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
时间:2022-02-21 10:12:02
导语:浅析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系统梳理了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发展,提出了当前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环节,为今后标准的制修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
1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
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发展是与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和农村水利建设状况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基本上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我国还没有一部符合国情的农村水利技术标准。20世纪50年代,在农村水利的灌排工程规划设计中,主要参考使用当时(前)苏联的有关设计规范。20世纪60年代,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和已达到的技术水平,有关主管部门曾组织一些单位,分别编制了东北以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但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审定和颁布。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总结我国灌溉排水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提高设计技术水平,原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管理局委托陕西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与农田灌溉有关的《灌溉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并于1984年由水利电力部颁发试行,成为我国第一部农村水利技术标准。该规范为部颁标准,对于统一和发展我国农田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规和规章,掀起了一个编制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喷灌工程建设蓬勃发展的需要,编制了水利行业第一部国家标准《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对指导我国喷灌技术的有序发展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农村水利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农村水利有关的标准大量编制,共计有《喷灌用自应力钢丝网水泥管》(SL11-90)等31项标准,是农村水利技术标准高速发展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高质量发展。2000年,水利部在清理整顿现行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01年版),提出了由专业序列、专业门类和层次构成的三维框架结构,该体系表共列有已颁、在编(含在修订)和拟编的水利技术标准615项,其中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共有54项。54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中,已颁标准24项,拟编标准14项,起草标准10项,拟修订5项,送审1项。24项已颁标准中,灌排中心作为主编或者参编单位的标准只有6~7项。2006年,水利部对该体系表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08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该体系表共列有已颁、在编(含在修订)和拟编的水利技术标准942项。其中,农村水利技术标准有75项。75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中,已颁标准22项,在编标准27项,拟编标准26项。22项已颁布标准中,灌排中心主编的标准已经达到13项。2014年,为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满足水利改革发展对标准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水利部修订完成了2014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该体系表共列有已颁、在编(含在修订)和拟编的水利技术标准788项。灌排中心根据全国农村水利技术和材料设备发展的现状,配合农水司,组织专家对原标准体系内外的85项标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通过补充、合并、删除,最终确定31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列入新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31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中,灌排中心主编标准达到25项;31项标准中有26项已颁标准,其中22项标准是由灌排中心主编的。
2存在问题
我国农村水利技术标准虽然较好地促进了我国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但是与我国农村水利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灌排中心自2000年以来就开始系统整理农村水利的各项标准,承担了多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目前,在标准制修订上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尽快修订完善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现行《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2014版)对原有的标准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将许多标准进行了删除、合并、吸纳,例如:《泵站安全鉴定规程》修订时将合并《灌排泵站机电设备报废标准》部分内容;《泵站安装及验收规范》修订时将合并《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程》和《潜水泵站技术规范》的部分内容;《泵站技术管理规程》(GB/T30948-2014)再进行修订时,将合并《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程》(GB/T50510-2009)《泵站计算机监控与信息化系统技术规范》(GB/T583-2012)《潜水泵站技术规范》(SL584-2012)的相关内容;《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58-2009)修订时将合并《节水灌溉设备水力基本参数测试方法》(SL571-2013)、《微灌用中小型移动式收不机组》(SL480-2010)相关内容;《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2010)修订时合并《机井井管标准》(SL154-2013)相关内容;《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程》(GB/T50363-2006)现已完成报批稿,再修订时将合并《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通用图形符号标准》(SL556-2011)相关内容;《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修订时合并《节水灌溉设备水力基本参数测试方法》(SL571-2013)相关内容;《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修订时合并《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423-2008)、《大型螺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989-2014)相关内容,修订后将改名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2010)修订时合并《渠道防渗材料性能指标及其检验方法》(国标报批)相关内容;《牧区草地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SL334-2005)修订时合并《风力提水工程技术规程》(L343-2006)、《光伏提水工程技术规范》(SL540-2011)、《牧区草地灌溉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程》(SL519-2013)、《节水灌溉太阳能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范》(SL19647-2013)相关内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2014版)中农村水利标准精简到31项,标准整合的项目比较多,因此应加快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2.2标准制修订中缺少与当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指标
