所以针对高中数学知识相较于初中而言既严密又枯燥的特点,教师应在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上,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比如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勉励、启发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很快地与教师沟通心理渠道,进入学习高中数学的角色,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密切师生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恰当且贴近学生的言谈举止,是学生尊敬和信任教师,把教师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又比如说,在数学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新颖事例,使学生产生兴趣,,比如说适时地讲一些数学学家的故事或趣味性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虽有难度,但它却是有趣、有益的。总之,数学教师应该在衔接初高中数学教材是应该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帮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作者:邓金敏 单位:江西省吉水中学

第二篇: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对于学生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掌握客观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简言之,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明白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的特征和文化价值;(2)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们交流以及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3)使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建立空间概念,能够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感受到数学的学科魅力。这些发展性目标正是新课程核心理念的体现,为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明确的努力方向。数学观念看似无形却真实存在,它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数学观念不只在数学学习中体现,还有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毕业之后也许会因为没有机会运用数学而淡忘掉一些数学知识,但是数学思维却永远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并且会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受益终生。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获得数学理念。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把一些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在积极的参与和探索中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体现出数学学科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所以,不能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这样反而失去了情境教学本来的价值,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知识点很难和日常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放弃进行情境的创设,否则不但不能突出数学知识的学习,更会因为学生纠结于无意义的情境而限制数学思维的发展。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一定要创设情境,这是一种理念认识上的错误,我们要纠正这种错误,在数学教学中做到既能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又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根据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阐述性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毫无启发性的判断性问题。有效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大量的练习题上,题海战术使学生身心疲惫,学习成绩却不见提高,有些学生原地踏步,甚至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很多学生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题目只要出现了,不做就好像丢分了,心里觉得不够踏实;二是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是解决了难题,就说明自己的数学水平提高了,所以一直在难题、偏题里费尽脑筋。有些教师甚至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能做出难题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实际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题目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面对挫折时坚持下去的信心。在进行数学练习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习题,当堂训练,限定时间,学生独立完成。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还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想办法,探索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能体现出价值!

作者:王玉玲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任县中学

第三篇:任务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优势

1.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恨不得把知识一股脑“塞”进学生的大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等着教师公布答案。任务驱动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采取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师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解为几个适当的任务,学生通过分析任务、调动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知识点需要自学,教师只是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

2.学生学到了知识、方法及能力

21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任务驱动法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自主探索新知识;解决问题也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探索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架构知识体系的过程,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建立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学生接到任务后会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与同伴展开交流或讨论。自主探究因为少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

教师设计任务时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任务设计要明确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以及预期的效果,并且能够将任务转化为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

2.适度性

任务的难度和大小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只需花费较少时间以至于学生无所事事、盲目乐观,也不能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3.真实性

任务的内容既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又要设计出类似于真实场景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任务的完成中。

4.发展性

教师设计任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都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趣味性

任务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和激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出仿真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任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表象、经验及认识。在呈现任务时,教师可以把任务分成几个层次,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以“两点间距离公式”(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为例,教学目标是掌握平面内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了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出公式而不是由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笔者设计出分层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完成。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一环。小型任务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同桌合作完成,大型任务需要学生先分组探讨,总结出完成任务需要具备的条件、可能用到的知识点与方法及素材、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等内容,再协作完成任务。教学“等差数列”(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与特点,进而把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构成等差数列的模型,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型的任务,“科技场馆共有30排座位,第一排24个,前一排都比后一排多2个座位,请问科技馆共有多少个座位?第10排的中央位置是哪两个?”小组成员交流后,学生会认识到座位安排与等差数列概念之间存在特殊的关联,通过建立科技馆座位数的等差数列模型,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方向。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不仅需要不断地班内巡视,帮助学生解决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控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避免学生实施毫无意义的尝试,或者毫无头绪地乱做;而且需要适时调节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帮互学,协作完成任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需要联合同学一起帮助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绝不能越俎代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需要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借鉴分层教学的理念。

