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现状防治论文
时间:2022-06-27 01:35:00
导语:水土流失现状防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自然和经济社会概况
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即丹江口水库集水区,亦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水源区(以下简称水源区),地处我国南北过渡、东西交替的秦巴山区,土地总面积为9.73万km2,涉及陕西、河南、湖北、甘肃、四川、重庆6省(直辖市)12个地(市)48个县(市、区)。其中陕、鄂、豫3省的水源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6.89%,而甘、川、渝则都只有1个县的一部分在其中。
水源区地貌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一般高程为500~2000m。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强烈,岩体风化层较厚,主要有石灰岩、片麻岩、石英岩、花岗岩和页岩。土壤主要有黄棕壤、棕壤、黄褐土、水稻土等,土层一般厚20~40cm。气候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12.2℃,多年平均降水量987mm,年内分配不均,5~10月占全年的8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植被以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为主,主要树种为栎树、松树、柏树、杨树和刺槐。
据2000年调查,水源区耕地总面积135.7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96%,其中,水田面积17.87万hm2,梯平地29.56万hm2,两者占耕地总面积的34.94%。区内森林覆盖率为23.15%,但分布不均;适宜生长的经济林果种类多,但名优品种少。矿产种类较多,但分布零散且品位低。多年平均径流量286.6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284.53万kW,已开发165.61万kW,占总蕴藏量的12.89%;其中小水电蕴藏量为613.48万kW,已开发57.44万kW,占小水电蕴藏量的9.36%。
水源区总人口1293.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2.2%。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据2000年统计,区内农业总产值179.37亿元,粮食总产量41.46亿kg粮食基本能实现自给;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元,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值一半;财政总收入为28.03亿元,人均财力为216.71元,48个县中,有32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有7个县为省级贫困县,是相当贫困的地区。
二、水土流失及其特点
1.水土流失现状
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资料,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51653.7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3.11%,强度以上流失面积为1.57万km2,占流失面积30.41%。年均土壤侵蚀量1.82亿t,平均侵蚀模数为3517t/km2·a。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汉江干流两岸和汉中盆地周边地区。从行政区域上看,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最严重,为33962.61km2,约占流失总面积2/3,其次为湖北省。
2.水土流失特点
(1)量大面广
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近占长江流域的10%,在长江支流中仅次于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比超过50%,与长江上游流失最严重的“四大片”相当。从丹江口水库周边到汉江、丹江源头,从干流两岸到左右支流,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即使总体植被条件较好的秦岭南坡和堵河流域,在其人口密集的川道两侧,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2)面蚀为主
水源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且主要为面蚀,局部地区存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侵蚀。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残林地,其中坡耕地流失最为严重。区内现有坡耕地88.33万hm2其中>25°的坡耕地占1/3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2/3,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约为总侵蚀量的1/3。
(3)季节性强
水源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雨季,降雨强度越大,土壤侵蚀强度也越大,7、8、9三个月的水土流失量占全年的70%左右。在遭遇强暴雨,特别是在前期干旱持续较长时间的情况下,不仅会出现大量滑坡、崩塌灾害,而且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会以一种“卷铺盖”的形式出现,造成突发性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2000年7月13日,陕西省紫阳县发生的严重暴雨山洪灾害,就属此类。
(4)入库泥沙量小
由于泥沙输移比偏小和上游干支流水库层层拦截,使目前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量较小。据1960~1990年观测资料,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沙量为8310万t/a。1989年安康水库建成后,自汉江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量年均只有920万t/a,这使得水源区水土流失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三、水土保持进展及主要经验
1.进展情况
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受水利部委托,先后在区内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的白鱼河等5条小流域开展了治理试点,为本区水土流失防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994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同意,每年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经费中安排500万元,在丹江口水库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丹江口市、郧西、郧县、西峡、淅川、商南、白河等7县市开展首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作。1998年,又将房县、丹凤、山阳和邓州2001年调整为内乡纳入重点防治范围。与此同时,各省也安排了一定专项资金开展治理,近几年国债项目的实施使水土流失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水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万km2。其中,坡改梯1551.57km2,水土保持林4344.20km2,经果林1528.94km2,种草860.39km2,保土耕作333.22km2,封禁治理2449.54km2。
与此同时,各地还普遍加强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初步完善了监督管理体系,大力开展监督执法,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取得很大成效。据各省调查统计,到2000年共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800多起,收取水土保持“两费”734万元,编报水土保持方案1279个,审批率达85%以上,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达11471万元。
2.主要经验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
水源区水土流失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综合治理。其小流域治理体系有三个特色:一是重视溪沟整治。将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措施布局,上下兼顾,坡沟兼治。通过对小流域内的溪沟整治,加固河堤,保护河边基本农田,促进山上退耕和治理成果巩固,有效提高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二是注重坡面水系建设。在坡改梯工程实施中,注重配套排灌沟渠、蓄水池窖、沉沙凼等坡面水系工程,完善田间道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三是注重生物护埂。在地埂、田坎大量栽植龙须草、桑树、金银花和黄花菜,既有很好的保水效果,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
