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11-03 02:36:27

导语: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注重课堂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语言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些学生反映课堂学习活动较为枯燥,基于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改善这种问题,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注重课堂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知风格是长时间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主学习习惯,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及认知行为.认知风格的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性格特点,“满堂灌”普遍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激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班教室的窗户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窗花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引入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展示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群体认知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开展数学课堂指导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班级中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按照1∶2∶1的比例进行合理分组,布置合作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习题:(1)某卖场中夏季新装需要进行调价,按原价的8折进行售卖,此时商品的利润率是25%.如果羽绒服的原售价为194元,商品的售价为多少?(2)小明存入银行172元,年利率为x,三年到期,本息为y元(以单利计算),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组织每个小组进行答题.合作学习的方式,满足了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注重语言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并巧借积极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竖起大拇指等行为对学生进行赞扬,采用“请”、“谢谢”等话语表示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教师还可以采用“你表现的太棒了,希望你下次继续加油”等话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班级中的学困生,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性格特点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指导.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被赞扬、喜欢竞赛的特点,开展每周回答问题小达人的比赛,记录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每周回答问题最多的学生获得奖励等.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改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语言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平台,促进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多元智能的发展.

作者:李中清 单位:江苏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金庆莉.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认知风格的群体倾向性———基于高中文理生认知风格调查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2,06.

第二篇:初中数学“学、启、练”教学模式的运用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初中数学担负着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任务,既是对小学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还要为学生将来的高中数学学习,甚至大学高数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教学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引入“学、启、练”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学、启、练”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启、练”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老师对学生的启发环节、学生做题练习巩固的环节。其中关于“学”环节具体指,学生通过教师或者数学工具书中编写的预习知识点,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要熟悉知识点,还要通过查找问题、质疑新的知识点的方式,促进知识的增长。关于“启”环节具体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后,老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点,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关于“练”环节具体指,老师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汇整、综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而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启、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学能力才刚开始培养,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制定相关的计划,让学生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同时,允许学生在自学环节中借助工具书或者老师编写的导学教案进行学习。例如,题目一: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在自身编写的导学教案中这样设计。首先,画出一条线段,然后,在线段中的某一位置上用蜗牛对其进行标注,记为点A,如果点A在左边,则表示负数,在右边则表示正数。现在蜗牛开始以一分钟爬行3cm向左边移动。问题,4分钟后蜗牛爬行到了什么位置?在线段上进行标注,并写出负数答案。通过上面例题可以看到,老师在编写该导学教案时,不仅涉及到了有理数中的负数、正数知识,还通过小动物进行情境设定。通过老师这样的设计,使得导学教案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变得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通过导学教案对新知识的预设,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上一环节的知识预热,许多学生都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初级的掌握,然而,这种程度的学习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挖掘。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对教学内容、解题方法的明确。值得注意地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能把时间设置过长,最好控制在15分钟左右,围绕重难点进行讲解。并且,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导学教案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解答。例如,题目二:首先,画出一条线段,然后,在线段中的某一位置上用蜗牛对其进行标注,记为点A,如果点A在左边,则表示负数,在右边则表示正数。问:(1)蜗牛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右移动,3分后在什么地方?(2)蜗牛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左移动,3分后在什么地方?(3)蜗牛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右移动,3分前在什么地方?(4)蜗牛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左移动,3分前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发现两个正数相乘或者两个负数都可以得到正数,但是一个正数或者负数乘以一个负数或者正数就只能得到负数。关于学生这些疑惑,老师就可以根据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对学生进行重点以及难点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理数乘法的关键问题。

(三)“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在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集中学习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夯实和巩固。值得注意地是,教师在为学生安排练习题时,要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点,对新知识和旧知识都要进行有效融合。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安排后续的教学计划和工作。例如,题目三:某地气象统计资料表明,高度每上升1km,气温就降低5°,现在地面气温是32°,则10000m高的气温是多少?在这一题目中,不仅仅包含有理数的乘法计算,还有减法运算,其计算步骤也较之前更为复杂,而且题目当中还涉及了单位的换算,加大了题目的计算难度。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不仅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还巩固了新知识,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结束语

通过“学、启、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可以知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光胜 单位:日照市岚山区中楼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谭华勇.“学、启、练”三步六环节主体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5:42-43.

