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水利战略发展论文
时间:2022-06-30 09:37:00
导语:西部地区水利战略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投资结构的全面改革、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入世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规划方式转向战略规划方法。其中的关键是在新的形势下,要用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思路、新的要求、重新认识水利规划的任务和要求,树立新的规划观。并把这种新的规划观作为水利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这种规划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观点:系统工程的观点、市场经济的观点、强调内涵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些已在水利规划设计中应用。如三峡论证中,在总体规划以及防洪规划等重点专题上,都体现了系统工程的观点。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过去规划经验的积累。这里说它是新的规划观,主要体现在把这些观点较为系统地形成一个体系。
因此这种规划观既适用于西部地区,也适用于东部地区。但在具体应用时,则应根据东、西部的具体情况而异,不能把东部地区的经验生搬硬套地用于西部。
1系统工程的观点
系统工程的观点,有三个主要内涵,今结合西部大开发中的水利战略研究,简要说明如下:
1.1把研究的对象做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首先要明确,水利是西部大开发这个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水利工程的成效如何,要从对西部大开发总体的贡献大小去衡量,不能单纯地就水利论水利。这是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总的思想指导下,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明确水利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水资源是西部发展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水利是西部人民脱贫致富的最基本的措施;水土保持是西部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水利肩负着西部地区保证经济发展,扶持脱贫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三大任务。水利事业的成功与否,关系着西部大开发整个事业的成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二是要明确水利发展战略必须服从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部署。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央已明确提出当前的总体战略部署。水利发展规划必须按照这一战略部署的有关要求: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做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要根据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发展中小城镇战略的要求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的要求,提供水源保证。
三是根据水资源条件,研究水利对西部大开发的反馈影响。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方面要强调要根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提供水源保证;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进行开发。在水资源紧缺或开发困难的地区,要强调以供定需。只有这样,才能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可靠的基础上,保证发展的良性循环。
1.2处理好整体中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
1.2.1处理好水利与其他行业间相互关系
水利做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子系统,要充分考虑与其他子系统互相配合,互相影响的关系。做好与其他子系统的接口,加强信息交流和反馈。例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须把工程措施与农、林、牧等部门的非工程措施紧密配合,把对生态治理的要求,与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切有实效。在灌区发展规划中,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要优先考虑农业部门提出的在西部地区发展棉、糖、果、菜、花、烟、药等七大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求;在考虑工矿企业供水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及工矿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使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在重点工程项目规划中,要把水利建设与水电建设密切结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充分发挥综合利用效益。
1.2.2处理好水利内部各分系统的协调关系
要处理好综合利用各部门的关系,包括: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土保持等协调发展的关系;要全面考虑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统筹兼顾关系;要正确安排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关系;要充分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关系;要全面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关系。
1.3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问题
系统工程观点,既包括认识论的问题,也包括方法论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水利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多目标、多要素、多层次、多阶段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这样一种复杂的问题,只能用大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才便于深入分析研究。
1.3.1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大系统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现代战略规划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还是规划研究组织的最基本形式。
①大系统的分析:一般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容、行政区划和学科分类进行分解和分析。只有科学的分析,才能有深入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治理。例如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逐步地深入分析。总的来说西北地区是水少土多,西南地区是水多土少;再进一步分析,西北地区又可分为黄河上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和草原区三种不同特征的治理区;再进一步分析,又可根据地形、地貌、降水及社会经济等条件,把黄河上游区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小流域治理区。只有这样多层次的分解,才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实施分类指导原则,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治理方法。
