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经济与综合型人才培育

时间:2022-03-27 11:16:00

导语:水利经济与综合型人才培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利经济与综合型人才培育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水利经济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也为我们如何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水利经济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课题。

1水利行业基本经济问题

1.1当代经济学的发展状况

当代经济学已形成了庞大的科学群。从总体上观察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科学的原理,从全局上把握经济活动的情况、特征及规律性。包括现代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二是应用经济学,侧重于经济理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讲究应用实效。其中又包括部门经济学,如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等;专门经济学,如计划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市场学、工程经济学等;综合经济学,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三是技术经济学,侧重于研究技术领域里的经济问题及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如工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建筑技术经济学等。这是一个大致的经济科学领域的框架,表明了经济科学正处在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好时期,经济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经济科学各自封闭的状态,出现了许多交叉和边缘科学,内容广泛、生动,揭示并研究了国民经济中众多的经济过程和经济问题。

1.2水利行业经济特征

水利作为一个行业部门,其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直接为国民经济增长服务,以实际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具有下述重要特征。大中型的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以调节地区水情为手段,一般投资大;在目前情况下,主要靠政府进行投资或多渠道集资;建设时间长(三五年或上10年)、占用资金时间长、运行时间长(一般为30年或更长),投资效果是长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种学科,特别是对地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项目的决策必须合理,一旦失误,会产生严重的浪费与不良影响。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一般是多目标的,各目标之间可以是一致的,更多的是相互矛盾和不可公度的,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效益与费用分配,直接影响到社会各部门间的利益分配,因此,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必须有全局观。水资源工程及运行管理中都具有风险,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风险还很大,且在实践中,存在风险的多元化。因而涉及到效益的合理分配与风险的合理负担,在风险的承担者与工程的收益者分离的情况下,会导致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以国民经济效益为主;然而,工程的运行维护必须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水利行业所生产的产品一方面具有公益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商品性,其服务或供应价格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

1.3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

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除了一般行业性质以外,还与上述水利行业经济特征有关,表现出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1.3.1基本经济观念与理论一

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水利行业应有一系列的基本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为其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针对目前水利行业的现状,这些经济观念或经济理论包括市场经济理论、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国民经济效果为主的观念、谁受益谁支付的观念、社会再分配观念、效益费用的边际增长理论、最优生产理论、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理论、多目标决策理论、效益费用分摊理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理论、动态经济评价理论、产品成本价格理论等。在水利行业普遍建立上述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思想,有利于克服水利行业长期存在的生产即经济、效益即收入,重技术可行不重经济合理、重建设不重管理、重管理不重服务、重规模不重效益、重效益不重风险等错误的或片面的观点,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正确的经济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水利经济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也有很多基本理论与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水利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防洪、除涝、灌溉、水电、航运、供水等工程的效益和费用的计算理论与方法;水价、电价的计算理论与方法;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摊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水利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1.3.2水利技术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取决于其经济体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水利经济政策与法规的研究和制定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宏观方面:水利是基础产业的理论、政策和经济评价问题;改革和完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问题;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问题;水利投资体制与投资结构问题等。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及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而且要研究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措施并付诸实际。中微观方面:水费制度与政策;水利设施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水利第三产业建立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水利项目移民政策与措施;招商引资、鼓励集体或个人投资水利的政策与措施等。

1.3.3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控制人口、珍惜资源、优化环境、保护生态四者的共同进化和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这一崭新文明观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要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一项水利项目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是破坏生态平衡,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今后水利建设项目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进行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后评估及社会经济评价等就是这类问题。其他理论在水利经济中的应用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模糊理论、灰色理论、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技术经济评价、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正蓬勃发展。