[2]黄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实践研究[J].赤子(中旬),2014,01:143.

[3]李守霞.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业批改和讲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95.

[4]程程.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88+92.

[5]袁碧.“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初探[J].成功(教育),2012,18:206.

第三篇:初中数学“共生”教学探讨

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数学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可以将情感融入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情智共生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具备一定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数学;“共生”教学;初中数学

“共生”教学指的是,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下面就初中数学“共生”教学谈点体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数学的关系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决定了学生对于该学科的爱好.比如,常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学生因为对某个教师的偏爱,从而学习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格外优秀.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建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多的好感,与学生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学生与数学的关系也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比如,学生如果意识到该门学科比较有趣,就会对它更加好奇,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该门学科的知识水平.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对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是极为重要的,是情智共生的前提.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介绍拉近自身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笑话,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好感度,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对于该门学科的了解,结合实际生活,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的闪光点,也可以讲解数学概念的来源的小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感受到数学比较有趣.同时,在讲解相关典故时,教师表现出来的专业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数学情境

情智共生中的情,不仅表现在师生感情和学生与学科的感情,还包括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的感情.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的高低,是由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决定的,也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的关注,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而投其所好,讲授数学知识和内容,等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学习氛围,并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建立数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例如,在讲“走进圆形世界”时,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圆的形式或者说明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圆有哪些等形式,使学生对圆进行思考.由于圆在实际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镜子、水杯、花瓶等,因此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从而踊跃发言.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圆的特性,包括直径与面积的关系、圆柱体的面积公式等,建立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数学情境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特征等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有关圆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对于有些学生而言,初中数学过于枯燥,难度较小学数学而言也更大,因此学习热情逐渐降低,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和消极.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可以通过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耐心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和概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绘制出各种图形的变化,包括图形的旋转、图形的中心对称,绘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的原理和形成,各种图形之间的异同.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在黑板上绘画、讲解,而这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教学形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使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更加热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陈玉霞 单位:江苏盐城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李运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汝海成.初中数学新授课学案导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Z2).

第四篇: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和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认真贯彻导学互动理念,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对导学互动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性探讨。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

导学互动主要是指引导学习结合集体互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以教师适当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学习,从而实现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导学互动可分为4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引导学生自学提纲,数学教师可设定一个趣味问题情景来引出本次课程需要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实行原先设定好的教学提纲;第二个步骤为小组合作及交流,这个步骤主要是指学生在独立完成提纲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再进行师生之间的讨论,数学教师需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实现在互动中解决问题;第三个步骤为引导归纳知识点,教师可在课堂中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大概的归纳,再适当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所学习的知识点;第四个步骤为教学反馈练习,第四个步骤同时也是导学互动的最后一个内容,同时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含课堂中的训练、练习以及教学反馈指导。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大多数学生具有多疑并且自负的特点,如果数学教师仍旧采用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等,学生很难掌握知识,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往反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方式,通常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级划分。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理念是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在课堂中能够自主进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再请教老师,学生能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以及学习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

三、“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互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动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同时互动也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的重点。有效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互动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让学生拥有自行思考的动力和时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此可知,导学互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来解决抽象的数学题,从而让学生能够提升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2.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导学互动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以及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需要为其指引正确的道路,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感受合作学习的欢乐氛围,自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设计轴对称图案”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轴对称图案时,发现了什么问题”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各自在设计的图案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发现的问题,随后让各个小组派出代表来说出小组总结出的答案。评选出讨论相对积极的小组,并给予表扬,对其他小组予以一定的鼓励。从而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导学互动倡导学生为主体核心,在该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听”、“写”、“说”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中,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教师可将出现的问题仔细记录下来,随后对问题进行整理。在下一课堂中将这些整理好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导学互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所改善,让学生不再对老师产生又敬又怕的心理,在发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向教师提出。而同学之间的感情也会有所促进,让学生明白互帮互助的意义,从而在学习上实现共同得到进步。学生还可以在讨论中取长补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金英 单位:昆山市锦溪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老师也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灌输学生,导致初中数学学习效率低和有效性差。那么对于初中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来说,它不但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更能够让老师从学习的过程、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去全方位的评价每个学生,针对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也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能够自觉和自强的进行数学学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全面高素质人才。