②大系统的综合:只有综合,才有系统的整体性,才能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进行优选和排队,才能找出优选方案和分阶段地有序地进行治理和建设。这些概念已是众所周知,这里就不具体说明。
1.3.2系统的优化
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优化。
对水利战略规划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设想通过建立一套数学模型的方法去寻求最优解,只能靠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不断排除劣解的基础上,寻求相对的满意解。
所谓优化,从战略观点看,首先是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的自然条件下,与庞大的人口相比,水土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都显得十分紧张。在经济相对贫穷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曾对许多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果。这也与过去在优选方案时,片面强调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很少认真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有关。结果常是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因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水利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也反映为经济问题。而按照动态的经济核算原理,在进行贴现折算后,远景的经济效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实际上主要是接近期的经济效益进行优选,而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市场经济的观点
当前,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在国际上我们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内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渗透到一切领域,必须用市场经济观点代替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水利经济问题。
2.1用市场经济观点指导水利发展规划
传统的水利发展规划,很少做具体的市场调查,而是按“统购统销”的思路,假定供水效益完全能按规划实现。然而无情的市场,常不承认这种假定。例如引黄济青工程,一方面从遥远的鲁北引来的黄河水,在青岛卖不出去,大量废弃入海;另方面青岛当地的地下水仍继续超采。再如,有些高扬程灌区,不得不在低于提水成本条件下供水,而对农民来说,常仍嫌水贵,不愿多买水浇地;对扬水站来说,供水越多,赔得越多,因而灌区规划效益也无法实现,难道这类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按市场经济观点,不是我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产品,也不是我有多少资源,就开发多大规模。而是取决于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灌区发展规划,也必需根据市场需求,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基础上,重新研究作物组成,并根据节水要求,研究经济灌溉定额,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
2.2用市场经济观点拓宽水利投资渠道
要从努力申请投资转到合理申请投资与努力吸引投资的双重轨道上来。对可以形成产业水利事业,不是我求你来投资,而是我创造好的投资条件和投资环境,让你想到我这里来投资。正如国务院在2000年春季召开的西部开发会议纪要中指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投资以及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事情要研究:例如东部地区帮西部搞开发,搞对口支援,绝不是单纯的扶贫,而是互利合作。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东西部要双赢。所谓先富带后富,也是要有利于西部也有利于东部,西部发展了,东部发展才有后劲。再如引用外资,要研究外商是怎么想的,外商来开发西部,他们是要赚钱的。他们最看好的是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最关心的是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他们最用心研究的是对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他们最担心的是地方的土政策及办事效率对他们的影响及各种可能的投资风险。此外还要研究各种可能的与外商合作方式等。引用外资也必须双赢。据了解,西部地区已经把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如宁夏的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及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青海省的海水北干渠扶贫灌溉工程;贵州省的长项县黄花聚水电站;四川省乐山市马边河水电站等等。但洽商成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没有按市场经济观点,提供确保双赢的具体条件。
2.3用市场经济观点重新研究水利经济理论
现行的水利经济计算规程没有关于市场经济调查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因此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常常造成理论上和结果上的错误。比如现行的水利经济计算规程对于计算工矿企业供水效益时,提出按照投资比例分摊经济效益的方法。认为供水做为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应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由企业负担投资,并按资金利润率相等的原则,分享效益,只不过供水工程是由水利部门统一安排的。但是,这种貌似合理的理论,却导出极不合理的结论。因为按此理论,水利工程投资越大,效益也分摊得越多,因此,水利工程不怕投资大,水涨船高,只要供水区国民经济总体上是盈利的,水利经济核算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按此理论,投资越大,效益越高,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单方水投资比东线高得多,因此,同样是对天津市供水,中线单方供水的效益就大得多。这样,还能科学地进行经济核算和方案优选吗?导致这种不合理结论的原因,在于未按市场经济观点,具体分析不同企业对当地的水源条件有不同要求。对用水大户来说,他们必然把当地的水源条件做为选择厂址重要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会在供水成本高昂的地区建厂。否则会使产品成本加入,对市场竞争极其不利,甚至赔本,因而不能接受过苛的水资源投资条件。而我们的水利经济计算规程,却不管企业是否接受,自行进行投资分摊和效益分享。并以此做为水利经济核算的依据,因而导致不合理的结果。
2.4用市场经济观点建立全面的资源观
