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优化配置论文
时间:2022-06-30 11:46:00
导语:水资源优化配置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回顾"九五"取得的成绩
在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水利部党组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治水新思想指导下,"九五"期间水资源工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深化。
1.用资源水利的思想指导编制水资源规划
(1)为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部组织编制了《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规划立足当地水资源条件,以北京及周边地区共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为重点,认真分析有效供给与合理需求,以工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技术的手段切实节水治污,然后以调整产业结构与种植结构为中心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上游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保证2010年前平水年北京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与南水北调引水到京相衔接,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这项规划在编制工作的不同阶段都得到了部领导的直接指导,得到包括人大和政协常委在内的院士专家的高度评价。2001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原则通过了该规划,并于5月23日正式批复,现在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以"留足生态水,进行生态建设,是优化配置水资源、西部大开发和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思想,针对黑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蜕化的严峻形势,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2001年2月,朱基总理两次主持总理办公会原则通过了这两项规划,现已批复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也已经国务院批准,两项规划都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新疆、甘肃、内蒙古水利厅大力支持下,向下游应急输水,维持生态的调水行动,得到朱基总理等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誉为"一曲绿色的颂歌"。
2.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水资源分部门管理的体制,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分割管理,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98年机构改革后,以推动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城市水务局为突破口,开始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水资源分割管理问题最严重的是城市地区,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多龙管水,政出多门,加剧了城市用水紧张局势和生态系统恶化。从1999年开始,在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调研报告《为什么要以水务局管理城市水资源--对陕西、北京、黑龙江、深圳、天津、图森(美国)、巴黎、德国的调研报告》。
针对当时上海市正在酝酿水务局改革方案的时机,提出了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2000年2月,指导并组织编写了《关于上海市水务局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的咨询报告》,以此为重要参考,5月13日上海水务局挂牌成立。这份咨询报告与《为什么要以水务局管理城市水资源》成为城市水务体制改革的主要参考文件。
截止到2001年9月,全国成立水务局或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县市共计677个,其中水务局440个,分别为省级2个,地级34个,县级404个;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单位共237个,其中地级市1个,县级市(区、县)236个。
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9年,黄委开始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在基本保证了沿黄省(自治区)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情况下,黄河仅断流8天,而来水相近的1996年,同期断流时间为106天。2000年,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干旱的情况下,黄河没有断流。为缓解黑河下游河湖干涸、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从2000年7月1日起,对黑河水量开始实施统一调度,黑河分水方案第一次得到落实。为了抢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2000年以来已两次通过博斯腾湖向下游输水,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工作的开展充分说明,传统的治水思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已经开始把生态用水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对流域及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是十分必要的,效果十分明显。
3.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从调整水价入手,推动全面节水工作
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节水。正如温副总理所说:"节水是一场革命。"节水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它不仅引起用水方式的变化,而且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以至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开源与节流,节流优先,节流就是节水;防污与治污,防污优先,节水就是防污"为指导思想,水利部从组建统一的、高规格的节水办公室入手,推动全面节水工作。
全国节水办成立之初,就参与组织了于2000年9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建议写入会议文件,为我国加入WTO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准备,目前部分试点省市正在编制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指标体系。组织编制了《全国节约用水规划纲要》,为全国节水工作提供指导,并确定天津市为全国节水试点城市。全国节水办公室还及时发出了《关于全面加强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发了《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以省为单元在全国部署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目前黑龙江省已完成了全省行业用水定额的编制。
对国家节水政策进行先期研究,在《对国家节水政策的建议》中提出了节水政策的目标、初步政策分析、加强全国节水办公室工作等建议。
4.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系统建设
首先是保证人民饮水安全。从1999年4月开始至今,水利部已通过《中国水利报》向社会了《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旬报》83期通报19个城市的35个水源地水质状况,并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在2002年以前上述旬报,强化人民饮水水源安全监督。
提出了建立水污染负国民生产总值参照统计体系的建议,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防止发达国家转移水污染产业,强调集中治污。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第一阶段水功能区划工作已经完成,在流域水功能区划汇总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中国水功能区划》。
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通过应急调水和编制近期治理规划,重点解决了黑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太湖流域多次进行了引江济太实验,研究调长江水改善太湖水质问题,在松辽流域还首次进行了调水抢救扎龙湿地工程,水生态建设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二、系统总结"九五"以来的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
1.新时期制订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时期制定规划的最大变化就是从单纯的水利工程规划变为全面的资源配置规划。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由"以需定供"变为"以供定需"。变根据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来进行水利建设规划,为按照水资源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的需要来进行水利建设规划。
(2)为满足优化配置的需要,水利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增加供应的工程手段,而且要考虑减少消耗和资源回收的工程手段。节水工程、治污工程以至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及其实施的投入都应该在水利建设规划中考虑。
(3)水利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工程手段,也要考虑节水设备、污水处理厂和监测设备、替代工程等辅助手段,还要考虑回补地下水、生态保护区和水体生物净化等生态手段。
