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条件整理论文
时间:2022-06-27 10:48:00
导语:土地资源条件整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资源条件分析是进行土地整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摸清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的协调统一和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以三沟镇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在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效益分析与评价。
1.项目区基本概况
项目区位于承德县三沟镇老牛河中游,介于东经118。12''''21”~118。15''''49",北纬40。59''''30"~41。02''''43"之间,涉及承德县三沟镇的二沟、北杖子、三沟、东庄、苏家营、孤山等6个行政村,总规模为558.7hm2。
1.1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处西河北岸、老牛河及老牛河与西河交汇处的小冲积平原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405~420m之间。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9.1口,年降水量550mm,多集中在六、七、八月,降水量合计357.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1%。年平均蒸发量908mm,为年降水量的2.8倍,尤以春夏两季的蒸发量最大,易造成春旱和伏旱。太阳辐射总量为129.8千卡/cm2,年平均日照2702.9h,无霜期平均132天,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3000℃,能满足一年一熟的热量需要。
土壤以草甸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以轻壤为主。耕地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钾相对较丰富,处于中等偏上。
1.2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所在的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8726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40.16%。人均耕地面积0.088hm2/人,比全县人均耕地(0.076hm2/人)略高。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夏玉米等。农民人均纯收入1293元/人,低于全县1321元/人的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占项目区人口总数52.5%,劳动力资源充足。
1.3基础设施现状
京沈北线(原101国道)由东南向西北穿过项目区,为项目区主要交通干道,其他田间道路与此相通,但宽窄不一,坑洼不平;在老牛河和西河的沿岸,修有河坝,防洪设施比较完备;区内没有配套的灌溉和排水设施,大部分农田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10KVA高压线自西北向东南穿过项目区,变电设施基本齐全,电力供给有保障;区内有零星林地分布,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少。
2.资源条件分析
2.1土地资源分析
2.1.1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558.68hm2,其中耕地482.81hm2,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86.42%;坑塘水面2.19hm2,占0.39%;农村道路1.10hm2,占0.02%;未利用土地72.58hm2,占12.99%。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表1单位:hm2
权属
单位
农用地
未利用地
合计
耕地
其他农用地
其他土地
未利用土地
灌溉水田
水浇地
旱地
菜地
坑塘水面
农村道路
滩涂
荒草地
孤山
70.16
2.23
0.18
3.24
0.48
76.29
苏家营
89.91
1.91
0.20
6.25
2.73
101.00
三沟
167.75
1.58
0.32
22.27
8.88
200.8
东庄
17.89
38.42
0.18
0.52
16.05
73.06
北杖子
3.08
79.66
4.48
2.19
0.16
6.67
5.49
101.73
二沟
5.74
0.06
5.80
小计
17.89
3.08
451.64
10.20
2.19
1.10
38.95
33.63
558.68
2.2.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低产旱地面积451.64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80.84%。耕地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处于中下等水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土地产出率低。项目区内存在2.19hm2的坑塘水面,常年闲置,无法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2)林木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差
植被稀疏,只有零星林地分布,林地内树木缺株断带,树木老化、枯死现象普遍,基本失去了生态防护功能,项目区生态环境差。
(3)基础设施状况差,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无灌溉设施,无法有效实施灌溉;内、外沟渠长期弃置不用,淤积严重;有一部分配套田问路和农村道路,但未经合理规划,路面宽窄不等,且多为土路,不能满足机械化作业要求。
(4)重用轻养,经营粗放
广种薄收现象普遍,实行粗放经营和掠夺性经营,不注重对土地的养护,致使土地生产能力越来越低,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2.2.3耕地整理潜力分析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是增加耕地的数量,提高耕地的质量,不断地增加土地的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保障粮食和其他主要农副产品的持续稳定供给,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项目区增加耕地的潜力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中的荒草地和开发滩涂。
