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时间:2022-03-27 11:40:00

导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1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滑县中部偏东北的留固、八里营2个乡(镇),项目区位于大功引黄补源区未端的留固、八里营两个乡(镇),农田灌溉主要以井灌为主。现有灌溉机电井169眼,完好率67%。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项目区内部分机井已报废,且报废率还在不断增加,部分分布不均,单井控制面积过大,且机井配套不完善,浇地消耗柴油多,而用电较少,急需更新、配套,并实施节水改造。目前,项目区内报废机井16眼,需要维修机井40眼,直接可利用机井113眼。现有沟渠5条,长16km,由于干旱少雨,河道淤塞损坏严重,有长11km沟渠急需清淤。桥涵闸20座,桥涵闸年久失修,现带病运行,急需更新改造,方可投入运行使用。且田间工程配套不全,灌溉技术粗放,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部分村庄电力设施没有配套,浇地用柴油机,成本高,效率低。

2存在问题

2.1是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综合利用效率低。项目区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运行时间长,建设标准低,基本处于吃“老本”状态,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设施不齐全,建筑物配套不完善,加上维修资金投入不足,沟渠毁坏、淤积严重。同时,多处灌溉水利设施严重不足,经济作物抗旱能力低,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减产减收。

2.2是末级渠系不配套。由于财政资金紧张,渠系配套面广、量多、投资大,末级渠系没有进行改造;目前现有灌溉斗农渠全部为土渠,未进行治理,工程输水能力和蓄水能力不足,灌溉管理粗放。

2.3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国家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但中央对水利的投入重点主要是大江大河重点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改造,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对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造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4是农村劳动力紧张,农民投工投劳数量逐年减少。长期以来,农民认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是水利部门和政府的事,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就该由水利部门和政府负责,缺乏全民意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取消了农村主要用于水利建设的劳动积累工。部分农民认为取消“两工”就是不再需要投工投劳,对投工投劳抵触较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对工人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随着农民工的工资不断提高,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致使农村劳力不断减少,农村只剩下老、幼、病、残,这种情况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分不利。

3项目的必要性

3.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滑县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夏秋两季降水量较多,而冬春两季降水量偏少,常出现冬春干旱,夏秋又涝的自然灾害,特别是近几年来表现得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抗灾减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定,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复种指数进一步提高,对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力发展改善小型农田水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要途径。

3.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滑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严重,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的基础条件较差,使项目区的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群众看不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尽快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是群众盼望多年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区内需水量呈上升趋势。然而,降雨量减少,年降水分布不均衡,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地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效地防止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对缓解水资源紧张,减少用水供需矛盾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还可涵养水源,使地下水位回升,给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在项目区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作物及时灌溉得到保障,提高了作物灌溉保证率,增强了作物抗病虫能力,大大降低大风中风沙携带量,减少空气中的浮尘含量。

3.3促进农民增收用水管理要从以往的季节性管理转为常年性管理,供水保证率要提高,农田排涝标准要提高,无公害农业对水质要求也更高,因此必须加大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农村水利的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水利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解决农田灌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有效地促进区内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引导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使全县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节水、增产型农业发展。

4项目的可行性

4.1滑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一直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来抓,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机构。4.2县政府成立了滑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整合项目资金方案,既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又能发挥工程的规模效益。

4.3项目区群众基础好,要求改善灌溉条件的愿望强烈,当地土质较好,增产潜力大,增加效益显著,可调动群众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滑县水务局有专业技术人员三十多名,技术力量雄厚,具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能力和工作经验。

4.5滑县在项目建设中,有成功的管理经验,引入市场机制,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参与工程建设。同时,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责成项目村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及时引导协会建立健全协会章程及各项工程运行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农户参与水利设施管理的模式。

5项目的布置方式

项目区地势较高,以铺设地埋管道、井、电配套为主,并通过沟河清淤引黄河水补源,兴建必要的控制性工程,改善灌排条件。

5.1机井、低压管灌布置

根据项目区机井单井出水量,确定单井控制面积及影响半径,在满足井距及控制面积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的地形、道路、农作物种植垄向等因素,机井采用方格或梅花形式布置,单井控制面积80亩左右,耕地面积2.9万亩。项目区2.9万亩,全部发展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需灌溉机井363眼,其中:据项目区现有水利现状,需新打机井210眼,维修旧井40眼,利用旧井113眼。每个机井为一单独灌溉系统,地埋管道仅布设支管,支管上每隔30m布置一个给水栓,给水栓上接移动软管进行田间灌溉。采用双向灌水方式,为避免弯道和起伏增加阻力,同时还考虑到机械耕作方便和农业技术要求,管道以直线布置。低压管道采用聚氯乙稀PVC硬塑管,埋深0.80m,铺设UPVC管232km。

5.2建筑物布置

建筑物布置按沟渠与路交叉处、沿路农机下地处设桥涵,并通过沟河清淤引黄河水补源,兴建必要的控制性工程。滑县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新建桥涵闸40座,其中:斗农生产桥26座,桥长6m,宽5m,混凝土板桥;斗农涵洞8座,采取直径0.8-1.2m圆管,4-6m长;斗农进水闸、节制闸、退水闸6座,水闸均为一孔,采用铸铁闸门,渐变段和护坡、护坦为混凝土或浆砌石。维修桥涵闸10座,其中生产桥6座,涵洞2座,闸2座。

5.3通电工程、生产路布置

项目区内配套低压输电线路,其电力配套中变压器及高压线路等工程,由整合电业部门井井通项目资金实施,新建变压器台区31处,采用S11型100kKVA/10变压器用配套设施和防盗装置31套。为保证项目区生产、交通便利,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2011年田间工程项目资金,用于修整田间道路16.5km。

6经济效益

6.1经济效益:2011年建成2.9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项目完成后,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万亩,年节约水量290万m3,年新增供水能力350万m3。使农业生产向节省能源、节约资源的低碳、高效方向发展,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0.8万kg,新增经济作物产值263.9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433.86元。

6.2社会效益:该项目的实施,减少了亩均灌溉用水量,扩大了灌溉面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地方财力,巩固完善了农村承包经营机制。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地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引导全区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节水、增产型农业发展。同时引导全区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用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6.3生态环境效益: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作物的灌溉保证率,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可有效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可实现区内地下水采补平衡,增强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项目区通过多种措施的综合开发治理,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水平、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将得到全面提高。增强了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粮食品质。同时田间林网和空地植被能够很好形成,可有效抵御风沙、干热风灾害,营造田间小气候,使生态环境更加趋于平衡,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