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1-17 03:14:12
导语:合理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循循善诱,注意启发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对这些数学问题乐于探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都能使学生的探索能力逐步提升,并在这些探索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深入贯彻启发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逐步获取新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循循善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必修1第二章中的指数函数时,数学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解析式:y=2x;y=1.53x(x,x≤20);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两个解析式能否构成函数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与之前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这两个解析式是一个新的函数模型.数学教师通过对教材重点内容的解析,让学生对教材章节中的重、难点有基本的掌握.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
二、以问引趣,拓展思维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意挖掘一些新颖、具有吸引力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中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教学效率自然也会得到逐步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提问以“问”引趣,使他们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延伸与拓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必修2第一章中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先在黑板上画好长方体、正方体的三视图,学生必然会对教师所画的图形颇感兴趣,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知道长方体的三视图是怎样的吗?”教师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再结合教材给学生讲解知识重、难点,让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整体的掌握.教师根据所讲的知识点延伸到生活中的空间几何体,如圆锥的三视图、圆台的三视图等,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充满了学习的欲望.教师对学生提问,要注意引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方式都能得到逐步提升,思考问题逐步深入.这比起以往教师的一味灌输,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知识,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以问过度,突破难点
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在给学生传授新知前,教师要注意把之前讲过的旧知识进行回顾,以旧导新,再对学生进行提问,有效迁移,突破难点内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把旧的知识点作为前提,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到新知的课堂学习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必修1第一章中函数的奇偶性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函数概念、表示法、单调性与最大值,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函数的奇偶性是什么性质呢?”教师通过提问直接过渡到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函数的奇偶性,对函数的定义域有更深的理解.教师通过回顾旧知识,掌握新知识,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重点融入到新知识的思维中去,不仅可以助推学生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更可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消除学生对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异常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四、及时转换,注意灵活
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提问环节中,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这种提问的方式必须要与教学效果相吻合,二者达到统一.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的提问,将会浪费课堂的有效时间;如果只注重效果而忽视提问的方式,将会让学生非常被动.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必须要注意提问形式与教学效果相互协调、统一,及时转换提问方式,非常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必修2第二章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灵活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线与线之间除了平行、相交的关系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可能想不到其他的什么关系了,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疑问,给学生讲解线与线之间的另一种关系———异面.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有节奏地给学生讲解.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简单讲解;反之,如果很难的知识点,教师就要给学生仔细讲解,注意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在给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转换提问的方式,让提问方式与教学效果达到相互统一,既给学生形成了耳目一新之感,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掌握更多的知识,使数学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新奇.总之,课堂提问是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数学教师科学合理地掌控好这个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成长,不仅让数学课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更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作者:唐玉琴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
- 上一篇: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
- 下一篇: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