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创建

时间:2022-05-08 10:18:00

导语: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创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创建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均十分重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灌溉,不断改善农田灌排条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不高,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的趋势。近年来各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集中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建立农田水利发展中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1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49年起到现在,按各个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重点、发展目标和组织方式,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本阶段的重点是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区续建配套。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年),本阶段在农村地区对农田水利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农业结构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第三个阶段为深化改革时期(19881)2后),本阶段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农田技术研究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改善灌溉管理水平,改革管理机构以及对大型灌区进行更新改造。

2建立农田水利发展中的长效机制

2.1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方针农田水利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公益性系统工程。我国国情决定了抓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农田水利能够提高与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是农田水利工作的主体,是农田水利建设中直接的参与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做到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高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把农田水利建设当家业来做。社会力量在我国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能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对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尽快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工作方针。

2.2构建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机制,深化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我国整体社会要科学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的根本。要想建立其发展的长效机制,就离不开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根据我国“十二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水利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农田水利专项规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快完成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推动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为全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3建立各级政府统筹管理的体制,明确各自职责农田水利是一个地区改变生产条件及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必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科学引导,统筹规划,以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编制总体规划,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地方政府认真实施。省级政府作为中央与地方的纽带,在建立农田水利长效机制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具体职责是安排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专项资金,组织验收纳入基建程序或财政重点建设工程的项目,对辖区内县级政府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进行规划。县级政府仍是农田水利重要的组织实施主体。其职责是确定并上报年度农田水利建设的计划和重点工程,组织工程建设与管理。

2.4加强农田水利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科学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农田水利建设需求的带动下,我国农田水利科技得到了稳步发展,推动了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研究、引进、消化和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农田水利长效机制的建立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使得一大批农田水利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产业化开发。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5建立透明高效的建设管理机制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全过程参与管理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把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lT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并与项目安排和评先评优挂钩。建立透明高效的建设管理机制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而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存在法律缺陷,需要立法细则填补。因此,应加快农田水利法律细则的建立,确立新时期农田水利的工作方针,健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明晰投入责任,建立农田水利长效管护机制,将农田水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结语

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农田水利发展的长效机制,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才能使农田水利建设长期、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