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4 03:41: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水利技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利管理中的水利技术论文
1水利管理的发展现状
①水利管理的问题还表现在城市排水方面。2012年,北京市迎来了夏季的大暴雨,城市的公路已经成为了“河路”,对广大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城市给排水工作属于水利管理的一部分,在日后的相关工作中,需要通过水利技术创新区解决,实现问题的彻底根除,建立良性循环。
②城市污水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水利管理不能单单从管理上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和管道的改建、污水的收集等工作,仅仅能够从表面上控制住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在于水利技术创新,通过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合理应用,彻底解决水利管理中的众多问题,为城市和农村的平衡发展,建立一个稳定的环境。
2水利技术创新的应用
2.1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信息化技术可以说是水利技术创新当中的领头者。首先,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准确的制定防汛预案。随着人为环境破坏的程度不断增加,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也在增加,按照当下的速度,一旦夏季来临,汛期也会如约而至,并且对广大的城市地区造成较大影响。通过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搜集到汛期的很多信息,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间、洪水暴发的概率等等,通过综合统计,制定更好的防汛工作。其次,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快搜集到往年的相关信息,包括抗洪方式、防汛方案、降雨量、降水量等信息,为当下工作提供一个准确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手段的应用需要持续性更新,固有的系统并不符合当下的需求。当下主要采用的信息系统是GIS系统。此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水利枢纽溢流闸活动坝翻板闸门
[论文摘要]邵武市东关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采用翻板门活动坝进行泄洪的工程,具有闸孔尺寸大、泄洪能力强、对城区防洪影响小的特点。该文介绍了泄水闸布置,坝体构造、坝体断面、翻板闸门等的有关设计内容,以期为今后在城区建设具有发电、改善水环境、美化城市、促进旅游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提供参考。
1工程基本情况
邵武市东关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集改善环境、蓄水发电、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工程采用分期导流、分期施工方式;工程于1999年9月28日开工,一期工程于2000年6月28日完成,二期工程于2004年10月10日完工;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东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邵武市东关大桥下游180m处的富屯溪干流上。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748km2,多年平均流量106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3.4亿m3;水库正常蓄水位189.5m,校核洪水位193.41m,总库容935万m3;电站装机容量4.8MW,保证出力900kW,年利用4217h,多年平均发电量2024万kWh。电站接入福建省电网,主要向邵武地区供电,电站建成后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工程为低水头径流式水电站,枢纽主要由活动坝、河床式厂房、升压站等组成。
枢纽工程位于城区,为降低邵武城关的防洪压力,经分析比较和论证,采用活动坝为本工程的泄洪建筑物。活动坝是采用一定开度的翻板闸门作为主要挡水结构的一种坝型,共有8孔,安装8扇尺寸为25×5.0m(闸门宽度×挡水高度)的翻板闸门,平时通过闸门不同开度的控制来调节下泄流量,或保持上游库水位在正常蓄水位189.50m;洪水时翻板闸门全部开启,近于消失(当洪水大于设计洪水时活动坝处于水下),保持了天然河道的过水断面,使枢纽具有足够的泄洪能力(坝址处20年一遇洪水位较天然状态仅壅高0.23m),较有效的解决了城区枢纽工程挡水与防洪的矛盾。
水利工程案例及修复技术论文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区,尤其是水利工程集中的川滇地区。震灾可能导致大坝整体性降低,引起大量裂缝、滑坡、沉陷和位移、地基液化,致使坝体失稳,重者可致垮坝;震灾对泄水建筑物也会造成一定危害。震灾不仅危及水利工程本身,而且给工程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地震对水利工程尤其是土石坝可能产生的危害,分析总结了在地震灾害中受损水利工程的典型案例,特别是总结了一部分实用的及时补救措施及修复技术,并建议根据水利工程的重要程度建立相应的突发事故预警和应对修复机制。关键词:水利工程,大坝,地震,修复技术
1.概述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较多,大多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川滇地区,主要发育有北西向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金沙江-红河断裂、怒江-澜沧江断裂和北东向的龙门山-锦屏山-玉龙雪山断裂等大型断裂带[1]。该区新构造活动剧烈,绝大多数属构造地震,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是中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2]。
