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激活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11 08:32:00
导语:数学课堂教学激活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随着课程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说到底就是激活课堂,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新课标也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激活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促成学生自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课时,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感觉到“循环”的内涵。出示一个时钟,让学生回答:“时种是怎样转动的?”然后拿出一张课程表再问:“你们的课表为什么每星期都可用?”教师边提问边演示,使学生看到,时钟始终按照一个方向从1~12,再从1~12不断重复出现。课程表是照表上的课程重复使用的。这种直观情景有利于很快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次,在学生学习中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场景,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分组进行切土豆活动,在切、摸、指的活动过程,学生不但把握了知识点,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的真切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
二、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三、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这里,教师要做好两件事:(1)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2)让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情感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的学习。由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相待,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真实地向学生敞开,促进师生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动机,使之在学习中增强内心体验和心灵的感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实践操作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课堂作为有着各种差异的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显然在客观上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些学习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可能对某些学生是适合的但对另一类学生却不一定适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研究每个学生的背景、兴趣、优势智力所在,努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创设多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都能自由选择并进行一种最适合于他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有这样一个环节:有一张长方形的纸,长4分米,宽3分米,要求用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量出这张长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进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课前有意识地让每个学生只准备6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不够摆满整个长方形。这样在推导公式的过程,就会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学生不用小正方形摆,因为已知长方形的长4分米,宽3分米,发挥想像力就可以知道每排摆几个和需要摆几排;第二种方法,只摆出一排一列,再发挥空间想像力,也可以知道每排摆几个和需要摆几排;第三种方法,与他人合作,或主动向其他同学借来一些小正方形,把小正方形放在一起摆,摆满整个长方形后,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动手操作之前,可提出一个建议:你们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不用;这个建议好像无足轻重,实际上是教师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找“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在这种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将得到较大发展,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在传统教学中,不少学生的学习却只是生吞活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已经固化并奉为“真理”的东西,他们的学习没有经历深刻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新课程改革力避传统学习的弊端,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在教学“利息、利率”这一内容之后,及时安排以下实践:(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再如学习了比例尺,可以让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尺设计一张自己房间的平面图,或根据中国地图测算一下武汉到某个城市的实际距离,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计算出旅途的时间等等。如此在实践转化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的认识结构从猜测、模仿到灵活运用知识,促使学生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由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确定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广泛搜集资料、解决现实问题,从中获取知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将在课堂和书上所学的知识及时转化运用于教室外等其他场合,让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力量,自然长出学习的激情。
- 上一篇:国税干部廉政事迹材料
- 下一篇:国税局服务厅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