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资源管理论文

时间:2022-01-08 08:19:00

导语:淮河水资源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淮河水资源管理论文

一、、现状分析

(一)水资源概况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句话说的是淮河流域曾经是中国十分富饶的地区。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淮阳运河及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黄河流域、山东半岛毗邻。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省40个地级市,全长1000km,总落差1000m,流域面积共26.9万km2,是我国5大河流之一。夏热多雨、东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的转变很突出。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828.47亿m3,但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4%,世界的6.8%。

(二)水资源主要问题

1.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已达53%,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40%,而且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开发成本增加。前五十年间,水资源开发利用都是选择资源条件较好,投资少,见效快的先行进行建设,目前较容易开发的水资源一大部分被开发利用,今后进行水资源开发配置不仅要受到较多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开发利用单方水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也愈来愈多。这些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重了水旱灾害。地下水严重超采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淮河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河湖干涸,下游甚至中游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断流现象。

2.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资源性缺水形势严峻

建国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今后,人口持续增长以及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的不断增加还将导致用水量的进一步增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的矛盾十分突出,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3.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性缺水范围扩大

近几年,全国废污水年排放量均超过600亿吨,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淮河流域已长期受到污染,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污染迅速发展,已到极为严重的程度。1986年安徽省政府办法了《关于解决淮河污染问题的意见》,其中对重点污染源在必要时强制性限产,停产措施,对沿淮14家重点企业进行限期治理。2003年3月以来,企业超标排污现象有所抬头。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下发《关于开展遏制污染反弹专项治理的通知》。

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主要由资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两方面造成。资源性短缺造成正常年份缺水约33.2亿m3,枯水年份(75%年份)缺水104.8亿m3,特枯年份(95%年份)缺水223.9亿m3。

4.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加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节约用水,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水资源污染状况

淮河流域每年因污染使100~300亿m;的水丧失或降低其使用功能。流域各主要河流水质较差,淮河以北的支流水质劣于V类水,淮河南部水质为II类。在有关的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中显示,在参加评价的流域内2936km的河段中,达11类水标准河段仅为50km,III类水的河段也仅为430km,属污染的劣于N的河段总长达2482km,占83.8%。其中严重污染(超V类水)的河段达1476km,占50%,日前,许多超V类水的河段重要河段己丧失了原有的使用功能。

淮河流域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污染负荷主要来自纸浆生产和造纸业、酿造业(如酒精、味精和啤酒等生产厂家),这些工业生产的污染负荷占总量的70%生活废水的负荷30%,污排COD,BOD平均浓度大大超过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除了工业污染外,城市生活污水、乡镇小企业排污和农业化肥、农药等水水土流失也造成了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

近年淮河水系的水质变化表现与河道流量密切相关。污染峰值总是出现在流量偏小的枯季。在淮河水系中,淮河干流水质要比其支流水质好得多,而这些支流污染程度往往比干流要高好几倍。在众多支流中,沙颖河污染最为严重,NH3-N值很高。

三、建议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涵义和要求

可持续发展在1980年左右被提出。在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兼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作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切与水有关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都是为了使水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具体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节约用水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长久之策,也是解决我国缺水贫水的当务之急。应推广清洁生产,节水防污;应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普及现代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应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应按照流域水资源规划,实施区域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上,必须把节水放在首位,坚持以保护、节约水资源为中心的水利发展战略,保护水资源,爱惜水资源;抓农业节水,保城市供水;以节水保供水,以供水促节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科学保护和节约用水必须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从人类的利益和生存出发,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保护和节约用水是保护、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缓解水危机的最现实和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

在节约水的同时,要发挥水的综合功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出更大的效用,如污水再利用,废水资源化,利用天然降水,寻求水替代战略,等等。

2.明晰产权,制定合理和水价和排放标准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将政府调控手段与经济激励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在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兼有政府有效介人与宏观调控的农业水资源配置的准市场,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水资源价格合理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要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实行定额管理、分类水价和阶梯式水价,加快水价体系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明晰产权、设定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控制过量的排污对于治理其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排放标准,要在衡量淮河自净容量的基础上制定限值和浓度的限值。排放标准对于所有的排污者都是一样的,不能激励排污者去开发更好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排放标准制度,在继续执行的同时要加强研究和完善。超标排放者应受到严厉的经济或者刑事惩罚。

3.建立统一的流域水管理机构

淮河是由国家环保局、地方环保局和水利部门共同管理。各地政府、国务院也参与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2002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结合的体制,而这种体制被证明并没有改变各个部门共同管理流域的现状,淮河流域的治理管理效果不佳。所以应成立一个产权属于国家的,类似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委员会的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这个机构首先应该有足够的权力和一定的法律地位,能够全权负责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其次,应该拥有淮河流域水资源的产权,利用相关法律对违规行为进行制裁。最后,这个机构本身是统一性的综合性的权威机构,它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的相关命令、决议的执行要得到保证。绝对要避免统一的机构成立后还出现各管各的不协调的局面。

4.筑构相适应的经济体系

通过结构调整,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体系。调整和改变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农业种植业布局结构,工业布局等等。

5.加强执法和宣传教育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通过法制建设,构建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应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水法》、《节水法》,并适当地增加相关新的法律法规。

另外,有些地方存在环保执法不严的现象。排污者可持续发展意识也不强,在利益驱动下有违规排放现象,因为即使被执法部门发现而罚款,罚的款也不多。这些都导致淮河的污染依然严重,治理进展缓慢,不能实现治理目标。我国的排污收费政策实行时间比较长,但标准一直偏低,近年有所上调。给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征税,迫使排污者在治理污染和缴纳排放费之间做出选择,这样会激励污染。政府无偿或者有偿的将污染许可证分配给排污者,允许其交易,排污者就在购买排污许可证和减少污染排放之间做出选择。这个制度可以使排污者根据情况自主决定购买排污许可证还是投资污染治理设备,有利于排污者决策。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值得大力开展,需要深入研究并实行,也值得在淮河流域推广。

同时,不论怎么治理淮河流域都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广大人民群众、企业主、普通职工、环保工作者应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宣传国家环保方针、政策,使人们明白不珍惜、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后果。这对于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有根本的促进作用。

四、后记

在历史上,中国的兴亡发展与水利兴衰是分不开的。虽然,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路还有走很长很长。但我们要坚信,这场水的战役一定会胜利,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水资源高效和永续利用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是资源和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稀缺性和水需求扩张压力使得水资源的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政府最为迫切的问题。本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环保局.淮河水系环境质量公报:中国环境质量公报,1990-2008.

[2]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3]张岳.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刘燕华,周宏春.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

[5]夏军,黄国和,庞进武,左其亭.可持续水资源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6]宋建军,张庆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资源保障[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8.

[7]李雪松.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8]陈震.水环境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

[9]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10]王浩.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11]宋国君,谭炳卿.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12]王科,苟克宁.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R].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