而西南地区蕴藏了我国68%的水力资源,水利工程较多,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区。据
2005年数据,四川省有大中小型水库约6000余座[3]。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初步统计,已导致803座水库出险,受损的大型水库有紫坪铺电站和鲁班水库,中型水
库36座,小一型水库154座,小二型水库611座[3]。此外,地震还致使湖北和重庆地区各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论文
农田灌溉是农业种植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了确保农田中水分充足,同时避免水资源浪费,要采取有效的农田水利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各项节水措施,加大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旱涝问题的发生,进而实现增收、增产的目的,并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费用,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尤其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更加重要,要加强该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
1常见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
1.1喷灌式。喷灌式灌溉技术具有便捷简单、适用性较强等应用优势,广泛应用于需要大面积浇灌的农田中。喷灌式灌溉技术主要利用喷灌机来完成喷灌工作,在喷灌机压力的作用下,水源经过软管,最后从喷头中喷洒而出。采用该技术,可以自主设计灌溉路线,解决大范围农田浇灌困难的问题,并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然而,要应用该技术就需要安装多个喷灌设备,并组建相应的设备通道,进而占据大面积农田用地[1]。1.2微灌式。微灌式灌溉技术的应用设备相对简单,重要有滴灌、滴头、管路三个部分构成。与喷灌式不同,该技术不需要应用大型机械,且能够减少水分外泄的情况发生,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2]。从其特点和作用来看,微灌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大棚浇灌。该技术主要对农田中植物的根部进行灌溉,将水管道、滴水器安置在根部位置,采用定时灌溉的方式来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也可以适当在浇灌用水中加入肥料,以此增加土地养分,改善灌溉质量。不过该技术不适宜室外浇灌,可用规模较小。1.3井灌式。井灌式灌溉技术能够对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加以控制,进而改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灌溉质量。例如,在农田缺水的时期,可以利用井灌式技术减少水资源消耗量,同时满足农田用水要求。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在农田中心位置设置井灌装置,将直管和干管合理分布在农田各个区域之内,形成一个科学的灌溉系统,同时保障灌溉系统的移动性能,将地下水资源充分利用、合理分配,避免地下水使用过度,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农田的种植和作物产量。1.4防渗式。采用防渗式灌溉技术,就要选用高效用、高质量的灌溉设备,确保设备拥有足够的使用寿命,进而减少农田灌溉成本的投入,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水库灌溉是比较常用的灌溉方式,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修建内容。水库可以存储用水,实现农业用水循环利用的目的,进而满足节约用水的要求。防渗式节水即将防渗薄膜铺设在农田之中,避免灌溉失误、过度灌溉等造成的水份流失,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应用和循环。此外,要设置专门的通水渠道,以此提升防渗性能,增加该技术的应用效果。1.5渠道式。渠道式是一种发展久远的灌溉方式,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市场会出现输送水流失的情况,进而造成水资源浪费[3]。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缺少辅助灌溉的水利设施,所以为了保障渠道式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要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减少水资源输送流失问题。如,强化渠道质量,增加渠道承压能力,避免渠道被水流冲击破坏,进而减少水资源输送流失等问题。
2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1科学选用灌溉技术。为了确保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一定要做好技术种类的选择,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考虑农作物种类、对水分需求量以及土壤条件等。根据实际种植情况来选择灌溉技术,合理控制用水量,同时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农田内部出现水涝灾害,或因为水分过少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如,种植水稻时,一定要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保障水分充足,可以采用喷灌式灌溉技术。也可以根据农作不同阶段的用水需求、当季降雨量等进行灌溉技术的调整,确保设置的科学性,充分提升用水效率。此外,强化灌溉技术的创新与完善,极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发更多现代化灌溉技术。如垄沟灌溉等技术;其次,掌握农作物结构,增加林业、草地种植比例,种植更多经济作物,减少需水量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比例,进而实现对灌溉水量的控制。根据不同种类农作的种植比例,采用七档的灌溉技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提升灌溉效果。2.2强化灌溉技术应用监控。在明确农田种植需要的灌溉技术后,为了充分发挥技术应用效果,要做好应用监控。通过技术监控,一方面及时发现水资源浪费情况,另一方面及时掌握设备故障问题。例如,采用滴灌式灌溉技术时,要做好滴灌设备的定期维护,避免设备出现堵塞、漏水等问题,保障滴灌设备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结语
