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问题与策略
时间:2022-04-20 04:22:00
导语:农田水利建设问题与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辽宁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省水利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全省农田基本建设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难以抗御重大自然灾害
辽宁省的排涝系统大多是6O、70年代建设的,建设标准是依据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对排水标准的要求,目前灌排设施普遍存在着老化失修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排水闸、站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影响面积很大。在1119座排水站中,完好运行的只有l76座,工程完好率仅为1573%,处于带病运行的三类站和无法运行的四类站合计达到455座,影响易涝耕地面积3O3万亩;在l刀2座排水闸中,有严重缺陷的三类闸和无法运行的四类闸S20座,影响易涝耕地面积2885万亩。二是机电及附属工程完好率低。排水站现有的3647台套机泵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况的只有854台,设备完好率仅为234%;排水站厂房、基础、进出水池工程坏损率分别达到83.0%、71.8%和730%。三是穿堤部位危及河道安全。调查的81o处压力箱、穿堤涵中有164处严重损坏,lllO处出水池中有276处严重损坏或报废。四是田间建筑物工程配套不全。涝区内有8.53万座田间工程没有配套,占应配套数的513%,已配套的工程中,损坏无法使用的有1.58万座。
(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占水利投资比重偏低。按水利部统计数据,198o年一2008年农田水利投入占水利基本建设的比重平均为6%。政府对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I-助上给予了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困难,以往地方的配套资金并未完全落实,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增加了再继续申请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例如:辽宁省的大中型灌区主要建成于上世纪6o、70年代,经过多年的运用,加之管理不善,灌区骨干工程及渠系建筑物均存在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虽然从1996年开始,对全省9个大型灌区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只是改造了骨干工程及渠首建筑物,对末级渠系没有进行改造,中型灌区也缺乏正常的资金渠道,影响了灌区效益的正常发挥。
(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运行和维修机制不健全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有的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未经专家认证,乡(镇)政府投入资金进行维修,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反而造成枯水季节缺水灌溉,丰水期水泛成害。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的失去使用价值。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和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四)水资源短缺问题la益凸显,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农业节水潜力还很大。我国大部分灌区渠系用水系数低,灌溉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甚至造成涝渍、盐碱灾害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诱发生态环境恶化,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8亿立方米,到2O09年,下降到24180.2亿立方米,下降了352Q6亿立方米,不仅造成大批机井、机泵报废,且提水成本越来越高。缺乏技术集成影响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灌区或一个区域内,农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普遍存在着技术单一的倾向,只重视工程节水技术和水的利用,轻视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与管理与环境保护,未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输配水、增产、优质、高效及保护环境桕结合。
二、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措施
(一)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和管理
1、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资金的使用。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管好用好各项水利建设资金。依法收足收好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开发的补偿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行政事业性规费,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注重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统筹使用,确保专款专用,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整合各项专项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所有审批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质监单位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备个部分进行检测。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已取得水利施工准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标准确定,施工准入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施工单位也要报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汇总的真实完整资料备案。
2、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要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编制。编制规划也要因地治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应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要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把农村水利建设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3、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增加各级财政性资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新增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逐步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机制改革,保证落实备项国家重点的配套资金,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效益。但财政的支持力度有限,政府应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动员社会各界投资投劳,尝试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可引导更多的企业、社团或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大力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政府投资、政策筹资、社会集资、企业融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通过产权改制吸纳资金,激发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l生。保证农村集体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累资金占一定比例。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投入,努力稳定并扩大中央农田水利资金对本地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各级地方财政投入。整合财政、水利、国土农业、发改委等各部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形成合力,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要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起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积极陛。由农户自建自用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农户个人所有,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向规范有序方面发展。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地质、气候和人文环境,建立和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制。
(三)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灌排科技成果的研究和推广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地调整补充水源,适当发展灌溉面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北方土地资源丰富,迫切需要发展灌溉。但水资源紧缺,发展灌溉受到一定限制。所以今后应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同时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蓄水调水工程补充水源,并积极安排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应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农户的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户节水积极性。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约用水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科学调水用水。大力推广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尽量降低农业用水消耗。建立合理的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农业用水价格,调动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 上一篇:农业局局长在农业工作会发言
- 下一篇:政协主席在供销联社推进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