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5-09 10:44:16
导语:高等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等数学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是乏味且枯燥难懂的,课堂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但作为高校的基础必修课程,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有效性尤为迫切。教师应在课前对学生及教学设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数学方法的传授,加强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学生充分互动,课后进行及时全面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等数学;有效性教学;教学策略
高等数学在高校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是普通本科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工具,是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考研的重要课程[1]。如何才能使高等数学课程发挥其神奇的作用是值得每一位学生、老师思考的问题[2]。“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3]。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节奏,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在有效性教学课堂的学习态度转变,能够时刻影响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满足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加充满激情,投入更多的心思和精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4]。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提高高等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为各专业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1高校中高等数学的师生课堂现状
大部分高等数学课堂的开展围绕定义、公式、定理等理论进行讲解。课堂内容相比中学而言明显增多,知识点讲解进度快,时间长了学生会感觉到这种教学模式的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意义没有明确了解,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较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学习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1.1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及认知,考试成绩堪忧。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比较偏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对高等数学的不断改革中,高等数学的课时减少也使得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并不透彻。对于非常抽象的内容,学起来更是如同嚼蜡,再加上高等数学在其专业上的应用性并不及时,以致于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必要性产生怀疑。除了有继续深造考研的学生能沉下心好好学习之外,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去学习,平时对待学习持消极态度,考试之前临阵磨枪,高等数学的学习氛围较差,考试及格率低。很多学校对补考的监考松弛,重修更是形式主义,此举更加助长了学生对学习考试的无所谓态度。1.2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积极性有待提高,上课环节缺乏管理。高等数学所学知识点繁多琐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甚至很多时候迫于课时压力,课堂满堂灌现象也不足为奇,只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忽略了教学形式多样化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逐渐失去教学热情,提不起教学积极性,把课堂教学作为单纯的教学任务对待,应付了事。高校教师的教学就是一个良心活,很多老师因为没有责任心或碍于学校的制度或碍于现在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在课堂上缺乏管理,对学生上课说话、玩手机、睡觉之类的事情听之任之,这样的高等数学课堂会陷入恶性循环,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幅度降低。
2高等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这就在某种意义上对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压力也越来越大。任何情况下,教育对国家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背负着重大的责任。有效的教学不仅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至关重要,而且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完成一堂有效的教学,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对每个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以下将从一整堂课的前期准备、课堂实施以及课后及时反思几个方面探讨课堂的有效性教学:2.1有效性高等数学教学的课前准备。学生和教学内容是高等数学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每次上课之前都应该认真对待。对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情况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作精心准备。2.1.1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构成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清楚的认识文理科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对数学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如果授课内容涉及中学文科生学习的内容,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给予补充。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要提前将需要的内容整理好,借助相关沟通软件及时传达给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布置的课后练习进行及时批改,其他形式的课后任务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收、消化及应用情况,准备相应的课堂内容。2.1.2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作出安排合理、进度适宜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选取教材上适用学生数学基础的教学内容。由于高等数学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大于初等数学,其中很多简洁的知识点包含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教师应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全面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堂的随堂练习题,这些练习题跟所学知识点要有不同程度的对应,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2.2高等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施。在精心的课堂准备基础上,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是教学的主题,而高校的课堂教学是更加至关重要的问题。2.2.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板书讲授为主的传统单一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给人的印象总是枯燥难懂。在当代信息化时代下,使用多媒体演示已经是常见且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手段。高等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空间理论知识,这些内容的讲授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无疑是更好的授课方式。另外,很多依赖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应运而生,这些学习平台的诸多功能可以实现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比如,借助学习平台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所学知识主题讨论、选人、抢答等多样教学活动,对参与的学生加分奖励。让学生将课堂练习的答题内容到学习通主题讨论板块,教师可随机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这样可以尽量多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多数学知识是在实际生活的需求下产生的,最终也应该应用到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如果能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多带学生见识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不仅可以很好地展示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看到数学理论知识广泛的生活应用价值,同时也能够轻松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比如在定积分的应用中,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拿来求解面积,在函数的最值中让学生尝试设计最节省原材料的饮料瓶形状等等。2.2.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数学方法的传授,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多时候,枯燥的数学证明也好,数学公式推导也罢,并不是为了证明、推导本身这个工作,而是要跟学生强调这其中的数学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应用数学知识内在的数学方法。让他们更加清楚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方法的价值,改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重要的是,由这些思想方法培养出来的思维能力和素质,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2.2.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满堂灌”的现状比较普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很难融入课堂内容,导致课堂气氛紧张,教学失去了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针对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高等数学知识本身的高难度、高度抽象容易使学生听课精神不集中。如果在学生状态不好的情况下继续讲解,那么会导致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逐渐掉队。这个时候不如引入一些生动的例子,讲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适时调整课堂节奏。2.3高等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课后反思。前期的教学准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调整,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学生是高等数学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应时刻关注并反思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基础以及学习困难,并对以后的教学作出相应调整。众所周知,高等数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上具有潜移默化且深远的影响,这并不是体现在学生学习到了多少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更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掌握了灵活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透过知识本身给学生挖掘其中的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思想更为重要。教师在数学方法反思的基础之上及时对以后的教学设计作出修改,为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供更多的可能。
3结语
高等数学是几乎所有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为此作为高等数学的任教教师,责任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形式丰富多彩。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不同的优秀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高等数学的学习有效性。进而发挥高等数学课程的神奇作用,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完整数学知识体系,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及逻辑能力得到强有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俊林.高等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6):149-150.
[2]江雪萍.高等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探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17-22.
[3]王喜建,欧见平.关于改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3-4.
[4]叶秀斌.浅谈高等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48-49.
作者:裴利丹 杜珺 单位:1.合肥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 2.淮南师范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
- 上一篇:课程思政与高等数学的融合策略
- 下一篇:高等数学理论与实训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