水利技术工程质量论文
1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发展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而言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理解,人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提高,这不仅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速度更保证了其质量,传统意义上而言,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施工,它不仅需要专业的水利工程建设知识更需要掌握其他学科内容,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调整,以便更好的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发展。例如,在控制爆破中,基岩保护层原为分层开挖,现在发展到水平预裂爆破,确保了开挖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特殊部位的控制爆破技术解决了在新浇混凝土结构、基岩灌浆区、锚喷支护区附近进行开挖爆破的难题。施工技术的不断提升,导致了新机械的不断更新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爆破技术的同时,机械化的施工设备为其爆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设备支持。传统的爆破技术都是手工进行钻探,不仅难以掌握施工技术的准确度,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难度大,施工作业效果差,这些都影响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然而机械设备的发展却大大改变了这一现状,为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采用自动爆破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精准度,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完全是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结果。近几年来,连续实现了现场连续式自动化合成炸药生存工艺和装药机械化,深孔梯段爆破及硐室爆破开采技术也日渐完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的水利施工技术得到了改进更新,在大型水利工程施工中,十分重视的土石方平衡技术;有利于抗滑锚固及排水等综合优势的高边坡加固技术;能够有效治理滑坡的抗滑桩技术;阻止滑坡体变形延展的挡墙技术等,这些新技术都在新形势下的水利工程施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水利工程质量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严格意义上而言,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加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水利工程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如何有效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成为了水利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施工技术的提高是质量的根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了保证其质量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合理的水利建设施工,绝对不能因为抢工期或是减少建设成本而任意的改变施工作业方式,进而影响整个施工作业的质量。良好的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将质量放在第一位,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更好的促进其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保证质量。下面针对其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保证其施工质量等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是行之有效的保障手段,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发挥舆论的力量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还要配有先进检测设备,对有质量问题的工程要及时到现场进行取样,然后经过分析,立即提出解决的相关的措施,对问题质量进行处理。工程项目部要本着对待工程认真的态度,对工程中的重点难点负责,对待问题要有具体的处理措施,集团内指挥中心,要调度协调,突出工程重点,提高工人警惕性。
第二,企业在建设发展的同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的加以创新,改变原有的体制制度,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在发展创新中,要注重人才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法,来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增强其信誉,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企业。
现代农田发展水利技术论文
1农田水利的发展
1.1理论研究