现有未利用地72.48hm2,其中荒草地10.39hm2,滩涂38.95hm2。经土地平整,增施有机肥,可新增耕地57.89hm2,新增耕地率达到10.40%。通过实施土壤改良,使其变成高产、稳产良田。
现有低产旱地451.64hm2,年均亩产低于500kg。这部分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水,通过新建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低产旱地变成高产稳产良田,年均亩产达到900kg,土地产出率提高80%。
现有坑塘水面3.0hm2,常年闲置,淤泥淤积。通过整理变为养殖水面,可增加当地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当地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
最终把项目区建成土地平整、田块成方、面积适度、四周林网、路渠成行、灌排分开、生态环境良好、便于机械操作、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高效农田。
整理前后各类用地指标变化情况见表2。
整理前后各类用地指标变化统计表
表2单位:hm2,%
地类
规模
比例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加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加
耕地
旱地
451.64
水浇地
3.08
540.70
菜地
10.20
57.89
86.42
96.78
10.40
灌溉水田
17.89
林地
农田防护林
3.69
3.69
0.66
0.66
其他
农用地
坑塘水面
2.19
-2.19
0.39
-0.39
养殖水面
3.00
3.00
0.54
0.54
农村道路
1.10
5.92
4.82
0.2
1.06
0.86
沟渠
5.37
5.37
0.96
0.96
未利用地
荒草地
33.63
-33.63
6.02
-6.02
滩涂
38.95
-38.95
6.97
-6.97
合计
558.68
558.68
100
100
2.2水资源分析
2.2.1水资源状况
地表水:经承德县水利部门测算,项目区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深124.1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9.33万m3。
地下水:地下水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为3类含水层:潜水、风化裂隙水(风化壳潜水)、浅层裂隙水。潜水:储存在第四纪松散层中,沉积厚10~15m,局部6~8m,水位埋深3~5m,含水层4~6m,分选性好,透水性良,水量丰富单井出水量可达lOOm3/h以上:风化裂隙水:因风化裂隙发育,泉水出露广泛,出水量3.6~36m3/h,风化厚度5~20m,可供生活用水;浅层裂隙水:水位埋深25m以下,出水量21.6n13/11。各类水的矿化度在0.5~2.0g/L之间,水质良好。
近年来,气候连年干旱,天然降水逐年减少,地表水已不能作为农业生产的可靠水源。地下水位降低,潜水和风化裂隙水已不能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迫切需要开发浅层裂隙水,来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需要。
2.2.2农业需水量估算
根据承德县降水资料,参照《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和《河北省用水定额》(试行),以及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站灌溉试验研究成果,结合当地用水习惯,确定不同种植结构的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推求项目区整理后总灌溉水量。见表3。
表3各种作物灌溉用水量表
种植作物
面积
(hm²)
灌水定额
(m³/hm²)
灌水次数
(次)
灌溉定额
(m³/hm²)
灌溉用水量(万m³)
地膜水稻
250
900
4
3800
90.00
蔬菜
200
750
5
3000
75.00
夏玉米
90.70
750
2.5
1875
17.01
合计
182.01
2.2.3供水量估算
运算下列公式,可计算出项目区地下水可利用量共计191.35万m3。
W开=入W补
式中:
W开为地下水可开采量(万m3/年);
入为开采系数,根据《承德县水利志》和现有实测资料,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以及开采后不致引起地下水持续下降、水质恶化等条件下确定地下水开采量,老牛河流域的开采系数一般取值0.90。
W补为地下水总补给量(万m3/年),项目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包括降雨入渗、地表径流、出山口后渗漏补给和地下径流侧向补给。
经过计算,推算出项目区地下水总补给量191.35万m3。
2.2.4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91.35万m3,农业需水量为182.01万m3(见表3)。可知供需水之间的比例为191.35/182.01=1.05:1,可见,项目区水资源能够满足农业用水的需要。项目事实后,采取节水措施并设计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适当的种植结构,如采取秸秆还田、地膜覆盖、使用蒸腾抑制剂等农艺节水措施和化学节水措施,可减少作物腾发量30mm。因此,水资源供给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区灌溉要求。
3.效益分析
3.1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通过这一科学决策的实施,去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使人类——土地——环境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取得土地整理的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效益的预评估是预测土地整理合理与否的重要步骤。通过综合效益分析,可以比较清楚的认识到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效果,以及时地采取措施调整用地结构和整理模式,按经济、社会、生态规律来改善农业系统的运行。
3.2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3.2.1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本文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采用静态分析法分析。
(1)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构成:种子、肥料、农药、用电量、机械作业费等。依据当地生产经营状况,确定生产资料成本见表5。
农业生产耕作成本构成表
表5单位:元/亩,元
种植种类
地膜水稻
蔬菜
夏玉米
总成本(元/亩)
305
500
157
用种
40