一、对定理和法则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中,老师总是把初中数学的概念和定理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达到记忆为目的,其实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学生记忆的在深刻也会有忘记的时候。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定理和法则来说便是注重数学家总结各种法则的过程,重视过程论,等于再现数学家们得出定理的过程,这样学生真实的感受了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永久记忆和灵活运用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时,那么传统的教学便是告诉学生正数便是若一个数大于零,则称它是一个正数;负数便是若一个数小于零,则称它为负数。那这样学生死记硬背对学习灵活性是没有帮助的,老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再现总结概念的过程比如:“现在有两个温度计,温度计液面指在0以上第5刻度,它表示的温度是5℃,那么温度计液面指在0以下第-5刻度,这时的温度如何表示呢?”这时学生们纷纷说-5℃,所以便引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了数学知识,只要老师长期坚持下来,便能培养学生养成对定理和法则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为学生创建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便是引导,引导的作用相当重要,所以老师一定要有方式方法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和交流是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合作与交流中对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认知和巩固,当然探究性学习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竞赛、等等方式,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分析、讨论和总结,从而获取新知识。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要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多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初中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成长和进步。初中数学这门课程思维度较高,如果进行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便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方式和解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既能成为好朋友更可以更好探究性学习的好伙伴。比如在学习《轴对称》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5组进行合作探究,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轴对称的定义。首先要求这5个小组课前分别准备一些图形卡片,有窗纸、文具盒、面具和三角形纸片等学具,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问题1.这些纸片都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有这些特点?5个小组带着疑问和目的性进行合作交流,带着疑问纷纷忙着探究起来,有的进行纸片的折叠,有的进行计算,有的进行讨论,最后每一组都有一个代表进行描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是老师便可以在其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对结论不正确的小组进行鼓励,以期望下次能探究出更好的成绩。

三、对实践作业进行探究性学习

根据我自身作为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们之所以在课堂中不喜欢实践作业,是因为课堂中的习题和生活实际相关性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没有那么浓厚,所以老师在进行实践作业探究性学习时,可以改变思路和生活相关性高的一些题。比如在学习《轴对称》之后,可以组织全班学生给班级进行实际的改造,打造一个生机盎然的班级氛围,墙面和窗户两面都可以化成对称的图片或者轴对称的图片,这样学生不仅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更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究性的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便是学习和实践等等方面都以学生为主的,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生,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当然老师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具有引导性,让初中生在正确的探究性道路上发展。逐渐能够达到好的学习成绩、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数学综合素养,是老师追求的目标。所以只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打造好的学习氛围,便能够帮助初中生学好初中数学这门科目。

作者:周光生 单位:南康区太窝中学

参考文献:

[1]高永红.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策略及案例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年09期

[2]栾晓峰.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4)

第六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情,整合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概述

1.分层教学的概念.为了让分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明确什么叫作分层教学.学生的非智力与智力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让学生都有进步,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教师要整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如此,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由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同,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师应实施分层教学,在最短时间内,努力让学生共同受益,并且遵循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原则.

2.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吃力,基础好的学生越学越喜欢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制定恰当的学习规划与目标,在大体把握教学方向的情况下,从根本上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就是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整合教学资源,让初中数学教学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1.学生分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成绩,从提高学习效率的层面对学生进行分层.受学生的心理、生理与性格等因素影响,学生主要分成三种情况:A种学生:智力与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B种学生:学习相对自觉,基础一般,成绩中等,但是有很好的自觉性.C种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基础扎实,具有拓展与创新能力的学生.

