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现代化问题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30 06:25:00
导语:水利现代化问题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要辩证地认识治水问题
水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生存发展不可分离,水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水就谈不上生态。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既可以成为水利,又可以形成水害。治水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能、水运开发等,而且相互联系。同样是河道的水流,导引好了可以发电、灌溉、供水、航运,为人民造福;而暴雨洪水,则往往淹没土地房屋、夺走生命财产,成为水患。清洁的水源可以供人类饮用,并可作为溶剂和化工原料,但是利用后的污废水又会污染环境,带来病害。人类应努力改造自然,利用好“水”这种自然资源;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损害水环境,使水资源枯竭,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因此在治水过程中要辩证的认识问题,与时俱进,分析与判断各种治水措施的得失。对水利事业发展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可以统筹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的问题,研究如何使除害与兴利、防洪与抗旱、开源与节流、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我国治水过程中出现的得失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水利事业发展迅速,不仅成为农业的命脉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经过防洪除涝治理以及大力兴修灌溉供水工程,结合发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我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抗御普通常遇水旱灾害的侵袭,耕地灌溉率从15%提高到40%,城市和工业用水量达到1400亿m3。有效供水保证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水利与生态环境密切关系认识不足,对所采取的干预自然的行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没有考虑或考虑得不够,不少地方过量取水,造成河湖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加剧洪水威胁;只灌不排,导致土地盐渍化;陡坡开荒,造成水土流失;还有废污水大量排放和化肥农药使用不当造成水体污染等等。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对水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这一战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更清楚地看到在人口急剧增加,经济迅速发展状况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无限的,对水资源的使用要有节制,要加强管理,保护水资源。从传统的以修建工程为主的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
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水利现代化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下个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经济社会要求有现代化的水利作为支撑,而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必将成为发展现代化经济社会的有力保障。有关专家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国民生产总值将提高到80万亿~100万亿元,比目前增加10倍以上。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洪灾威胁严重的各大江河中下游地区,本世纪人口将更为密集,经济也会更为发达,与20世纪90年代同样的一次洪水淹没损失将超过目前数倍。因此要求对各大江河(包括其主要支流)的防洪能力从只能安全抗御普通常遇洪水的标准提高到能够安全抗御较大洪水或大洪水的标准,防洪保安工程和防洪管理、防汛指挥系统也要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本世纪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在寄希望于调整农业结构和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如何加强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仍然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大问题。只有搞好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建设才能进一步挖掘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发展农业经济。但是下个世纪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将更为紧缺,新建灌排工程的条件更为艰巨。因此搞好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建设应以提高科技水平、节约用水、提高现有灌区水的利用率为主,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条件下适当发展新灌区。水环境保护与改善是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我国的水质污染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加大而日趋严重。其他还有各方面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如因取水过量造成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湖泊萎缩、海水入侵等等。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要求有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也包括了水环境在内。要看到英国治理泰晤士河用了近百年时间、德国治理莱茵河用了半个世纪时间才恢复河清水秀、鸟飞鱼跃的经验教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可持续发展方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工业社会快速发展向人们提出了如何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议题。9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也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水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意义的水环境应该是以水为主体的环境状态,既包括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也包括它们的水量、水质、水的时空分布、水土流失状况等等。良好的水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状况改善至关重要。遗憾的是迄今还有不少方面仍存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轻水环境保护改善的思想,导致了种种环境恶化的结果。可以说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乃是水利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分水岭,今后要转变思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采取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改善水环境相结合的措施。发展现代化水利体系,这将成为21世纪水利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现代化水利建设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现代化水利不仅要求有高标准、高科技、高质量的水利工程,还要求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环境的合理保护并逐步改善与美化以及现代化的水管理等等,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
五、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从20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水利现代化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至少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