3.汇报任务,反思评价

任务完成后,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反思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通过交流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在这个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任务完成的情况并开展自我评价,再通过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进一步评价。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要尽可能发掘每位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

4.拓展任务,提升认识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发掘任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虽然这一步往往出现在课堂小结中,但是作用不可小觑,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进一步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集合与函数概念”(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入明确集合的概念,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后练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集合无处不在,请大家在课后仔细寻找哪些是集合,看谁说得最多、最正确,并能分辨出哪些是有限集,那些是无限集?”用以拓展和延伸课内任务,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使用任务驱动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点是任务设计,任务就是学生学习的蓝本,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把课堂教学的内容、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都融入到任务中。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呈现问题结果时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抢答题、必答题、辩论等。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比如,“函数奇偶性”教学的任务有:寻找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事物,并说出它们的对称特征。在分享的时候,学生展示的事物涉及汽车标志、建筑物、脸谱等许多领域,为函数图像对称性教学完成了很好的铺垫。

(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势必造成教学失控。

作者:陈友清 单位:莆田第一中学

第四篇: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性

一、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

要想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教师决不能自顾自地讲课,应该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索学习,学生一旦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教师应该懂得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多询问学生的意见,而不是生硬的把自己的解题思想灌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最后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至少都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教师应该合理的筛选和采用他们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带动学生积极的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分组讨论,一些学生面对老师可能会有所畏惧,对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往往不敢大胆的表述出来,而在同学之间反而能有什么说什么,这时候老师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而且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课后时间也一样,除了学习上的问题,教师还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喜欢老师才更愿意上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关心爱护好每一个学生,缩短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他们才愿意把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老师倾诉,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变学生不愿意学习的情况。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很多学习好的学生都有一颗充满学习热情的心,这样的热情往往基于学生自己的人生梦想,或者对知识的向往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们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将一台机器能正常运转的概率a称为这台机器的可行性,将由这些机器组成的一个工厂能正常运转的概率称为这个工厂的可行性。设有3台机器按照下面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成立两个工厂,如果构成每个工厂的每个机器的可行性都是q(0<q<1),且各机器能否正常工作是相互独立的,求每个工厂能正常运转的可行性。像这样的概率题,既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关,也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把题目出的更有趣味性一点,自然而然的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问题了,甚至可以让学生成为出题人,让他们自己来调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显。课后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作业,可以拿班里最近发生的事作为题目,比如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在整个年级里班级两两PK的篮球选拔赛某班获得第一名的概率,这都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学生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其实就是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按照课本上的步骤直接讲解就算学完了,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大大缺少了自学的机会,对新知识的理解有不到位的地方也就难以发现和纠正,所以教师在讲课之前应该让学生先预习一下新内容,或者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可以直接让他们自学,实在是不会了,教师再进行点拨和引导。例如在学生学会了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和基本的关系式后,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像"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或者"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这样的公式让学生自己去证明和推导,相信不论是证明出来或者没证明出来的学生对这个公式的印象都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推导过程的印象深得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帮助学生自我总结

高中教学阶段可以说是大多数学生的人生转折点,学生在此阶段也最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及时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心。学会自我总结可以说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奥妙之处,探索哪种解题方法的思路和技巧自己更擅长等等。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加强自己的不足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低分的考试成绩常常影响学生的斗志,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考试的试题写一份总结,归纳出自己考试主要的丢分点,甚至可以对比同学写的总结找到自己值得肯定和继续努力的地方,重新制定学习计划,改善学习的方法。多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案,把思路打开,加强自己的发散思维,这样遇到问题就可以把每个方法对比后,选择解题最快速的方法来解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其实在现在的教学中并未完全渗透,这样的思想很多情况下只是驻足在教师心里,而没有付诸实践行动。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全程积极参与了,教师不再唱独角戏,学生的学习的效率才会得到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进步,所以教师有责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因此教师也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真正的让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凸显自己的主体性这一目标。