2.分层备课.分层备课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来看,需要整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现实状态,设计分层教学过程,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拟定对应的教学目标,明确哪些是层次目标,哪些是共同目标.对于A种学生,给予更多的指点,设计的问题梯度稍缓、问题简单,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重在培养基础与学习方法;对于B种学生,设计的问题难度适中,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灵活应用,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C种学生,设计难度偏大、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灵活应用,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实施坡度小、起点低、立体多层次教学.同时让课堂提问富有层次性,让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由C种学生解答,最简单的问题由A种学生解答,难度适中的问题由B种学生解答.如此,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以便激活课堂.例如,在讲“判定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三角形两边相等,所对应的角是否相等?说出逆命题;评判逆命题真伪.这样,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大胆的类比与想象中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之中.

4.分层训练.课堂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且矫正、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变成技能,达到反馈信息的目的.在这期间,还应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学生选择,在由简到难的情况下,生成有效的学习梯形.5.分层作业.作业能说明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状态与情况,所以作业应该从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对于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难度、体量的作业,具体分成选做题与必做题.必做题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而选做题可以不要求全部完成,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完成.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思考

1.把教材内容作为根本.一旦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那么教学就失去了可控性,甚至影响预期效果.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根本,在明确教材内容的同时,设置恰当的层次,优化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结合教学目标,优化与辅导分层.在分层教学中,除了要整合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内容进行分层,具体包含教学辅导、作业安排等.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提高分层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优化教学目标与设计过程.

作者:吕倩倩 单位:江苏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力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仅是学生专注听课的体现,还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思考的表现.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期,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都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便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途径.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合理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师生形成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激励的方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同深受,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自己不理解的疑难点提出问题,比较学生谁提的问题质量高.有的学生提出:怎样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提出: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等等.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大胆质疑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表现好的地方进行强调,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继续提问.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立刻给予回答,而是将这样的机会留给学生,提高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变化教学形式,激起学生质疑的好奇心

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是提出质疑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出奇不意地运用多变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思维意识.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坐标系的表示方法,教师可以采用错误的表达方式来激发学生提问的意识,即教师在练习题中表达地理位置的坐标系中故意出错,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坐标系的表达,故意将地理位置的坐标正负颠倒,实现对学生的提问意识的考查.果真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虽然不敢十分肯定,但还是提出了疑问,认为老师的表示方法与课堂讲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这种发现错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主动提问的一种方式,同样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提问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留什么作业,学生就做什么作业,完全在教师的安排中形成学习模式,没有主动性,更没有创新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提问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一目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在图形中找出各类的角,并表示出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学生首先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合作才能快速解决问题,然后根据什么标准安排每个人的任务,最后是掌握判断这些角的标准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实现意见的统一.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结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探讨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运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大胆提问、勇于探索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主动提问的乐趣,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继续提问的内在动力,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学习热情,主动提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函数及其图象”时,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函数曲线的类型有几种?这些不同类型的曲线反映出什么样的数学变换规律?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准确的评价,并逐步引导学生向知识点上靠拢,并借助知识点的讲解开始新课的导入.在教师表扬学生勇于提问的时候,也对其他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起到典范的效应,便于提高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综上所述,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需要丰厚的知识基础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观察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知识学习的需求,以此为根据作为教学方法的调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秦燕 单位:江苏常州市同济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得到完善,让他们具备更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中数学教学是实现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更加全面.下面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谈点体会.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经常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忘记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能够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总结经验以及教训,改善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构建新颖的数学解题思路,实现创新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利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预习是各类学科深入学习的基础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下一节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预习,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出自己特有的问题.当意识到问题出现时,学生就会刻意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当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学生就会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去思考:我是怎样解决数学问题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在一次次的预习环节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反思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讨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对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多次的检查验证,在归纳数学经验以及解题技巧的过程中对自己探究问题的流程进行细致的反思.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在讲“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演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属性.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出示等腰三角形的物件,如流动红旗等.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点?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又是怎样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通过直尺测量以及量角器度量等途径对周边等边、等腰三角形的事物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学生客观地总结出:等腰三角形两腰长度相等,以及有两个底角度数相同;等边三角形满足三边长度、三角度数均相等的条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充足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思考:怎样判断一个三角形属性呢?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以及反思,比较笼统地归纳出等腰、等边三角形判定的定理以及依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以及探究的兴趣;利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方式,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所以说,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一部分应归功于教师的引导方向.