现行农村水利标准中有的技术指标大多是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的,与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有些技术指标系统性差、变化较大。但是,现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由于缺少水利标准化的研究经费,仅仅对标准本身进行修订,对标准中涉及的一些试验性的指标,也只能是凭借专家经验进行修订,直接影响了标准制修订的水平。我国幅员辽阔,现行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指标主要以北方为主,对南方的自然条件与特点考虑的不太全面,没有因地制宜的反映各地的差别,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适用性,以致有的技术指标定得太笼统,有的指标难以达到。例如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率,全国只按大、中、小和井灌区提出统一的指标值,而没有考虑南北方的差异,南方地区山丘多,盘山渠道多,耕地分散,渠道输水距离长水量损失大,难以达到相关标准中规定的指标值,因此应按南方和北方、山区和平原灌区进一步细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现行农村水利标准中有关小农水工程的技术指标相对比较少,如南方很多小渠道采用水泥空心砖等材料衬砌,但现行标准中无此技术指标,又如山丘区经常建设高位水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目前也尚无技术指标可循,因此,现行的相关农村水利标准尚不能完全适用南方这些小农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2.3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比较缺乏
现有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在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虽有部分规定,但缺乏符合实际的建设定额、运行管理标准,基层技术人员对此反映强烈。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后,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目前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沿用的定额单价较低、工程前期工作所需费用大,最终能用于工程实际建设的费用不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标准中,拟定相应指标反映此现实状况,强化建设管理。调查中发现,较早建设的一批节水灌溉工程已有20年以上,由于缺乏良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防渗渠道的老化损坏、农田灌溉输水管道的淤堵问题突出,甚至有些微灌系统运行维护不到位,投产3~5年后就不能正常使用,造成严重浪费和损失,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成为最薄弱环节,管理人员少、公务经费与运行维护费不足,农民用水者协会真正起作用的很少,因此有关管理的标准应根据现状进行修订或补充,以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农村水利工程健康运行。
2.4现有水利技术标准与其他部门标准有内容交叉重复现象
水利部门编制的有关材料和设备的技术标准与农机部门、轻工部门、冶金部门等编制的相关标准中同样存在,如泵站、喷灌设备、微灌设备、输水管道、机井等方面。这些交叉重复的标准,有的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属重复编制;有的属于同一种产品技术标准,而在内容、技术要求、技术指标的取值、试验方法等方面不完全一致,给用户和质检机构在应用这些标准时带来一定困难。
3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几个环节
水利部是水利行业标准化的行政主管部门,为进一步加强对水利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水平,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成立水利部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水人事[2012]95号)”成立了水利部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与此同时,还印发了《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利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管理办法》、《水利部中央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则(试行)》和《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细则》等一系列水利标准的相关文件。灌排中心自成立以来对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视,中心领导将该项工作归口机电灌排与技术推广处,并安排专人负责。近几年,中心组织专家对现行农村水利有关规程规范、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开展了大量的相关调查及标准化研究工作,根据我国目前农村水利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提出了近5年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订修订计划,实现了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订修订工作的有序管理。并在多年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标准编制的工作重点在于把握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几个关键的环节,只有把握了这些环节,才能提高标准编写的水平。在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应注意把握3.1~3.4所述几个环节。
3.1立项申报
水利技术标准的立项必须遵循的2个基本原则:一是立项的基本要求,就是无论是制定还是修订的标准都必须是纳入《水利技术标准体系》(2014版)中。二是提出被修订的标准,使用年限应超过5年。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应根据当前农村水利发展需求,同时,对立项的标准要进行研究及充分的论证,并完成《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ZY-2013)中ZY-02-2013《制修订项目建议书》和《ZY-03-2013()年度制修订项目申报书》。2015年,灌排中心在对现有农村水利技术标准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016年农村水利标准制修订的建议计划。一是对《大中型灌溉设备技术规范》进行修订,修订时将《卷管牵引绞盘式喷灌机使用技术规范》(SL280-2003)的部分内容合并。避免标准分类过多过细。二是对《微灌工程技术规范》进行修订,现行《微灌工程技术规范》是2009年颁布的,这几年微灌技术发展迅猛,规范中的部分参数不能满足现实工程要求,本次修订将合并《节水灌溉设备水力基本参数测试方法》(SL571-2013)和《微灌用中小型移动式首部机组》(SL480-2010)中的部分相关内容。三是对1999年颁布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进行修订,修订时将合并《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558-2011)、《喷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569-2013)、《衬砌与防护渠道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599-2013)和《农田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在编)的相关内容。
3.2大纲阶段