60
7.5
肥料
120
160
66
农药
10
100
10
用电量
39
80
25.9
机械作业费
75
75
40
其他
21
25
7.6
(2)年效益
整理后,项目区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540.70hm2。随着生长条件的根本好转,种植结构调整为种植地膜水稻、夏玉米等农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调整后的经济效益分析见表6。
表6项目区整理后年经济效益分析
作物
地膜水稻
蔬菜
夏玉米
耕地面积(hm²)
250
200
90.7
单产(kg/hm²)
10500
22500
6000
总产量(t)
2625
4500
544.2
单价(元/kg)
1.4
0.6
1.0
产值(万元)
367.50
270
54.42
投入(元/hm²)
4575
7500
2355
总投入(万元)
114.38
150
21.36
纯投入(万元)
253.13
120
33.06
纯收入合计(万元)
406.19
整理前,灌溉水田的面积为17.89hm2,水浇地的面积为3.08hm2,旱地的面积为451.64hm2,菜地面积为lO.2hm2。项目区整理前年经济效益分析,见表7。
表7项目区整理前年经济效益分析
地类
灌溉水田、水浇地
旱地
菜地
作物
水稻
夏玉米
蔬菜
耕地面积(hm²)
20.97
451.64
10.20
单产(kg/hm²)
4500
4500
18000
总产量(万kg)
11.00
203.24
18.36
产值(万元)
15.41
203.24
11.16
总投入(万元)
7.86
135.49
6.12
纯投入(万元)
7.55
67.75
4.89
纯收入合计(万元)
80.19
综上,整理前的纯收入为80.19万元。则整理后净增纯收入为326万元。
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投资收益率=(新净增纯收入/项目总投资)*100%=23.49%
投资回收期=1/投资收益率=4.26(年)
通过分析,该项目的实施经济可行。
3.2.2生态效益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就是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对土地的局部平整,土壤的改良,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建设健全该区的道路与水利排灌系统,从而达到增加有效灌溉耕地,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通过对坑塘水面的整理,有效增加水域面积,可以有效改善项目区局部小气候,增加湿度;植树46320棵,完成道路绿化林带、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使林带、林网的配置方向、林带防护间距等均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林木覆盖率达到3.91%。加上附近山林,将大大增加项目区内生态系统的容量。从而,使项目区进一步提高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项目区内土地水侵、风蚀、水土流失的可能,更加可以起到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最终使区内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并逐步改善。使项目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3.2.3社会效益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土地整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出发,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公平分配等)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
3.2.3.1耕地面积增加
通过土地整理,目前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河滩地将得到整理利用,增加有效耕地57.89hm2,耕地面积增加率为10.4%。耕地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
3.2.3.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土地整理,目前耕作不便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改变,将形成配套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早涝保收的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提高。
3.2.3.3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实施后,耕地的生产力将会逐步提高,有利于农民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产量和改善农产品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上所述,可见本项目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生态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
4结束语
资源条件分析和效益分析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前期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其目的是论证项目是否适合建设、技术上是否可靠、经济上是否合理。本文在项目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实施后的效益进行了预见性的分析,是对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理论的一次尝试性运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时,只采用了静态分析的方法,但对全部由国家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来说,已能说明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标准[z].北京,2000。
[2]卢荣安,胡贤辉.浅论县域土地整理及其效益分析[J].《2l世纪土地整理理论、政策与方法》论文集,2003
[3]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210~213.
- 上一篇:水电工程应用探讨管理论文
-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管理论文
精品范文
10土地利用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