现在,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在节能环保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非常的稳定,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粮食供应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保障作用。因此,在农田水利方面也要重视高效、节能以及环保方面,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田水利技术方面,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作物的水分也需求进行信息采集,因此,能够更好的对水量进行控制。在对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前期是比较单一的,只是对单纯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水分控制研究,因此,现在,研究理论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好的对全方位的水分转移进行规律性研究,同时,对水分的承载体也进行了更多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不仅仅进行了水分的研究,同时对养分和水热情况也进行了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对不同条件下的灌溉进行研究,同时,在灌溉时候也能制定出不同的方式,在制定灌溉方式的时候,要对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必要的研究,同时,对生长环境也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植物的生长。农田水利工程在节水方面要建立一个非常严谨的理论体系,这样能够保证研究方面更加的科学,同时也能更加的系统。农田水利在水系研究方面研究的对象非常多,其中包括地表水、农田大气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植物水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对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掌握,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农作物的水分蒸发量和流域的蒸发量进行计算,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将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性和节能性作为工作的目标。在对节水高效模型进行研究的时候,要对相关的重点进行研究,同时对相关的方法也要进行重视。对农作物的水分研究从单一的研究领域向更广的范围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对水分的空间性进行研究,同时也能更好的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在对农田水利进行研究的时候,针对传统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和玉米,这些农作物是大规模种植的,因此,在进行现代农田水利研究的时候要从这些农作物的研究中走出来,研究的方向要向经济作物转移,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现在的农业生产环境,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阶段的水分情况进行研究,这样能够更好的掌握其水分需求变化,同时,对植物的生长状态要进行研究,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农田水利节水建设的实现。在经过了严谨的研究分析以后,可以对农作物的灌溉水量进行控制,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节约和高效的目的,可以建立必要的基础保障措施,这样能够更好的做到适度的调节。
1.2设备、材料的节水研发
在节水灌溉设备方面有了很多的变化,现在,主要应用的设备有外混式自吸泵、新型金属快速接头、地面移动铝合金管道系统设备、田间闸管系统设备、调压给水栓、竖管万向座、恒压喷灌设备、绞盘式喷灌机、折射式微喷头、旋转式微喷头、微灌用压力-流量调节器、微喷连接件、水动式施肥泵、水动反冲洗沙过滤器、平面迷宫式滴头、毛管移动机具、滴灌设计CAD系统、地下滴灌专用滴头、经济型内镶式滴灌管及配套设备、波涌灌设备、U型防渗渠道施工机械、SYZW-1智能型量水仪、WIS-2智能型量水仪、长喉槽量水槽等24种节水新设备,其中16种产品实现产业化。在节水新材料研究上,提出了适合U型渠道衬砌构件的混凝土配合比,选用焦油塑料胶泥条和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作为预制衬砌渠道伸缩缝材料,较好地解决了渠道接缝渗漏问题。
1.3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农业节水新技术研究
标准信息化改进水利技术论文
1现状分析
2007年,水利部信息中心配合水利标准主管部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设计开发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系统》,该业务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分别为:国际合作业务子系统、科技业务子系统和标准化业务子系统。标准化业务子系统(以下简称“信息化系统”)通过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数据库系统和标准报表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满足了水利技术标准日常管理的基本需求。随着管理程序的日益完善和标准数量的不断增多,一些问题便凸显出来,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2010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细则》、《水利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细则》、《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办法(试行)》和《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等有关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规定,对标准管理从立项、编制到实施以及监督管理等各阶段工作以及职能划分都有了更明确的界定。