四、通过习题演练,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当学生树立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观念以后,就应该意识到只有通过习题演练,才能使自己的数学知识得到强化.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明确的是,盲目地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是没有意义的,应该不断地对错误进行反思,通过查阅数学资料挖掘问题的根源,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在做题时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试问自己在本单元的数学学习中产生了哪些错误的思维.在练习习题后,学生应对经典题型进行抄录总结,写下自己的反思过程,同时制定自己特有的数学学习策略.学生可以在每周一的自习课堂上拿出30分钟的时间对经典题型进行翻阅,达到二次反思的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练习过的习题进行反思与回顾,在巩固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数学学习方法.可以说,通过练习数学习题的教学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很难全面地领会教师传授的知识,因而反思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优化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达到对数学知识深刻记忆的效果.同时,学生对数学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变得更加广阔,为以后的学习生涯铺路垫石.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思能力的培养推动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

作者:陈丽红 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姜灶中学

第九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与自主学习精神.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与调控者,负责确立教学目标、分配学习小组,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组间同质能够确保各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均衡,使各个小组间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实现公平竞争;组内异质能够实现优等生带动中差生,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与合作,推动学习进程.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各小组分配学习任务,让各个学习小组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任务.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探究勾股定理的含义,在课堂上安排各个小组在内部进行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阐述自己理解的勾股定理的含义,对于如何证明勾股定理这一较难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交流与探讨,使学生获得更多思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组成员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以优带差,不仅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还能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分类”时,对于“三角形中已知其中的一个角,如何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哪一类三角形”这一问题,很多学生不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已知的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钝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这一看法,有的学生并不认同.此时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当已知的角是直角或钝角时,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但若已知的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对于这一问题,组内有学生仍不太明白,那么可以让组内其他理解的学生向其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成立学习小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需要成立学习小组.这就需要教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包括班级人数、学生个性特点、学习状况等.成立学习小组,教师要均等地分配小组成员人数,并在每组中推选出一名小组组长.同时,不能由学生自主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分配,确保每组成员的情况均衡.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以及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后,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员搭配,让小组成员之间实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2.加强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加强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与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加强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让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竞争,看哪个小组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在竞争的氛围中,学生容易产生好胜心,并认真、努力地计算答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异常活跃.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成立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作者:唐渝波 单位:成都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莫萍春.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22(06).

第十篇:初中数学作业布置及评价有效性研究

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初中数学的重点环节,作业设计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综合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优化作业设计内容、结构及其层次,使作业符合教与学的要求,并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帮助。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在分析数学作业布置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就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具体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数学作业布置有效性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

这个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把基础知识掌握了,才能完成更高难度的。数学作业的布置不仅要重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同时要结合数学教学过程方法,重视数学基本技能和拓展技能的训练。

2.自主性原则

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业的主动权要交给学生,才能激发起其探究的热情。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或者自己设计作业。

3.趣味性原则

这个是针对防止作业过多,让学生劳逸结合,做作业感到有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在作业设计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作业的设计上要新颖,能够吸引学生。

4.实践性原则

这个是针对作业的实用性,不能脱离教学实际,不能布置一些过高难度的作业。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性。在学习中如果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动力,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5.差异性原则

这个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置的,不同的学生由于基础的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作业的布置也要因人而异。数学作业的布置,要有统一的要求,也要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作业。因为班级里学生的数学水平存在不同,在作业布置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因人而异。作业的设计要有层次,程度不同,作业要求也要有所不同。否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布置较大难度的作业也是无济于事的,起不到任何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初中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方法

(一)精讲疏导,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而传统课堂作业设计及讲解方式受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将学生作为完成课堂作业的主体,将课堂作为学生发挥的舞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时间。

(二)因材施教,多元设计差异性数学作业新课标倡导学习是建构过程,学生利用外界环境和条件获取信息,再主动建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完成。但是许多教师往往采用相同的作业设计和单一的布置作业。这种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容易滋生枯燥乏味情绪,因而不愿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笔者根据学习目标情况,尽可能的在作业设计上做出适当调整。

作者:王汉平 单位: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