所谓全面的资源观点,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要看到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资源:一种是自然资源,包括矿藏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光热资源等,一般地讲也可称作硬资源;另一种是社会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科技知识、专利、商标,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等后天因素。一般地说,主要属于软资源。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社会资源常具有更重要价值。它能把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战后,战败的日本和德国所以能迅速地复兴与掘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而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所以未能很快地开发利用,主要也在于社会资源的劣势。全面的资源观的另一方面涵意,是既要看到资源的数量,更要注意资源的质量。我们常说西部自然资源的优势,更多地是指它的蕴藏量丰富。对资源的质量,如开发条件、品位等常分析不够。只有建立全面的资源观,才能全面地评价资源,才能充分看到东、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互补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把资源的优势转变为经济的优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政策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向西部倾斜的政策和优惠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将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充分地加以利用。
3强调内涵型发展的观点
传统的水利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建设为主,走外延型发展的道路。虽然也批判过“重建轻管”的思想,但传统观点的改变,谈何容易。至今一提到发展规划,“理所当然”地是计划部门的任务。所谓发展规划,中心内容就是上项目,要投资,似乎与管理部门无关。
3.1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是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
水资源危机将是21世纪最严重的资源危机。目前我国缺水形势十分严峻: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紧缺,平均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农村至今还有2000多万人常年饮水困难。全国农田年平均受旱面积,50年代平均为2.2亿亩,80年代平均为3.57亿亩,90年代(1989~1998)增长到3.76亿亩。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均水资源量越来越少,新水源开发条件越来越困难,我国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越来越严重。黄河在90年代年年断流,断流天数也越来越长,平均已达107天,1997年断流达270天。
过去由于实际上走以开源为主的开发利用道路,一方面由于过量引用河水,过量开发地下水,造成河湖萎缩,地面下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后果。另一方面又存在水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和污染破环水资源的情况,加重了水资源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只有走外延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工农业节水潜力很大
从用水效率看,我国目前用水效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目前人均年用水量约445m3,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04元,约合14.4元/m3,折合1.74美元/m3。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1955年分别达到37.5,53.9,47.2和91.2美元/m3(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这当然与国民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比如美国由于人均生活用水量高达700~800m3/人年。较英、法、德等国高出约2~6倍,(比我国高出约18~20倍),故人均GDP用水量相对较低,约14美元/m3,但也高出我国约8倍。
从农业节水看,以小麦灌溉为例。我国单方水的粮食转换率还较低,平均不到1.0kg/m3。如海河流域平均为0.9~1.0kg/m3,其中北京为最高,平均1.31kg/m3。国内试验示范田和国外先进水平,都已超过2kg/m3。以色列平均达到2.5kg/m3。因此提高用水效率还大有潜力。
3.3充分发挥已有水利设施作用费省效宏
西部地区与全国一样,已经建成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大、中、小型水库约26000余座,占全国1/3以上。但由于各种原因,现仍有一些水利工程安全标准不够,质量较差,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长期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而且蕴含着潜在的风险。因此,在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中,应把已有工程的除险加固,配套挖潜,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
3.4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
通过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灌溉用水为例,优化配置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灌区内部水量的优化配置。例如海河流域的黑龙港地区,原小麦的灌溉定额为250m3/亩。据分析,如果把灌溉水量在灌区内各种作物之间,按边际效益相等的原则,进行优化分配,使小麦的实灌溉定额降至189m3/亩,便可使灌水效率由1.7kg/m3增加到2.08kg/m3,灌水效率提高22.9%。二是灌区间的优化配置。例如陕西省关中平原已建成大型灌区11个,这些灌区可分为东、中、西三片。每片工程集中,灌区相连,部分设施也已连通,正准备实施联网调度,使冬灌区间水量互补,既能减少弃水,又能提高供水保证率。据测算,光是西片联网调度,就可挖出1.5~2.0亿m3的水资源潜力,相当于新建一座大型水库。三是全流域的水资源宏观调控。如已实施的黄河全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虽然还说不上优化分配,但也为各省、区所能接受,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效果。四是流域间的水资源宏观调控。如目前正在积极筹划的南水北调工程。这四个层次中,前二者属于战术性微观的优化调度,后二者属于战略性的宏观调控。
4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规划和计划中去。
4.1提高经济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发展要以提高产品效益的支持,没有效益就无从积累资金,就不能扩大再生产,就谈不到发展。认真实施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产业部门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结构,加强市场竞争力为主要内容进行调整。水利做为基础产业,首先要为工、农业提供水源保障。要为保证工农业正常生产,支持产业部门经济结构调整服务。水利部门本身也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是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提高供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改善水环境。要从国民经济总体和水利行业本身两个方面提高经济效益。
4.2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一个“度”的概念,要限制在资源可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对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来说,包括水土资源、林草资源以及一切生物资源,应维持其自然的平衡。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渴泽而渔,搞一捶子买卖。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引用地表水、过度围垦、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过渡的捕捞等,都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无法持续发展。而且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恶果,甚至是灾难性的恶果。