目前的信息化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管理规定的要求。二是近几年水利技术标准数量日益增多。截至目前,现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有958项标准,其中在编标准有260余项,对标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系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更应增加数据分析和跟踪的要求。三是目前标准的协调性问题和交叉重复现象日益明显,因此迫切需要标准的相关数据资源的建设。基于以上几点,有必要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进,拓展其功能,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使其能尽最大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
2改进信息化系统的几点设想
2.1新增标准督办子模块
目前在编标准有260余项,为了保证标准编制的进度,有必要对编制进度滞后标准进行跟踪和监督。依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内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分为12个功能子模块,分别为: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备案、宣贯、实施、复审、标准监管和变更管理[1]。目前标准制定时间最长不应超过3年,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2年;其中,等同采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或水利行业标准级别调整为国家标准时,可采用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3个阶段。局部修订可采用审查和报批两个阶段,局部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1年[2]。标准督办模块按照以上时间要求,实现对在编标准从立项到报批阶段的时间进度的跟踪和监督。
2.2新增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置功能
标准体系下的水利技术论文
1研究背景
我国现行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如体系框架内部交叉重复、标准之间交叉重复、有些标准偏小偏细、存在个别缺项漏项等问题;体系中的标准,也存在着特征名混用、错用和国际化力度不足的问题,对体系表进行修订已势在必行。本文在论述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修订提供参考。
2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水利标准化工作起步于建国初期,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心任务的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作为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发展进程引领下,先后了四版技术标准体系表。
2.11988年版《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标准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原能源部、水利部联合了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制定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表采用了一维多层框架结构,共规划标准项目127项。这是我国正式的第一个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体系表。从此,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迈开了整体化、系统化的步伐。
三峡水利枢纽接地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地处花岗岩地带,电站装机数量多,单机容量大,500kV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装置的入地电流可达33.3kA。按规范要求接地装置电位不应超过2000V,三峡电站的接地电阻应不超过0.06Ω。当电站接地装置处于等效电阻率为1000Ω·m的地区时,按估算所需接地网面积为70km2,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故立题进行探究。摘要:三峡电站接地电阻计算程序电位升高1前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巨大,电站共安装26台单机容量700MW的水轮发电机组,在电力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峡工程的接地装置设计能否满足要求是关系到电站平安运行的重大新问题。由于三峡枢纽工程地处花岗岩地带,属高电阻率地区。按DL/T5091-1999《水力发电站接地设计技术导则》规定,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的水电厂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要满足R≤2000/I。三峡电站网外发生500kV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的最大入地短路电流可达到33.3kA,电站接地电阻应不超过0.06W。若电站接地装置所在地区的等效电阻率为1kW·m,可估算出接地装置的面积为S=(0.5ρ/R)2=(0.5/0.06)2=69.5km2,这是不可能的。为此,1995年提出了“九五”国家攻关课题《三峡枢纽接地技术探究》,承担单位有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任务是编制立体接地装置分布、立体电阻率分布的接地电阻计算程序。若接地装置答应电位升高超过2000V需探究该值还答应提高到多少,以及如何采取电站接地网的均压、防反击和隔离办法等。