1.3.5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技术经济问题

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因而有些特殊的技术经济问题。如:滚动开发问题,包括流域规划问题、开发时期与工程规模关系问题等;风险评价与防范问题,包括资金筹措与资金结构、风险计算与评价、投资管理、投资风险防范等问题。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行业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质,同时又要按市场经济机制实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系列经济问题,需要行业人员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正确的经济学观念,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根据现代水利的要求,不仅在岗的行政干部与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学习新的经济知识、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对于水利专业的教育也应有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2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

这里所说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面较宽、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可以在不同领域架起一座桥梁的人才。根据这个定义,结合水利行业的经济特征与经济问题,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应该是既掌握一定的水利专业基本技术知识、又懂得经济管理、能全面分析水利技术经济问题、正确解决大量出现的水利经济问题的专门人才。但他们要掌握哪些技术与经济知识以及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解决实际提出的水利技术经济问题呢?这里,我们从上述水利行业基本技术经济问题出发来分析该问题。

2.1知识面

根据水利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定义,该类人才首先要掌握较扎实的水利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区域水利规划、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施工基本技术知识、各种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灌溉等水利工程)兴利计算基本理论方法。其次,该类人才要具备较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市场经济、宏微观经济、经济法规、经济统计、财务管理、项目评价与决策、工程项目管理、优化规划与管理、涉外工程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

2.2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一个人才是否能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而没有水利专业必备知识的人员基本上不能胜任水利技术经济工作;同样,只有水利有关专业知识而没有必要的经济管理方面理论的人也不能完成水利技术经济工作。但前者再要掌握水利技术知识极为困难,而后者再来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则较容易。在具有两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外语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数学基础好的人员,从事水利技术经济工作更是得心应手。因此,水利技术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2.1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

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水利类与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而专业知识包括水利类专业知识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应该说二者同等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好基础知识的人更有发展前途。因此,在培养该类人才时,要加大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

2.2.2先水利专业知识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二者可以比作皮与毛的关系,水利专业知识是皮,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在掌握好扎实的水利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水利技术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3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1人才现状

根据某省水利人才规划与预测成果,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占全省水利行业总人数的10%,而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1%,30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近80%,他们中绝大多数是1985年以前毕业的,很少或没有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因而不具备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从水利行业的未来分析,水利行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据预测,到2010年,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将占其整个行业人员的20%。另外,作为水利行业投资与经济管理的决策者——各级领导也应具备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即现有的人才状况离水利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有关教育部门特别是高等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3.2培养方式

目前高校培养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岗人员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现行的这种方式一般时间短、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知识系统化,因而难以达到目的;二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90年代初期,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些高校在水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一些经济学与管理理论等课程,少数学校还申办了以水利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证明,前者培养的学生经济管理知识不系统,后者培养的学生水利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均难以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三是研究生培养,即水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从事水利技术经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量需求。为适应新的形式,提出以下几种培养方式。

3.2.1设立水利类工程管理专业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要求,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水利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或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和前面分析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规格是一致的和相近的。为了解决好该专业对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要求均较高、课程多的问题,必须作出较完善的教学计划,最好将学制延长至5年。

3.2.2加强辅修专业建设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主修专业学到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又可以通过学校的辅修专业学到全面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目前,辅修专业的课程主要在双休日进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没有休息的时间,课程比较重,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在制定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要从难易程度、相关性、课时长短等方面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主辅修课程。另外,为保证辅修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加强课程建设,并指派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讲,以达到预期目的。

3.2.3加大在岗人员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力度

在岗人员有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实践证明,在岗人员进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后,能很快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因此,这一方式是满足目前水利行业对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为避免以往存在的在岗人员培训时间短、教学浮于表面等问题,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与计划,增加培训时间,选择好培训对象,培训部门要做好市场调查、培训计划和教材建设。

3.2.4培养研究生

如前所述,水利行业存在很多技术经济问题,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有的需要在理论与方法上更深入研究。培养一定数量以水利经济与管理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水利行业提供高层次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以研究和解决水利行业不断出现的难新经济问题。近几年,水利行业技术骨干和一些中层领导干部攻读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