进入21世纪,人们面临着比现在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的挑战。由于人类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利用,已造成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后果。更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剧了水环境的破坏,并使水旱灾害更严重地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经济、资源、环境三者形成恶性循环。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协调好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用水关系,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脆弱是造成该地区经济欠发达和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200mm,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600mm以上。地理常识告诉我们,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是形成沙漠的根本原因。这种地区林草复盖率低,植被差,更加重了荒漠化。如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省区的林草覆盖率分别只有1.08%、0.43%、4.83%和2.20%。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和林草资源的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近一步恶化。部分地区已出现了天然绿洲减少,沙漠化面积加大的情况。如青海省的沙化土地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8000万亩增加到2.2亿亩。近年来还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迅速增长。70年代至于90年代,西北地区林草面积减少了5.7亿亩,荒漠化土地增加了5.55亿亩,形成了恶性循环。
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还进一步导致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土壤沙化加重了沙尘暴灾害。1993年5月发生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受灾面积达40万km2,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264人受伤、12万头牲(只)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约相当一个省区全年的财政收入,更使贫穷落后的西北地区雪上加霜。
西部大开发,必将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迅速增长,与生态用水的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在大力开展节水的前提下,协调好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
4.3正确处理各地区、各部门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之间,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形成复杂的联系,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产业间“瓶颈”状态的存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断协调各行、各业、各地区的生产条件,消灭“瓶颈”状态,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发展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新的“瓶颈”状态会不断发生又不断消灭,使发展持续地成波浪式的前进。宏观调控和市场调剂是协调各部门、各行业间关系的重要环节。西部大开发更为在宏观上消灭“瓶颈”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东、西方优势互补为可持续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5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最基本的条件。用现代科技促进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用高新科技促进水利事业现代化;用现代战略研究理论指导规划工作,促使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1用现代化科技促成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美国的“硅谷”经验和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的经验,雄辩地说明了用高新技术武装落后地区,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硅谷”是美国西南部圣何塞地区一条纵深约100km的谷地。在50年代,美国斯坦福工程学院的讲师以特曼提出利用这一原产樱桃的未开发的谷地,建立一个工业园区开始发展起来的。70年代由于苹果公司的发展,使这个地区迅速地发展繁荣起来。现在已成为包括英特尔公司总部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心。1998年的产值相当我国国内总产值的1/4。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原来也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借鉴美国的“硅谷”经验,凭借其技术人员多、工资低的优势,以及政府的支持,包括建立风险基金和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处理“千年虫”问题上,博得了国际上主要软件企业的信任,从而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软件中心。在它的带动下,印度在1999年4月至2000年3月年度,计算机软件出口额达39亿美元。
当然,“硅谷”的跨越式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一是有较强的科技基础和科技人才资源;二是有较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宽松的法律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三是政府的支持,四是开发者的创业精神。
我国西部地区有些城市,如成都、兰州、西安、重庆等,都有很强的科技基础,并且都已建立了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电子工业园区。以此为依托,以改革开放的体制和优惠的政策为环境条件,以政府支持为保证,加上西部地区人民的创业精神,我们完全有条件建成中国西部的“硅谷”。并以此带动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5.2用高新技术促使水利事业现代化
信息工程、系统工程、卫星遥感等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升级有普遍意义。对水利事业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世界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现代化科技的基础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决胜因素。原始的手工式的收集信息的手段,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必须依靠现代科技。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就是一项应用价值巨大、涵盖范围很广的收集信息的高新技术。对水情预报、水旱灾害监测、水土资源的普查、以及对灌区作物生长情况的监控等,都有极为重要意义。对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也有重大意义。再如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已普遍应用于水利规划、防洪系统的统一调度、和水利工程的施工及管理。此外,生物工程对发展节水灌溉,对旱作农业提供耐旱品种也有重大意义。
