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影响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27 10:16:00

导语: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影响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影响管理论文

一、断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流水质日趋恶化

随着流域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多,黄河水质显著恶化,根据一九九三年流域内一百八十七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表明,城镇废水排放量比八十年代初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三,黄河干流的污染物浓度增长二倍多。然而,黄河可供水量日趋减少,自净能力降低,使原来水质尚好的渣关、花园口等河段也难以满足城市供水的水质要求。近年来,黄河下游的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这也与水质恶化有关。

河口三角洲本地生态环境恶化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区是我国计划新建的五大粮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由于黄河断流历时加长及水沙来量减少,加大海潮侵袭和盐碱化的步骤,使三角洲的草甸植物向盐生植被退化。如分布在海拔一点六米以下的以翅碱蓬为此种的盐生植被将演替为盐生草甸或盐湿生草甸;分布在海拔二至三米的以獐茅为优种的植被将演替为盐生植被或普通草甸植被;分布在洼地的芦苇为主的盐湿生草甸植物将被演替为普通草甸植被;分布在海拔四米以上黄河故道的白茅为主的普通草甸植被将演替为盐生草甸植被等。

对河口生物资源的影响

由于黄河断流日趋严重,使渤海水域将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并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链的断裂,危及渤海生态系统的平衡;河口海域氯度升高,对鱼虾繁殖、生存和养殖极为不利;河口地区的污水因黄河断流而自净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渤海水域的污染加重,对生物资源的生殖繁衍也极为不利。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除黄河水源外,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而且污染严重。地下水域属于第四纪冲积含氟土区,地下水开采伴有含氟量不断增加,而且开采区已引起大面积海水倒灌,这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使该地区的土壤盐碱化日趋严重,威胁该地区的农业生产。

二、对策

黄河断沈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笔者认为要保证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应保证年平均输沙水量在二百亿立方米以上;并逐步实现黄河下游不断流或断流天数及长度减少,为此,需要用综合的治理措施,包括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强化黄河水资源的法制管理

包括建立健全黄河水资源法制管理的组织机构,实行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制度,坚持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并制定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等,在法制和管理上下功夫,找出路和要效益,这对当前下游断流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措施。

编制可操作的黄河水资源利用优化配置方案

依据水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原则,水资源的配置应以国家总体利益为最佳作为目标,对省区水资源的调配(包括平水年、偏枯年和特枯年),编制可操作的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狠抓节约用水,重点抓农业节水

真正把水作为商品,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操作,实行用水许可证制度,特别要抓农业灌溉节水,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黄河用水的大户。当前某些地区农业灌溉浪费惊人,个别地区每公顷灌水定额高达一千五百立方米,节水潜力很大。因此,要积极推广农业灌溉节水新技术,使农业灌溉用水大幅度降低。

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随着黄河流域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从水资源的总量来看,是缺少地区。要解决这个地区缺水的根本途径还是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南水北调工程经过多年规划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已形成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的基本格局,这三条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是互不替代而又相互补充的整体,在适当的时候都要建设,这已在社会各界基本取得共识。当前山东地区缺水尤为突出,东线工程是解决山东严重缺水的燃眉之急的有效措施,并已有一定的基础。江苏省为解决苏北地区用水,已分期实施与东线南淼经调线路吻合的“江水北调”工程,该工程已运行三十六年,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抽水能力达每秒四百立方米的江都站向北送水已到微山湖。在京杭运河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建及修建配套工程向北延伸到黄河,并将江都抽水站扩容到每秒四百五十立方米,其工程量不大,建设资金较少,是当前较为适宜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