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银行支持水利建设的力度思索

时间:2022-03-27 11:49:00

导语:有关银行支持水利建设的力度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有关银行支持水利建设的力度思索

鄂州市素有“百湖之市”之称,但是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基本依靠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很少介入。

一、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压力大。当前鄂州市内湖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泵站设施老化,亟待更新改造;二是涵闸年久失修,影响防洪安全;三是渠道漏水严重,影响灌溉;四是内湖圩堤单薄,抗灾能力脆弱;五是港道淤积严重,影响汛期排水;六是水利工程管理不善,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虽然重大防洪设施的改造政府会确保,但是小水利、小泵站则因为资金不足得不到维护,导致防洪抗灾能力十分薄弱。

(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少。近年来,鄂州市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但仍面临较大的水利建设压力和资金缺口。中央财政的投入有限,地方财政投入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区、乡级财政收入每年基本都用于人员工资,根本无法投入小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此外,由于农村“二工”的取消,以及近几年土地平整、农业综合开发,再加上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兴修水利人员少,群众兴修水利的热情不高,造成很多小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筹措难。一是遇到水旱灾难之年,各级政府重视,水利建设资金就会相应地宽松一些,否则就捉襟见肘,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缺乏稳定来源。二是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多为公益性,自身造血功能差,自身没有弥补资金缺口的能力。三是虽然大多数涉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愿意为水利建设提供信贷支持,但是由于缺少承贷主体,银行信贷资金在水利建设方面运用较少。加之,没有盈利性收入,银行提供信贷就会承担较大信用风险。这些都阻滞了信贷渠道对水利建设项目的投入。四是由于水利建设体制改革滞后,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全面铺开,以经营性为主的水利工程项目还未建立政府监控、放宽市场、多渠道融资的体制,直接制约了社会和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四)农田水利建设信贷支持弱。各银行业机构没有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开发相应的信贷产品,都没有为农田水利建设“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业务流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很难介入相关水利建设的信贷业务,对该领域较生疏,没有制定准入标准,缺少制度设计,也没有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

二、政策建议

(一)分类处置,加快水利建设体制改革步伐。一是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水利工程项目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将经营性水利市场化,明晰产权,大力推进水利产权的流转和重组,盘活和优化存量资产,为银行信贷资金市场准入提供基础,吸纳更多的非财政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二是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为水利建设提供融资渠道。三是改革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加强水利设施管理,及时维护和更新;要协调财政部门和水利管理部门的关系,用足、用好水利建设资金。

(二)加强金融创新,加大信贷支持水利建设力度。一是要积极政策支持,做好制度流程设计,按照内控优先、风险可控的原则,制定水利信贷内控制度、风险防控办法及缓释措施。二是要针对不同水利项目的特点,量身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如大型灌区以灌溉收费权质押贷款,基础设施抵押贷款等。三是制定科学严密的水利建设信贷进入标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评审标准、评审办法、评审程序,质品、押品评估计价标准、评估办法等;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对水利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对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进行培育和储备,条件成熟就进行信贷投放,以满足水利建设的需要。

(三)构建稳定的支持水利建设财政贴息机制。地方政府应根据公益型水利项目、准公益型水利项目、非公益型水利项目的特点和水利项目建设周期、效用周期等,厘定财政贴息标准和贴息期限,并确保贴息政策的连续性,既能放大财政资金支持水利建设的效应,又能降低水利项目的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