标准制修订大纲是标准的主体框架,也是标准的核心所在。主编单位应明确编写标准类别,是工程类还是非工程类的标准,按照工程类和非工程类标准的编写规定进行大纲编写。目前,工程类的国家标准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通知”(建标[2008]182号)的有关要求执行;非工程类的国家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的有关要求执行。水利行业标准(工程类、非工程类)统一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14)的有关要求执行。在标准计划项目下达后,主编单位应立即成立编写组,编写组的组成应体现农村水利行业的权威性、代表性,应包括生产、使用、科研、高等院校等各个方面。编写组的成员应该具有丰富的水利专业知识和时间经验,熟悉业务,并且了解水利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相关规定、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编写组成员不宜过多,应严格执行水利部《关于加强标准编写单位和人员管理、调整技术内容审查人署名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编写组成立后,应及时召开编写组会议,会议上确定工作分工,进度计划安排。一般来说,修订标准的周期为2年,制订标准的周期为3年。标准编写大纲,就是基本确定标准的框架、内容。编写组在完成了编写大纲后,需报标准主持机构审查,由主持机构组织专家召开编写大纲审查会,专家对该编写大纲进行审查,并向编写组提出质疑,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主持机构认同的编写大纲。大纲一旦确定,就意味着整个标准就框架结构、基本内容的确定,因此,大纲审查是提高标准编写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确定大纲、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各种意见、甚至进行专题研究和一定的验证性试验的基础上,根据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技术要求进行分类筛选,完成编写标准征求意见稿(含正文、附录、必要的条文说明)、征求意见阶段的编制说明(包括编制工作简况、编制原则、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等)和必要的专题报告。
3.3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的征求意见阶段是制定标准的重要环节,尽量做到周密、细致、完备。每项标准应向该领域的有关单位、著名专家发放征求意见稿50份以上,征求意见时间一般为2个月。征求意见的单位、专家应覆盖该领域的方方面面,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单位、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政府部门)等。同时,要求回收率在60%以上。对专家提出的意见,编写组要召开会议逐条讨论处理,将所有反馈的意见分为采纳、部分采纳、不采纳3类,对于部分采纳和不采纳的条款要分别说明理由,同时按照《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中《意见汇总处理表(ZY-09-2013)》的要求,整理完成意见汇总处理表。目前,标准征求意见存在着回收率较低的现象,很难达到60%的要求,遇到这样的情况,主编单位往往会有针对性再挑选一些单位和专家,进行第二次补发,对于重要的标准或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主编单位征得主持机构得同意后,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和测试验证,并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处理意见。
3.4审查阶段
标准的审查阶段是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相关技术指标一次全面的讨论和审查,以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并使该标准与其他标准协调一致。标准的送审稿实际是编写组提交的标准制修订的最终成果。因此,对送审稿的审查,也是对这一项目成果的验收并完善,在审查过程中,编写组除了汇报标准的结构内容外,还需阐述编制过程、项目来源、编制理由以及一些重大事项调整等。根据专家审查后的送审稿,编写组修改完善后才能形成最终的报批稿,完成整个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送审稿审查会议实行审查专家负责制,审查专家要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技术权威性,一般总人数要在10人以上,特别注意的是,编制组成员不能作为审查专家,主编单位和参编单位作为审查的专家不应超过3人,且不能担任审查负责人。送审稿的审查一般采用会议审查,有主持机构组织专家对送审稿进行逐条逐字的审查。如果主持机构和主编单位是同一单位时,由主管机构或指定其他相关机构支持审查。对有争议的问题,需进行充分讨论和协商,最后要做出结论性意见,如果需要表决,必须有四分之三的审查专家同意方为通过。
4建议与思考
4.1鼓励社团及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
目前我国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大多是由科研院所的学者组成的,来自协会和企业的专家很少。鼓励社团及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是我国标准化发展重要策略和改革方向,今后的国家标准体制要由目前的四级标准(国家、行业、地方、企业)逐步过渡到三级标准(国家、协会、企业)。要提前做好过渡的准备工作,为此,可在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化领域开展试点工程。可尝试标准制修订工作中邀请“灌区协会”、“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灌排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等社团或民间组织参加,可以使我们制定的标准更加贴近市场,针对市场的需要将那些能提升产品水平的科技成果纳入标准,转化成生产力。
4.2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交流
目前,我国的农村水利技术标准数量不少、门类也较齐全,一些标准已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应用效果也比较好。建议选择其中若干项译成英文,作为ISO草案,申请为国际标准。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特别是参加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活动,建议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标准化技术人员出国参加有关国际标准化活动,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制定、采用和实施情况,以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从而为制定我国农村水利技术法规和标准提供技术信息,以提高我国农村水利标准化的整体水平。
4.3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层出不穷,需要不断提高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水平和先进性,编制新标准或修订旧标准,并将一批落后的标准淘汰出局。进一步建立完善合理的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废止和制(修)订制度,尽快建立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维护机制,一方面要对标龄太长的技术标准进行修订或废止,并建立信息检测机制,及时将科技信息反馈到标准制订计划中去。另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把设计、施工、管理和产品生产单位置于一个全球竞争的环境下,维持技术标准的动态发展,以此促使这些单位积极采用新技术成果,使其工程或设备产品达标,否则难以进入市场竞争。
4.4做好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化宣传和研讨平台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做好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宣贯、培训、研讨等工作。作为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主要主编单位之一,中心一直坚持每颁布新的标准,就开展标准的宣贯培训,邀请主编人,详细讲解标准中一些主要指标、数值的由来,近20年来,已经举办了17期标准宣贯班,培训了一线水利工作者1699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另外,中心还利用中国节水灌溉网的平台,收录了现行水利技术标准153项,扩大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水平。
作者:李娜 李端明 许建中 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 上一篇:小学音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 下一篇:水利工程地基施工与技术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