2三峡水利枢纽接地装置的布置三峡枢纽工程的各种构筑物有大量的结构钢筋,在接地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枢纽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根据三峡枢纽的布置,接地装置由6部分组成摘要:①大坝接地装置;②左岸电站接地装置;③右岸电站接地装置;④泄水闸接地装置;⑤永久船闸接地装置;⑥临时船闸和升船机接地装置。2.1大坝接地装置三峡大坝全长约为2km,大坝上游迎水面结构表层钢筋网孔为20m×20m,作为垂直地网面积为239000m2。在上游库底敷设人工接地网,网孔为50m×50m,水平地网面积为245000m2。2.2左、右岸电站接地装置三峡左、右岸电站接地装置布置相同,充分利用水下钢结构物连成一体,钢结构物有摘要:尾水护坦结构钢筋、尾水底板结构钢筋、蜗壳、锥管、进水压力钢管等。在主、副厂房各楼层的底板四面还设置了接地干线,每层的电气设备接地线就近和接地干线连接,每层楼板接地干线和垂直接地干线连成一体。避雷器接地引下线直接引至进水压力钢管。布置变压器、电抗器的82m高程平台和副厂房92m高程GIS室皆利用楼板结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500kVGIS室敷设两条接地铜母线,GIS设备接地线和铜母线连接,铜母线和楼板中地网多点连接。副厂房顶上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和副厂房顶上人工地网相连接。左岸电站水平接地网面积为28800m2,右岸电站水平接地网面积为36400m2。2.3泄水闸接地装置泄水闸全长583m,有22个底孔、23个深孔和22个表孔。闸门槽钢结构和上游迎水面结构钢筋连接,闸门槽钢结构顶端和坝顶门机轨道连接,底端和泄洪坝段的深孔底板接地网和1~7号泄洪坝段下游护坦接地网连接。泄洪坝段接地网面积为7200m2。2.4永久船闸接地装置双线五级船闸全长1600m,将船闸的闸室底板和侧墙结构钢筋和贯五级船闸两侧四条输水廊道结构钢筋连接一体,上下游导航墙的表层结构钢筋和船闸侧墙钢筋和人字门连接一起,永久船闸接地网面积为316000m2。2.5临时船闸和升船机接地装置临时船闸为一级船闸,船闸上下游导航墙表层结构钢筋和闸室底板结构钢筋和人字门连接在一起。临时船闸接地网面积为13300m2。利用升船机滑道将升船机蓄水槽接地网和金属沉船箱连接,蓄水槽接地网面积为3300m2。临时船闸接地网和升船机接地网紧邻,将两接地网连接在一起。以上6部分接地装置是通过大坝上游迎水面结构表层钢筋、贯穿整个大坝电缆廊道的接地干线、基础廊道接地装置和坝面门机轨道连接在一起的。3接地电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验证三峡大坝区域散流介质分布极其复杂,电导特性各不相同,用常规接地计算方法无法计算分析三峡枢纽如此复杂的立体地网的接地参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采用边界元算法对三峡枢纽接地装置的接地参数作了数值计算和分析,编制了计算接地电阻的程序,完全在Win98/2000环境下利用面向对象的32位C开发平台完成了三峡接地计算软件的编制工作以及大规模的数值计算。首先根据对三峡枢纽地质结构的全面分析,确定了可描述三峡大坝地区散流媒质特性的物理模型,进而通过对三维电流场位势新问题的域内积分方程和边界积分方程的推导,建立了能有效进行三峡接地计算的数学模型。计算中考虑了大坝上下游水位、土壤复合分层以及长江河床目前状况的影响,突出了不同散流媒质电导特性的差异。利用在三峡模型基础上编制的程序可以计算均匀土壤和双层土壤中的一些简单或规则的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根据计算结果和已有的理论或计算结果的一致性,间接地验证了计算公式和程序的正确性。为了验证所编制的接地电阻计算程序的正确性,1997年10月24~30日在北京东辰科学技术探究所的户外沙池进行了两种地网模型(不同尺寸的倒T型地网)和土壤分层(水平3层、垂直4层)的模拟试验,测量的接地电阻值和程序计算的接地电阻值误差在10%以内。1998年3月17日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琼脂电解槽中(电导媒质为水和琼脂)进行了两种地网模型(L型地网和倒T型地网)和土壤分层(水平2层、垂直3层)的小比例模拟试验,测量的接地电阻值和程序计算的接地电阻值误差在8%以内。利用计算程序对湖北省高坝洲水电站接地装置进行了计算,电站接地电阻的计算值为0.3914Ω。1999年6月21日对电站接地电阻进行了测量,测量采用电流电压表任意夹角法,测得电站接地电阻为0.369~0.384Ω。测量的接地电阻值和程序计算的接地电阻值误差为2%~6%。4三峡水利枢纽电阻率的选取根据物探部门提供的电阻率资料摘要:长江水电阻率为50Ω·m;两岸表层土壤电阻率平均为1000Ω·m;岸边和河床深层均为花岗岩,电阻率为15000Ω·m;江底岩石的厚度为30m,深层岩石的电阻率为22000Ω·m。按上述电阻率通过程序计算,三峡电站的接地电阻达到1.2Ω,远大于规范中0.06Ω的要求。为了获得三峡枢纽准确的电阻率原始资料,1999年3月3日对已完工的单项工程临时船闸的接地电阻进行了测量,测得接地电阻为0.369Ω。然后通过计算程序的反复试计算,算出三峡枢纽电阻率的实际近似值,水电阻率50Ω·m,岸边和河床底岩石电阻率为280Ω·m;深层岩石电阻率为4400Ω·m。说明长期浸泡在水中的岩石电阻率远低于完全干燥的岩石电阻率。5三峡水利枢纽接地电阻的计算5.1三峡电站500kV系统单相短路电流三峡电站分左、右岸两个电站,左岸电站装机14台,右岸装机12台,左岸电站比右岸电站和系统的联系紧密,左岸电站的500kV单相短路电流比右岸电站大。两电站500kV配电装置为3/2接线,左、右电站间无直接的电气连接,左、右电站的母线都分为两段。左岸电站500kV配电装置的母联断路器合上时为一厂运行,断开时为二厂运行。当500kV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单相短路电流、电站和系统供给电流、地网内和地网外短路的入地短路电流见表1。5.2三峡枢纽接地电阻的计算由于三峡枢纽接地装置的面积很大,同接地体材料为钢材,具有较大的内电感,接地网是个不等电位体,按等电位体的计算程序计算应加以修正,计算的接地电阻修正系数为1.75。电站初期的运行水位为摘要:夏季洪水期上游水位为135m,下游水位为70m,冬季枯水期上游蓄水位为135m,下游水位为66m;电站终期的运行水位为摘要:夏季洪水期上游防洪水位为145m,下游水位为66m,冬季枯水期上游蓄水位为175m,下游水位为66m。根据水下接地网面积用程序计算得到三峡电站接地电阻值如下摘要:(1)初期洪水期枢纽接地电阻值为0.199Ω。(2)初期枯水期枢纽接地电阻值为0.200Ω。(3)终期洪水期枢纽接地电阻值为0.168Ω。(4)终期枯水期枢纽接地电阻值为0.162Ω。初期左岸电站分二厂运行时,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不超过3650V;终期左岸电站分二厂运行时,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不超过3066V。