作者:李秉福 单位:青海省湟川中学

第五篇: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要想学好高中数学,激发浓厚的兴趣是最有效的手段。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兴趣,应该从四方面来落实。一是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内容很抽象,都是一些数字符号,不容易理解,其实不然,数学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二是强化数学实践应用。许多学生对数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用处,事实上,数学知识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以前的数学教学与实践生活严重脱节,造成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没有多大用处。新数学课程改革下,数学教材有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重视数学的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三是引入数学实验教学。数学并不只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中,从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让学生在攻克数学难关中获得积极情感。数学知识具有宝贵的资源价值,学生可以在发现和创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数学之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创新,就是因为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斗志。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方法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法宝,学生只有在掌握方法的情况下,才能学会自己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有人认为,高中数学教学用不到“读”的方法。其实,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离不开“读”的方法,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理解数学问题所包含的内容,才会发现和归纳数学材料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含义,使学生懂得抓住重点去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理解数字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议”的思路。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探究讨论,尤其对于那些有争议的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提高能力。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我国古代教育中就非常重视“思“的重要性,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重要论断。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重点培养学生“思考”的品质,让学生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会辨析数学知识的难点,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质疑,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质疑的意识,在解完一道题时,总是没有自信心,只能向教师或者权威的书籍求证,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下去,会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高中数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真的找出了“权威”的错误,这对于学生来说将是更大的鞭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的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想法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的数学教材中,都有教法指导和学法渗透的内容,如在每一章都编排了“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等相关的知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读题的方法。读题并不是随意阅读,是让学生在读题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如果学生在读题中找到了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奠定基础。总之,高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数学教学思想,使数学知识能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王春峰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九中学

第六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一、数学有效教学内涵

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学追求,这在数学教学中尤为明显。而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在尊重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最少的精力投入来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有效学习的定义来看,其教学目标并不是只满足于单纯的知识记忆,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动手、实践、交流等能力的实现。根据其定义内涵来看,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开放性特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课堂更为开放,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出具有弹性的教学选择和组合,以此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其次,开放性课堂能够更好地迎合学生个体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下的数学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其不同于传统的数学统一教学形式,而是在更为开放的教学目标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具有反思性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教学是促进数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用来解决数学教学问题,而且被纳入到动态生成的有效性教学之中,从而让使得有效性教学具有课反思性特征。

二、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有效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习成绩。因此,在之后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实现有效性教学: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由于很多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加之数学有一定的抽象性,从而使得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进入到情境之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种从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教学方式,可以然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多姿多彩。例如在进行人教A版数学教学时,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出发点,列举出常见的现象,如教室几个平面和直线的关系,建筑设计中常见垂直的应用等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从而展开具体的课堂知识讲解,这样既可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关系,也可以从现象入手本质,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活跃数学课堂,创设开放教学环境。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单一枯燥的课堂形式还容易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而在新课标要求之下,为了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必须活跃课堂环境,形成开放动态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定相关的教学活动,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从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中,进行相关概念讲解时,可以利用谜语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如:市场无人无货(打一数学名词)——空集;春夏秋冬(打一数学名词)——周期;财大气粗(打一数学名词)——无穷大;停战谈判(打两个数学名词)——商、和等等。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综合。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还可以综合利用课堂讨论、课堂反思等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使得高中数学课堂能够更好地进行,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数学学习。

三、结语

数学是进行其他相关学科学习的基础,尤其是高中数学更是与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进行数学的有效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对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更好地认识,但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对其研究的加深,相信不久之后的将来,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定会迈向新的发展水平。

作者:周延社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海阳市第四中学

第七篇:新课改形势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

1新课改形势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

1.1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把基础性和发展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同时,新教材又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供大多数学生学习,又纳入了有一定难度的自修内容,便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