1.现代化水利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首先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对水资源吃光用尽而不留余地,应该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北方的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四大河目前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均已超过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其中辽河达到80%,黄河达到70%,海河流域不仅将本身地表水基本用尽,每年还要超采地下水40亿m3。这使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几大河流干流、支流经常出现断流状况;天然湖泊、湿地不少已经干涸并被开垦;30多万km2的黄海大平原上,到冬春枯水季节,几乎是一片黄土,罕见水迹。21世纪不能不抓紧进行南水北调(调长江水到黄、淮、海流域)等一大批调水工程以保持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平衡。南方一些江河水量比较丰富,但有些江河污染却很严重,有些江河湖泊已因污染而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历史上环境优美的富春江,受水质富营养化影响,水葫芦丛生,不但景观恶化还影响通航、发电。有些水产专家还提出了水域污染带来的“水域荒漠化“对水产造成重大损失。在新世纪中要从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全面考虑,而且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目标也应该是防洪、抗旱、供水、发电、通航、水产等等,使水的多方面效益都可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供水的来源也要从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利用等统筹研究,不能失之片面。
从防洪的角度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很快,为了解决衣食问题,很多不宜利用的湖泊、湿地、陡坡林区都开发成了耕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划定的湖洼、荒地蓄滞洪区,现在不仅全部开垦成良田,有的已人满为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江河行洪河道愈来愈窄,河床愈来愈高,洪水位不断抬高,堤防虽然在不断加高,风险度也逐步加大,一旦溃口,损失惨重。今后为了防止江河上游水土流失的严重化,不能不对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并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江河中下游还要治理蓄滞洪区和湖泊、洼地,必要时要退耕还林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今后为了改变防洪的被动局面,必须对水土资源统一进行规划,有舍有保,既要保证堤防能抗御一定标准的设计洪水,在超标准的大洪水下还要给洪水的出路让出一些农田以容蓄洪水,避免灾害的扩大,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使人、地、水能协调相处。
2.现代化水利要求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包括信息工程使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的管理实现“三高”——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这里所谓的高应该具有相对的含义,即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水准相适应,不是无限的高,例如:大江大河防洪工程的“高标准”只能要求抗御历史一般大洪水,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洪水(一般约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洪水。原因是第一经济上不合理,第二实际工程也难以达到。长江在上游建成“三峡”工程后,只能使荆江段达到抗御1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对下游的作用尚在探讨之中;其他如松花江、辽河、海河、珠江的西江等干流或主要支流上缺少修建大型调蓄工程条件的江河,如果把防洪能力提得很高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新世纪中,受洪灾威胁严重的大江大河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将更加密集,经济更为发达,与20世纪同样的一次洪灾淹没损失将超过过去数倍。因此应该要求各大江河的防洪能力从只能防御普通洪水提高到能够抗御较大洪水或大洪水。一些重要的防洪保护区可以按本身的需要采取防护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如大型、特大型沿江沿湖城市可以采取防护堤顶高程高于普通堤防1m以上,以确保城市对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达到一二百年一遇。从现实考虑,我国现有大中小水利工程质量和管理设施状况远不适应新的要求,现有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规划设计大多是按当时的要求考虑,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工程施工时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甚至不少是半拉子工程。管理设施更是因陋就简,大部分没有到位。工程交付使用后又因种种原因未能进行养护,老化失修严重。21世纪不但要对原有水利工程进行更新改造,还要对新建工程提高其质量标准,这说明实现水利现代化将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所谓“高效益”首先应从水利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全面作用来衡量。新中国建立半个世纪来,我国以占世界1/10耕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水利功不可没。但是也出现了如上述的种种环境问题。今后要使世界1/5的人口生活过得幸福,并有持续发展的余地,则要求水利工程和水管理包括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管理、水工程管理等等,有更高效益,使人民群众普遍得到防洪保障、供水保障、水环境保障,使水利工作的效益更上一个新台阶。
3.现代化水利要体现出具有现代文明的“水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在新世纪中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水利建设、管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宣传先进的水文化。利用水利部门的优势结合水域、水工程宣传人与自然斗争、改造、协调、和谐以至形成山川秀美、物华天宝的过程,使人们得到启迪和教育,并可以支持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现在有些地区已开展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也是在改善水环境过程中美化水环境。这方面不仅是水利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水文化”的形成既有软件也有硬件,青山绿水、碧空蓝天本身就会带给人们以美好的遐思。而宏伟的治水工程,亮丽的人文历史景观(也包括亭台楼阁和美术雕塑等等),都可以说是“水文化”的硬件,可以使人们得到感染,增加美的享受,也会提高人们现代化的生活水平。
六、对策
实现水利现代化需要更新观念,实现治水观念的现代化,需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代化;需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实现水管理的现代化。水利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有一个长时期的过程。首要的还是思想观念上的更新,要与时代的要求和可能相结合,以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研究各项治水措施;要和各流域、各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步伐统一起来。既要有长远的规划作为奋斗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总之,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深化对治水发展规律的认识,扎扎实实地工作,使祖国大地旧貌换新颜,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逐步地、全面地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的需求。
- 上一篇:渠水爆破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 下一篇:西北水资源开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