(2)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一是将经济果木林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发展优势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二是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三是将改善农村环境纳入流域治理范畴,“山、水、田、林、路、园、村”综合治理,促进了文明新村建设,提高了防治成效。陕西省白河县,过去是水源区乃至全国有名的贫困县,生存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贫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河县历届县委、政府,带领人民几十年坚持抬田修地不间断,率先在陕南土石山区实现人均0.07hm2基本农田,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黄姜、烤烟、木瓜、蚕桑,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418元上升到2002年的1442元,财政收入由700多万元增加到4358万元,已初步摆脱了困境。
(3)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
水源区在强化封育管护措施的同时,注重农村生活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湖北省丹江口市使用沼气的农民已超过1万户,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有效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陕西省留坝县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大力普及节柴灶,效果也很好。另外一些地区对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极端困难的高山区人口,采取生态移民措施,也有效加快了生态自我修复的步伐。
(4)坚持政府推动为主
水源区有自力更生、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优良传统。在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十分注重组织发动群众,采取村、乡会战形式,推磨转圈,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很好。
三、防治对策
1.搞好规划,明确思路
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成因复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要以科学的规划作指导。规划既要符合水土保持的普遍要求,又要考虑南水北调工程的特殊需要;既要满足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服从南水北调大局;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
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治既要坚持成功经验,又要全面贯彻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针对水源区水土保持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减蚀减沙、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保障水质优良为目标,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监测预报全面规划,工程措施、治污措施、监督管护措施和替代性措施并举,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生态优先,稳固基础,全面推进,突出重点,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支持水源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2.加强保护,严格监督
在农村要基本普及沼气、节柴灶,大力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基本消除因生活燃料需求对林草植被的影响和破坏,积极开展生态移民,促进生态自我修复。要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制度,强化措施,使现有天然植被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得到严格保护,秦岭南坡和堵河流域要列为水土保持重点保护区,进行更加有效和严格的保护。要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杜绝陡坡开荒,最大限度遏制人为水土流失。重点做好开矿、修路和丹江口大坝加高移民迁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3.综合治理,突出治水
防治水土流失的客观要求和暴雨频发的自然特点,决定了水源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径流调控为主线,山上、山下统筹,坡面、沟道兼治,综合治理。要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可将近村、近水、近路的缓坡耕地全部改为水平梯地,并配套比较完善的坡面水系和田间道路。要将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诊断,将其内的溪沟和塘堰整治纳入综合防治措施体系,筑堤保田,清淤疏渠,堵漏畅灌,根本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生态优先,集约开发
实现人均粮梯和果梯各0.07hm2的目标,基本完善小型水利设施配套,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走上少种、多收、高效之路;在此基础上,现有疏幼林地、荒山荒坡原则上全部按生态用地规划防治,大于25°的坡耕地的退耕以还生态林草为主,使水源区纯生态用地最大化。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水源区经济林果的发展,要彻底改变盲目、粗放的做法,找准优势,集约开发,转换经营管理机制,确保农民增收。
5.分区防治,突出重点
根据水源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特点以及其防治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将项目区划分为4个类型区,开展分区防治。
Ⅰ区为丹江口库周低山丘陵中强度流失区,该区泥沙、水流直接入库,在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应以坡面整治、疏溪固堤、整治塘堰为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
Ⅱ区为汉江干流区间中低山强度流失区,该区山高坡陡,石多土薄,陡坡耕地多,治理难度大,必须开展以坡面整治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大力修建排洪沟渠和蓄水池窖,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并加强生态林建设。
Ⅲ区为汉中盆地及其周边中度流失区,该区人口密度大、土地条件较好,以沟道治理和坡地整治为重点,减少泥沙进入汉江,加大开发治理的力度,使水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Ⅳ区为秦岭南坡及大巴山中低山轻度流失区,降水充沛,植被较好。以预防保护为主,采取能源替代等辅助措施,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在人口集中、坡耕地较多的川道两侧,也要开展小流域综合防治。
6.加强监测,注重防灾
水源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与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密切相关,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十分重要。要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并充分考虑水源区的特殊需要,建立以监测点为基础,各级监测机构健全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开展宏观监测、典型小流域监测和典型样区观测,定期公告水源区水土流失状况,为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质保护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
同时要根据水源区山洪灾害普遍比较严重,部分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较多的实际,以防为主,建立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监测预警系统,站点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上一篇: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论文
- 下一篇:市委中心组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