1.2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新教材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更加趋向于生活实际,更加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这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1.3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加入了一些探究性知识,增加了一些开放性研究课题,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新课改下创新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2.1创新教育理念。新课改倡导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关爱和关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

2.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新课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培训、进修、远程学习、与同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2.3开展互动式教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思路。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锻炼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间的团结,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4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片、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多媒体教学方式能节省板书时间,有利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辅助教学。如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时,学生可能想象不出其中的位置关系,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使立体关系变得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高敏芳 单位:河北省无极县职业技术中学

第八篇:高中数学应用导研式教学的实践

一、教研式教学的概念

教研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框架,然后学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探究框架,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问以及反思来对知识点进行研究。第一,导研式教学重视问题的内容,通常都是以发现、解决问题等形式来引导教学内容;第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导研式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最大程度的来熟悉自己如何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这很好的显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的主导地位;第三,具有导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起到指导作用,而更为重要的事,一定要尽可能的创建一个能够让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加强。

二、实施应用

(一)基本结构

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高中数学在是否能够运用好导研式教学的重要一环。而基本的框架则可以概述成“一个内化加上三个自然”。导研式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方面:第一,教师要提出符合课程内容的问题,以此来唤起学生主动去研究问题的兴趣,并且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学生则能够从中体会到探究过程的重要性;第二,用合理的方式去找出问题的答案,而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做好备课工作,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难点做好应对方案,这样就可以能够给学生创建一个探究的骨架,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答疑解惑。而学生需要更深入的去回忆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从中确定研究的方法、思路,为最终解决问题打好基础;第二,巩固内化迁移,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的找出辨析概念的材料,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具备闻一知十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此发觉到教学内容以外的其他的知识点;第三,要对问题进行扩展,而教师则要给学生设计出扩展的方向,整理好有关知识间的脉络,并教会学生对后续问题解决的能力。而学生一定要更深入的去探究学习方法,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二)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形式较为枯燥,风格也是千篇一律,而导研式教学则改变了这一现状,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教师最好要一定程度的缩减授课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加充分的去进行独立探究和互相进行沟通,以此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六问”与“三个理解”

在对导研式教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学生、数学以及教学做到充分的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且通常把这三项基本要求俗称为“三个理解”。而从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最为重要的环节则是理解数学。而在“三个理解”的概念中,则一定要用“六问”的形式去进行指引。第一,需要“六问”的引导,才可以更加深入的对数学进行理解,而这“六问”依次为:知识背景、经历过程、成长过程、知识间的脉络以及本质。因此,教师不要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是要更加深入的去掌握学生学习的整体方向,创建好教学策略,对可能要碰到的教学难题做好提前的准备。第三,在对教学的理解方面,教师要掌握好教学目标;并要充分的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把握好最为重要的知识点,并把其作为核心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多种需要来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案,而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更多的去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够对学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以后高中数学开展导研式教学工作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四)创新优化教学过程中的组织

依靠“六个问题”的协助,可以实现“三个理解”,从而可以让导研式教学的构建能够更好的开展。而相对于整个教学设计来讲,则一定要保证好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而且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掌握好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难点;还要避免出现教学时间与教学环节之间发生冲突,而且要根据有目的性的检查工作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若想让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得以实现,还需要一个科学的组织工作。此时,教师要尽可能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的去研究学习内容,以此贯彻好“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要更深入的去开创新颖的教学形式,并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去对学习方式进行创新;通过探究来制定教学导向,并且以教学导向来促进导研式教学的开展,并以此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关于导研式教学的更深入思考

导研式教学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形式,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以及创新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其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由教学内容的传播者转变成教学的引导者。根据自己所创建的科学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掌握好新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扮演教学合作者的角色,而不只是简单的作为答案的“终结者”。而以此同时,学生也要尽可能的体现出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角色上也要像思考者的身份转变,而不再只是作为单纯的“听众”。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应该更加深入的去对课程内容进行探究,不要再被动获取数学知识,而是要主动出击,依靠自己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去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而教师和学生只要都能完成这样的角色转换,才可以更加好的体现出研导式教学的成效,并以此提高学生思维、创新以及实践的能力,并为他们将来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能够了解到导研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问题,从而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以及实践的能力,并以此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努力,积极探索,让导研式教学方案变的更加完善,以此来提高高中数学的整体教育质量。

