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策略

时间:2022-01-21 03:58:53

导语: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策略

一、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㈠农田水利工程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秦安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90处,其中水库1座,塘坝260座,自流渠32条,电灌站127处,机灌站110处,电井152眼,机井45眼,人畜饮水工程109处,病改工程54处,河堤30.766公里,集雨节灌水窖55192眼,人饮水窖51230眼,万亩以上灌区2处(东坪电灌和西大渠),设计有效灌溉面积0.77万公顷。但是,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严重下降。㈡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1.灌溉工程老化失修,水库病险隐患较多。秦安县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不少工程为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由于受当时资金、建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经过数十年的运行,不少水利工程因维修经费不落实,管理不善,老化失修,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隐患。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灌区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秦安县现有的中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为18.6%、小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为12.5%。灌区灌溉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虽然近几年,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但投入力度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不相称,村内事务实行“一事一议”后,农村基层政府组织农民兴修水利的能力削弱,部分农村开展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事难议、议难成、成难办”的现象,加上全县劳务输出量大,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受到较大的影响。3.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责任难落实。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农田水利工程的归属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二、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㈠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资金是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实施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经济基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拓宽筹集渠道,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充分调动受益群众的积极性,争取社会投资投劳,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㈡推进灌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建议从如下方面开展灌区管理体制改革。1.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完善工作机制是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作的组织保障。明确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建设用地、用电、用水协调等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其次把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积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2.严格落实“四制”,保障工程质量。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强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意识,明确建设、施工和监理各方的责任,认真贯彻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3.加强相关基础工作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强秦安县水资源在山丘区和河谷区的优化配置,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力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落实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其次,要加强水务行业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最后,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使国家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家喻户晓,全面提高农民群众对小型农田水利工作的认识,为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本文作者:刘亮霞李旭平工作单位:甘肃省秦安县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