当左岸电站为一厂运行时,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为6660V,若要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不超过5000V,则左岸电站运行机组不能超过11台。最终的运行机组台数应根据接地电阻的测量结果决定。6三峡电站地网电位答应升高值按规范要求“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的水力发电厂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宜符合R≤2000/I”,即要求接地装置的电位不宜超过2000V。这对三峡电站显然是不现实的,可以提高多少?需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探究,关键是低压装置、控制电缆和继电器的工频伏秒特性。电缆的工频伏秒特性是比较平坦的,当电缆的屏蔽层剥掉4cm,电缆可承受工频电压15kV。继电器的工频伏秒特性更平坦,在0~30s的范围内可以认为是一条水平直线,继电器可承受工频电压5.5kV。故电站接地装置的答应电位升高到5000V应该是容许的,只需将电缆的屏蔽层剥掉1cm就可以了。7三峡电站接地装置的均压和隔离办法7.1均压办法由于三峡电站入地电流较大,接地装置电位较高,使接触电位和跨步电压增高,会危及人身平安,因此必须对高压配电装置的接地装置进行均压设计。厂坝间副厂房82m高程布置有500kV主变压器、并联电抗器、避雷器等电气设备,若利用楼板的结构钢筋焊成5m×5m的网孔,接触系数Kj为0.048,跨步系数KK为0.3,而答应接触系数Kj为0.071,答应跨步系数KK为0.12,跨步电压不满足要求,需敷设帽檐。布置在主变压器室楼上的500kVGIS,同样可利用楼板结构钢筋焊成5m×5m的网孔,其接触系数Kj为0.048,答应接触系数Kj为0.1。布置有高压电气设备的副厂房顶,由屋顶结构钢筋焊成5m×5m的网孔,其接触系数Kj为0.048,答应接触系数Kj为0.071。因此应在82m高程地网边缘经常有人出入的通道处敷设和接地网相连的“帽檐式”均压带。此外,对于所有明敷金属管道,都应有多点良好的接地以避免对人身平安带来的危害。7.2改善地网内部的电位差由于三峡枢纽地网较大,地网对角线达3500m,地网电位差达100%,左岸电站地网对角线600m,地网电位差也达到50%,为了减少地网电位差,在有可能对低压设备产生较高电位差的高程上,敷设1根铜带以减少地网电位差。左岸电站共敷设4条贯穿全厂的200mm2铜带,在副厂房82m高程下部和75.3m高程下部各敷设1条贯穿左岸电站的铜带;GIS室楼板内横向敷设2条铜带,以减小控制设备和低压电气设备所承受的地网电位差,这样电位差可控制在5%以下。如地网答应电位升高到5000V,控制设备和低压电气设备上的电位差也不会超过250V。不会对这些设备产生危害。电站内未安装低压避雷器,较低电压等级的避雷器只有1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避雷器额定电压为17.5kV。接地装置的电压升高到5kV时暂态电压为9kV,也不会对避雷器产生反击。7.3转移电位的隔离办法三峡电站对外通信采用光纤传输,左、右岸电站间通信线和信号线也采用光纤传输。电站无低压配电线路向电站外送电,左、右岸电站间仅有10kV厂用电有电气联系,而10kV电压等级的绝缘能耐压28kV水平。接地装置区域内的金属管道应和接地装置多点连接,以避免在厂区发生危险,引出接地装置外的金属管道宜埋入地中引出。8结论(1)建立了三峡电站接地电阻计算模型,采用边界元法编制计算电站复杂接地网和不同散流介质分布的接地电阻计算程序,并对计算程序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试验,误差在10%以内。(2)物探部门提供的三峡枢纽电阻率远高于经在临时船闸实测并通过计算程序试算得出的枢纽电阻率,说明长期浸泡在水中的岩石电阻率远低于完全干燥的岩石电阻率。(3)通过对电缆和继电器的工频伏秒特性进行试验,电站接地装置的电位升高到5000V是容许的。(4)三峡电站500kV系统在地网内和地网外发生单相短路时,左岸电站一厂运行时入地电流分别为20.6kA和33.3kA,二厂运行时入地电流分别为11.27kA和18.25kA。(5)利用计算程序计算得到三峡电站初期运行水位枢纽接地电阻为0.200Ω,终期运行水位枢纽接地电阻为0.168Ω。初期和终期左岸电站分二厂运行时接地装置的电位升高不超过3650V。左岸电站以一厂运行时运行机组不超过11台时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不超过5000V。(6)三峡接地装置材质为钢材,具有内电感,地网内电位差较大。为改善地网内部的电位差,可敷设几条铜质接地带以减小接地钢带上的电位差。参考文献[1DL/T5091-1999.水力发电厂接地设计技术导则[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11
水利技术标准管理论文
随着当前人们对于水利工程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相应的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除了要从管理人员角度进行有效培训和指导,提升其管理水平之外,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相应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优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就能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效果,这一点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也不例外,重点加强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中对于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进而也就能够有效提升水利技术标准的管理价值效果,具备着较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信息化系统应用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现阶段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中对于相应信息化系统的有效应用而言,虽然说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落实和应用,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偏差和不良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匮乏。