总之,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条件。
5.3用现代战略研究理论指导规划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所谓树立新的规划观,本质就是用新的科技思想和新的科技成果重新认识和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从宏观战略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战略研究是现代决策理论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研究对整体有决定性、指导性和深远影响决策问题的科学;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激化的产物,它把新科技研究的成果看做是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
战略规划是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它是在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已经明确的基础上,研究总体的实施方案、实施策略和实施部署。现代战略规划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也体现了现代科技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1990年6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的杨柄和秦大庸曾根据现代战略研究理论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宏观战略的研究》的报告,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战略研究理论,其摘要曾刊登在《水利规划》1990年第3期。近年来该学科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现代战略研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体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现结合本文,作些简要说明。以期促使在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中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的观点。
①力求信息准全的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力求信息准全是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西方管理学家有人认为,优良决策的秘诀是90%的情报加10%的预感。这种观点对复杂的大系统分析是不完全的,但充分说明了信息对决策的重要性。
②系统分析的原则,这也是战略规划中极重要的原则。本文在“系统工程的观点一节中已做了分析,这里不再重复。
③尽量采用新科技成果的原则。现代战略研究把新科技的应用,看成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生命线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认为现代市场的竞争,核心是新技术的竞争。为此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做为风险投资,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以支持新科技的研究。实践证明这是发展战略成功的关键,虽然研究一项新科技计划失败的风险很大。但是他们认为巨额利润总是伴随高风险的,因此他们坚持发展新科技。例如美国著名的IBM公司,曾经有个战略决策,要研制一种“未来系统的电子计算机”。他们集中了许多专家,历时数年,已耗资5亿美元,但在研制过程中才发现了这个计划成功的机会渺茫,继续下去将造成更多的损失,因此被迫中途下马。但这并未因此而影响他们继续进行巨额风险投资的决心。
④风险分析的原则。人们吸取决策失误的教训,发现既使在最可靠的预测和尽可能周密的计划条件下,仍可能因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偶然事件,造成决策的失败的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加强风险分析和风险对策的研究才能减小意外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分析也叫突变分析和应变研究。它重点研究各种意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相应的对策,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有备则少患。
⑤追踪决策的原则。战略规划的对象,一般是长期的战略部署。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实施过程中,客观情况难免不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出现新的科技突破,竞争对手已研究提出类似的研究成果,市场需求出现新的变化等。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认识修正原来的战略规划。这也是一种应变措施,它与风险分析不同的是,风险分析是在规划阶段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予测分析,提出的应变对策。这种风险未必出现,对策也未必实施。而追踪决策是在新情况已经出现的情况下,修正原来的规划,提出新的即将实施的方案。追踪决策的本质是战略实施过程的反馈。追踪决策和原始决策相比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从回溯分析开始。首先应找出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才能在总结经验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以避免和减少失误;二是非零起点。即承认原始决策已实施了一段时间,已投入了一定的人、财、物的消耗,要面对已成事实,尽量减少损失;三是要注意心理反应。因为改变原来决策,会引起强烈的心理效应。例如原决策者怕承担责任,竭力为原决策辩护,甚至掩盖事实;而原反对者可能因此而否定一切,包括否定原决策中合理部分,走向另一极端。两种倾向全会使追踪决策增加困难。因此回溯分析强调客观准则,着重研究客观情况变化的原因分析,找出合理的修正策略。
⑥群决策原则。强调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与专家相结合,强调决策的民主化。既反对领导个人拍板,又反对单纯的专家路线。强调领导者也要注意战术措施的研究,专家也要注意战略问题的分析,决策者也应是本行业的专家。至于决策的方法,则应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德尔斐法、智暴法、幕景分析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程序。在决策时还强调低层次的决策服从高层次的决策,做到局部服从全局,谋求总体战略的协调和总体效益最优。
总之,这些原则和策略,很值得我们在规划中借鉴。特别是在注意发展和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方面,给我们提供很多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唐荣安、李永泰,西部大开发,南方出版社,1999年4月
[3]沈振荣、苏人琼等,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12月[4]王伟中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
[5]王爱国、王勇等,全国水利建设基本情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11月
[6]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1996年5月
- 上一篇:环保产业定义发展论文
- 下一篇:施工企业市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