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讨论文
时间:2022-05-11 09:19:00
导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数学,其丰富的内容,无限的包容,广泛的应用,现实的背景,悠悠的历史,巧妙的方法,和谐的美感,…,为我们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的情感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实施新课程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置多种教学情境,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富有情趣,使学生真正乐学、成功。下面谈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所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例如初学立体几何时,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的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如在讲二面角的定义时,当拖动点A时,点A所在的半平面也随之转动,可联系“翻课本”这一动作来形象理解----即改变二面角的大小,图形的直观地变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这样,把问题设置于真实情景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又如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A方案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B方案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C方案两次都打折销售,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可归结为比较与大小的问题,用特值可猜测,即。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产生浓厚兴趣,联想相关知识,数学建模,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二、创设悬念情境,使教学始于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易对悬而未觉的问题产生兴趣。设置悬念情境,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撞击学生的求知心灵,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在课堂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奖励他,向他承偌全国的金银财宝任他挑选。而卡克只提出一个要求,在他发明的象棋棋盘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小麦,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简单。而通过计算,小麦数量大得惊人,若将这些粮食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三厘米厚的一层!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去计算这些数字,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的问题形成悬念。这样一来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听下去的心理,从而带着一种心理的渴望去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的。
三、创设趣味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趣味是教学的佐料佳品,它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机械知识变活,深奥数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抑制学习中的疲劳,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给学生留下生动鲜活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在平面上可通过“一个方向和一个距离”来定位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形似“蜘蛛网”的同心圆系,利用这一直观图形诱导学生说出“蜘蛛网”,并指出这一“蜘蛛网”上有一蜘蛛(位于同心圆圆心),发现网上有一虫子,试猜想,蜘蛛如何确定虫子位置,并立刻捕捉到呢?利用该问题引导学生说明蜘蛛可能是通过判断虫子的方位及到虫子的距离来确定位置的。再结合军事影片中,炮兵指挥官向士兵下达:“东南方1000米,放。”这也是运用的一个实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显得自然直观风趣有味。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趣味实用情境,能够把陌生变熟悉,深奥变浅显,机械变生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顾不及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适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产生障碍,形成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可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此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这时的教学效益最高。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
例如:求函数f(x)=的值域。(投影某生作业过程)
解:设t=sinx,原函数变形为:
y=
由△≥0即≥0得
然后师生探讨此解法有无遗憾,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发现需考虑t的范围。由此可总结强调:用换元法解题时,必须考虑引入新元t的取值范围。问题容易出错,主要是因为学生思维定势所造成。又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a<1,而忽略了a=0的情况。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五、创设期望情境,激励成功
新课程数学教学要求老师在数学教学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对学生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的信念,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材”,不应轻易给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古语说得好“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要求教师将真诚的期望有意识的通过各种表态微妙地传递给学生。
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若学生回答不畅时,给予诱导、期待的情感,起到激励效应;若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赞许的情感,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发他们更强的成功欲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讲求教学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老师永恒的追求。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数学知识,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依靠老师的不懈努力和智慧。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让老师和学生在艺术的情境中,一起享受数学知识,一起享受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奚定华.M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郑毓信.M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 上一篇:数学教学方法分析论文
-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贷款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