基于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而言,要想促使信息化系统得到较好应用,必须要首先针对较为基础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和收集,但是在现阶段的具体操作执行应用过程中,这种信息资源的匮乏表现还是比较明显的。相当多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都难以形成较为全面的信息获取,这也就给后续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信息化系统难以发挥出较强的积极管理效果。这种信息资源匮乏方面的影响和威胁可以说是当前我国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信息化系统建设最为基本的一个影响因素,需要高度关注。(2)信息资源共享存在问题。具体到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中对于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来看,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还表现在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上,因为信息化系统最大价值的呈现必须要重点围绕着相应的信息共享进行处理,这种信息共享在当前却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在当前还存在着较多的障碍,很难实现较为全面的信息共享功能,如此也就必然限制了相应信息资源的高效运用,导致其应用价值受损。(3)信息应用存在明显问题。在具体的数据信息应用过程中,其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问题,这种信息应用方面的缺陷表现主要就是因为相应的数据信息难以得到较为理想的分析、汇总和处理,如此也就影响到了各类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对于数据资源的应用不够重视,限制了数据信息价值的呈现。当然,对于这种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来说,往往还会受限于相应的数据信息应用技术手段,其技术支持难以达到理想的作用效果,同样也必然会导致数据信息难以合理运用。
2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的应用
具体到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对于信息化系统的落实应用来说,因为其确实表现出了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相应的实用性和先进性较为明显,相对于传统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手段来看,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价值,因此,重点加强对于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在相应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中,必须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内容和要点:(1)明确各个功能模块。对于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构建来说,必须要首先明确相应的功能模块,围绕着相应的管理需求进行分析,如此才能够较好规定该信息化系统中需要设计的相关功能模块,并且确保这些功能模块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积极作用和效果。结合当前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而言,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功能模块:立项模块,主要就是完成对于相应水利技术标准的提出,明确大体的技术标准;起草模块,主要就是针对相应的立项内容进行具体细化,起草具体的技术标准内容,促使其能够较好解释相应的技术标准;征求意见模块,主要就是广泛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技术标准;审查模块,将相应的技术标准送达相关单位进行审稿;报批模块,审查技术标准,不存在问题后就可以通过审批;模块,主要就是针对审批完成的技术标准进行,供人们查询应用;备案模块,针对技术标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记录保存;宣贯模块,针对技术标准的宣贯内容进行处理,促使其能够被查询和应用;实施模块,主要就是针对技术标准的落实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记录;复审模块,结合技术标准应用状况进行复审,将复审内容及其流程进行重点记录保存;监管模块,监督管理技术标准的应用状况,并且促使其具备可查询效果;变更模块,针对相应的技术标准所有变更信息进行记录保存。(2)做好水利技术标准的流程管理。针对整个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具体管理和控制同样也应该在信息化系统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尤其是对于各个流程的基本执行时间以及具体内容,更是应该在信息化系统中得到较为全面的记录和保存,促使其能够较好维系相应的数据信息完整性和可查阅特点,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涉及到的各项功能。这种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的流程相关内容可以通过流程图的方式进行呈现,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数据信息的直观性和可靠性效果。这种流程管理在各个方面均能够得到较好应用,比如对于起草模块的运用如下图1所示:月报表管理。基于这种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来说,还需要重点针对相应的月报表进行有效管理,这种月报表的设计需要重点围绕着月报表的基本内容和相关板块进行全面分析和设计,促使其能够在月报表的形成中体现出较为理想的可查性。这种月报表的设计应该促使其综合体现所有的数据信息内容,尤其是对于月报表中涉及到的各项基本内容,及其进度状况,更是需要进行详细统计记录,如此也就能够体现出信息化系统的综合作用效果。
3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