作者:郑建滨 单位:福建省顺昌一中

第九篇: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学实践方法

一、等差数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等差数列有效性教学过程对教授本质的忽略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及接受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细致的讲解。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方式难以与学生学习方式相匹配的难题,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太过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及铺设率,忽视了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和当堂消化能力,导致师生教与学的契合度难达到理想状态,教学效果持续低下。

(二)教学过程繁琐,教学结果不理想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是当今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选择的方式。教师大都以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知识平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点,忽略了等差数列知识的抽象性,繁琐的知识层次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长此以往,致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教学成果自然与日俱下。

(三)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培养不够

等差数列知识本身就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一大难点,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有效性学习就会成为空谈。传统的等差数列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对数列的计算能力和解题的正确率来判断的,较为注重学生在解题和计算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久而久之,致使学生更加注重解题技巧而忽略了对思维能力的锻炼。有效的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长久地维系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受效果。

(四)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等差数列教学的有效性

等差数列的难度是各大院校所俱悉的,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力避免以往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传统模式大都是教师全盘讲解,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缺少互动,从而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旨在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等差数列教学实践方法浅谈

将等差数列的学习回归于函数本身,不仅可以为等差数列的运算增加新的思考空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等差数列本身就是函数分支,将一个有序数列重新和函数联系起来,数列便可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的离散型函数,且随自变量的改变发生变化,若某数列公差不等于零,则当该公差为零时,该数列为等差数列。

三、结论

等差数列的学习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函数精华所在,让难点、重点更好的被学生所接受是当今以及未来教育界职责所在。学习贵有方,传统机械的学习机制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扼杀。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创新授课方式,吸取传统数学教学精华所在,不断开拓更易于学生消化理解的方法,才是当今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作者:郭永卫 单位:四川省广元中学

第十篇: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一、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

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是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当对落后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通过先进的教学思路、新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式推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而建设。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条件下产生的题海战训练方法和填鸭式授课方式,面对应试教育影响下产生课堂教学问题,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主要途径。第一,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并据此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通过对僵硬枯燥旧式教学的变革,实现数学教学课堂新鲜感的创造和学生数学知识兴趣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进行引导,最终实现提升数学课堂效率的目的。高中数学新课标的重要要求是高中教学思路的创新。第二,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从新课标要求出发,创新和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进而使数学教学方法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可不采用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通过改革和创新高数数学教学方法,满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需要。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所有学科学习中普遍使用的真理。具有兴趣的学生才能够实现自身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通过主动性的学习对数学学习中的兴趣进行探寻。理论性强、表述抽象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特点,这使得传统教学中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收获不大,很多学生也在培养自己的数学兴趣时也纷纷以失败告终。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启示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具体操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结合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对学生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特点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对其本阶段学习和接受知识的习惯方式的有效把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活动,进而突破乏味、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培养。第二,借助辅助教具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视频、图像等内容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利用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将数学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第三,对教学导入精心设计。高中数学教学需要良好的开端,通过这个开端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讲授的重点内容和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了解学习内容和产生兴趣后,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故事、人物、新闻等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引入到数学教学中。第四,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气氛。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不仅要负责数学知识进行讲解,还要通过自身广博知识、高尚品德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进行引导。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会不自主的效仿教师的言行和品质,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进而实现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的目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之一,能够积极的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高中数学教师不仅应当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终极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目的,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总结反思、独立思考是培养的重点。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当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形成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思维。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重点所在,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计划中纳入这两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进而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结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进行了研究,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数学教师能够加强重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建设,进而实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作者:白云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