(4)水利建设规划必须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因为水利建设规划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其制定必须与经济建设的转变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源配置。
(5)制定水利建设规划必须以生态思想为指导,留出生态用水,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2.进一步推进城市水务体制改革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全国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趋势还会加强。因此,正如国务院领导指出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今后水务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法规、统一政策,建立现代化的城市水法规体系。应在原有部门制定的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认真整理分析,科学地制定新的、统一的法规和政策。应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现代城市水法规体系,尤其是要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更应抓紧进行这项工作。
(2)统一规划。要本着以水定发展的原则,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制定出城市水资源的综合规划,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3)统一监测,统一调度,统一治理。要致力于建设统一的城市水网及其现代化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各河库联调,地表地下水统一调度,解决城市防洪、水资源短缺和严重水污染问题。
(4)统一制定用水定额,统一制定水价,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发放和吊销取水许可证。
3.节水是一场革命
副总理多次强调:"节约用水是一场革命。"今后相当时期的水利工作重点,应当是提高用水效率,真正建立一个节水型社会;制定长远的、战略性的和全局性的国家节水政策和加强其执行机构都是当务之急。
总结"九五"经验,目前我国节水工作仍存在以下十不够:一是节水理论不够清晰,二是节水目标不够明确,三是节水规划不够系统,四是节水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五是节水法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六是节水市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七是节水的科技进步不够及时,八是节水管理体制不够集中有力,九是节水投入不够大,十是节水宣传不够科学。大多数方面都是"很不够"。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节水高度重视。"节水"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但在社会上基本上是一种无序状态,在政府部门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在新世纪,建立节水防污社会的总政策为:要做到"六高、两低、两合理"。"六高"就是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适时、适地、适度地提高水价,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包括中水回用),提高用水的生态效益率,提高节水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用水的传输效率;"两低"就是降低用水造成的污染率,降低用水造成的水资源蜕化率;"两合理"就是制订合理的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建立地区与行业合理用水结构以保证全国水资源供需平衡。
4.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建设与恢复
人类对水污染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从历史上的"漠视阶段"到"重视阶段"再到近期的"认真治理阶段"以至现在逐步认识到的第四阶段--清洁生产、资源循环阶段,要以新经济观点认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基于上述认识,水污染防治的考虑出发点为:从大系统的观念出发,整体规划,防治并重,以防为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把污染挡在上游。主要措施包括:建立负国内生产总值参照体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防污主线;建立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真正实现污水减量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挡在上游;集中治污,真正实现污染物资源化;以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的制定来带动治污标准的提高,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十五"计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扼制生态恶化"。现在一些城市表面上看城市用水能够满足需要,但实际上是严重透支了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是以牺牲生态和农业用水为代价的。要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首先需要确定生态建设目标,明确恢复及保持生态的需水量。
三、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及其所处有机和无机环境所构成的彼此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系统。生态学就是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和依存的规律的学科。生态建设就是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以工程、生态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而进行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建设。
1.生态系统建设的概念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扰动,但是这种扰动必须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以破坏水生态系统为前提。
联合国有关系统根据数以千计的案例得出的统计性规律表明,一条河流水量在本流域的利用一般不应超过总水量的40%;如果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大于1700~2000m3的话,原则上可以向外调水,但不能超过总水量的20%。如果用多了,调多了,就是人类对水的侵害,最终害了自己。再如,水量的年际年内变化是河流的自然规律,洪水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如果人类在没有大水的周期内占据了行洪区,其必然结果是在洪水期形成灾害,因此,必须留出蓄滞洪区,依据自然规律建设蓄滞洪区,根据多年水文资料确定蓄滞洪区位置、规模和类别。不同类型的蓄滞洪区的建设,就是人类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就是生态建设。
2.生态系统建设的内容
(1)树立建设节水防污的生态型社会的指导思想。要树立生态型社会的指导思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曾经错误地认为,资源可以无限开发,生产可以无限扩大,这样才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文明进步。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指导思想是有严重缺陷的,只考虑到人和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这是目前资源短缺以至耗竭,环境恶化以至生态系统严重蜕变的根本原因。所以从水利来看建设生态系统,首先是明确建立节水防污的生态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2)建设全流域的水量水质监测系统和水量调度设施,实现数字流域。对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监测是防洪、供水和污染防治的前提,因此也是从质和量上使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前提。
(3)根据以供定需的原则,全面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初步恢复生态系统,制定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定额是良好的水生态系统的管理手段。用水定额的制定要因地制宜、以供定需、全面兼顾,首先要保证生活用水;生产用水要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水;生态用水必须预留,要做到保护,并修复已被坏的水生态系统,如黄河全流域统一管理,塔河和黑河规划的制定都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4)逐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生态境界。目前人们已经比较普遍地认识到要节约用水,节水的根本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生态境界。"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基于生态学的这种研究,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前提,才能提出人类不断发展的同时,当代不能留给后代少于自己可利用的资源量这一基本原则的。因此,水利用的生态境界就是合理取用水资源--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返回水体以备资源的再利用的完整循环,它应该是我们在"十五"奋斗的目标。
(5)全面修复生态系统。在"十五"我们要通过污水治理的回用和南水北调的置换大幅度增加生态用水,彻底改变我国北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状。保持河流不断流,逐步恢复断流河流;恢复和增加水面,保护湿地;建设蓄滞洪区,回补超采的地下水;不断修复已经严重蜕变的生态系统。
- 上一篇:西线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